「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首流傳千古的唐詩名篇〈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著名詩人陳子昂的代表作品。陳子昂身為文人卻擁有忠心報國的遊俠性格,曾多次向當時的武則天女皇上書進諫,提出許多利國利民的好計策。最終雖然冤死獄中,但是詩文卻成為千古名句,惠及後人。
千金碎琴 詩文震京師
陳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年)字伯玉,出身富豪之家,原是個典型的「紈褲子弟」。也許是每個男孩子都有一個「俠客夢」,少年時陳子昂喜歡作俠客、意氣用事,十七、八歲時還不知讀書。後來,他跟著賭徒走進鄉學,方才感慨醒悟,立志學習,於是謝絕狐朋狗友,閉門讀書。由於天資聰穎,不到四年,就有了很好的文筆。
學有所成後,陳子昂來到京城長安,希望報效國家,卻不為人知。於是,他想出了一個妙策來展現自己的詩文。當時有一個賣胡琴的人,要價百萬。富豪貴族們傳看胡琴,都看不出值不值這個價錢。陳子昂突入圍觀的人群中,花一千緡錢(即一千串錢)買下了胡琴。眾富豪驚問,陳子昂就邀眾人到住處玩賞。等眾人來到,酒肴已擺好,胡琴就擺在案上。
請眾人吃完酒宴後,陳子昂捧琴感嘆:「蜀人陳子昂,有文百軸,不為人知。此樂賤工之役,豈宜留心。」說完即摔碎琴,遍發詩文給與會者。官員王適讀後,驚嘆說:「此人必為海內文學宗師啊!」陳子昂就此名動京師,不久應試得中進士,時年二十三歲。
出征報國 名句傳千古
陳子昂曾兩次出塞,希望為國戍邊。第一次是跟隨喬知的軍隊到西北戍邊。第二次是在公元696年,契丹的李盡忠叛亂攻陷營州,建安王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擔任隨軍參謀。可惜武攸宜生性懦弱,才幹平庸,戰事連連失利,先鋒部隊在漁陽戰敗。
陳子昂力諫武攸宜說:「陛下把全國的兵力交給大王您,安危成敗在此一舉,怎能漫不經心呢?現在您還沒建立法令制度,如同兒戲。請您考慮各支軍隊將領的智愚、士氣的高低、兵力的強弱,用自己的優勢兵力進攻敵人的薄弱環節。這是為先鋒部隊洗刷恥辱的策略啊。」
他建議出奇兵,直搗李盡忠的老巢,還請求率領萬人作前驅攻打敵人。然而,陳子昂的計策不為武攸宜所用,甚至被降為軍曹。在報國無門的情況下,陳子昂登上了幽州台慷慨悲歌,寫下了流傳千古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和《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
〈登幽州台歌〉取意於《楚辭‧遠遊》:「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之句意,卻更為遒健渺遠,餘韻無窮。全詩只有二十二個字,篇幅甚短,卻涵涉了巨大的時空。詩人跨越遙遠的過往與未來,又容入了無垠的天地宇宙,而將個人的胸襟置於其中。前兩句語氣急促,表現了作者抑鬱不平之氣;後兩句襯以虛字「之」、「而」,轉為舒緩流暢,表現詩人悲聲長嘆、涕淚交流的情形。
整首詩意境悠渺,流動著深刻的孤寂感,彷彿詢問自我在大宇宙中的定位,生命的解答為何?千百世的浮沉中等待的是甚麼?真相來臨的那一刻,迷中之人是否還能分辨得出?俯仰古今,遠眺曠宇,這許多疑惑,透過詩人飽滿的情緒,把讀者籠罩在筆下的特殊氣氛中,使人不得不心動神馳。
幽州台是戰國時代燕國國都薊城北部的門樓,為燕昭王所建,又叫做黃金台、賢士台。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在殘破不堪的局勢中即位。為了要復興燕國,他勵精圖治,聽從郭隗的建議,廣招賢士,建起一座高台,將黃金置於台上,延請天下奇士,並且將這些賢士們當作自己的老師一樣禮遇。很快的,魏國的樂毅、齊國的鄒衍都投靠到了燕國,共同謀劃振興燕國的大計。後來樂毅帶領大軍攻打齊國,一連攻陷了七十多座城池,使齊國幾乎滅亡,報了過往齊國破燕之仇。燕國也很快就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對古代懷才不遇的文人來說,燕昭王與幽州台實有著非常重要的象徵意義。陳子昂寫下〈登幽州台歌〉一詩,也隱含著仰慕燕昭王的聖明,而恨自己生不逢時,不能建功立業、救濟生民的意思在其中。然而詩人的思索不僅限於自身的狹隘遭遇,而是由人世間的浮沉進一步開啟了更為宏觀的生命省思,這也是此詩之所以能傳誦不衰、震動人們心靈的原因。
權臣羅織罪名 冤死獄中
公元698年,陳子昂放下官職,返鄉照顧年老的父親。父親過世後,在陳子昂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趁機指使地方官員羅織罪名,迫害陳子昂。他父親生前曾拿出一萬石糧食賑濟災民,縣令段簡聽說他家富裕,勒索他家屬二十萬緡錢,仍不肯放過,把陳子昂抓入獄中。陳子昂病弱,受杖刑不能起,死於獄中。
據說,陳子昂在獄中曾經給自己卜過一卦,卦相大凶。陳子昂驚曰:「天命不佑,吾殆死乎!」不久,果然死在獄中。雖然才華橫溢、有著勇氣與壯志雄心,卻仍敵不過貪腐政權的壓迫,陳子昂死時年僅四十一歲,給後人留下了無限遺憾與追思。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詩人的生命消逝了,聲音卻依然在每個人的心靈中迴蕩著。這自洪荒以來即有的天問哪,詩人以其極目古今的宏大胸懷感染著後世讀者,並喚醒人們對於無垠宇宙、生命來處的深刻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