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7月間有好幾場老朋友的聚會,我們的話題總少不了子女升學的甘苦談。國內朋友談大家耳熟能詳的十二年國教與免試入學方案、大學推甄的資料準備和面試過程、志願選填、指考落點分析等。美國回來的朋友談SAT成績、學校申請、學費生活費等問題。歐洲的朋友也沒閒著,為子女大學畢業後是留在歐洲抑或是轉到美國深造問題傷透腦筋。
士大夫觀念原來是皇帝設計出來的
我這才發現,原來在許多人的內心,還是存在濃厚的士大夫觀念和升學主義思想,儘管科舉制度已在1905年9月正式廢除,走入歷史整整有一百年了。
在科舉制度之下,窮苦人家可以靠寒窗苦讀、金榜題名來翻身,甚至於光宗耀祖。於是,老百姓普遍接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而一個人會不會讀書,就看你是否考取功名。因此,我們不難理解,「讀書、考試、金榜題名」成為一種特有的士大夫價值。
但是今天這個社會,行行出狀元的多元價值已成為普遍事實,而讀博士、考公務員、當老師等,也不再是人人嚮往的道路。為甚麼我們的孩子還要面對沉重異常的升學壓力呢?說白一些,就算孩子考到了榜首,頂多也只是未來的路比較踏實而已,絕不會被皇帝招為駙馬爺。
難道這套實施了一千三百年的制度,有甚麼神祕力量,可以在廢除了一百年之後,還影響現代學生?個人淺見是,很可能,古代的統治者發現了比賽與考試的神奇魔力,於是設計一套超大型的讀書比賽系統,透過金榜題名的戲劇性張力,把難搞的讀書人給收服了。
我在〈比賽經濟學〉一文中曾經說明,比賽本身就具有強大的魅力,讓參賽者樂在其中無法自拔。現在的升學考試雖然不再由皇帝親自主持,但經過公平比賽的過程,進入好學校就讀、取得公職身分和專業證照,本身就具有無比的魅力,尤其是放榜那一剎那,更是無比刺激。
古人說,金榜題名是人生一大樂事,就是這個道理。這股收服人心的莫名力量,我們姑且稱之為金榜題名效應。
不是供需問題,也不是價格問題
過去有人把升學主義看成僧多粥少的供需問題,而主張廣設大學來解決。事實證明,廣設大學之後,從小學到大學,明星學校還是存在,而考試成績至上的風氣也沒改變多少。升學主義不僅沒有被消滅,孩子的升學壓力似乎只有越來越大。
也有人認為,升學競爭來自於讀不同學校有不同的效益,也就是說,好學校畢業的學生,將來的就業、薪資報酬和職業前景較好,於是人人都想讀好學校。如果我們透過價格的調整,讓好學校的學費較貴,貴到足以抵銷畢業後的所得優勢,那麼,讀任何一所學校的成本效益就拉到同一個水準上,學生自然就沒必要再去爭明星學校,也就解決了升學主義。
這種見解除了不切實際(誰敢把台大的學費調高到,譬如說,一學期一百萬元?)之外,這麼做,恐怕只會把明星學校提升為「貴族學校」。看看美國的長春藤名校的例子就知道了。
所以說,經由考試而金榜題名的效果,才是升學主義無可動搖的關鍵。
設計一個新奇的排行榜
本文的目的不在於批評升學主義或對教育制度提出改革建言,那是教育專家的事,而是介紹金榜題名的神奇力量,以及如何運用。因此,在這裡要做一個很大的跳躍思考:我們有沒有可能設計或製作一套排行榜,並產生重大的影響?如果可以,這個方法將比舉辦比賽更經濟省力,因為我們甚至不用邀請參賽者、也不用提供場地和獎金。
在網路時代,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里納許(Hans Lienesch)在美國原本名不見經傳,卻因為弄了一個泡麵排行榜而在日本、韓國、馬來西亞、香港和台灣享有頗高的知名度。一開始他只是基於喜好,品嘗各種泡麵,後來索性弄個排行榜網站「拉麵控」(Ramen Rater),讓朋友吃泡麵時有所參考。一般美國人對泡麵的態度是不認真的,總覺得那是學生或是單身漢不得已的選擇,更不會花功夫去評比。由於他很認真地評比,漸漸地,這個幾乎是舉世無雙的泡麵排行榜受到亞洲國家的重視。
有趣的是,他2013年全球十大美味泡麵名單裡竟然沒有台灣泡麵,引起許多台灣網友的不滿。而他的回應是,已經嘗過70種台灣泡麵,沒有值得推薦的,除非你們找出一些我沒嘗過的再讓我評。果然有三家公司提供幾種他沒嘗過的泡麵,其中的確也有被評為5顆星的。但不久之後,他又發布全球十大最難吃的泡麵,竟然有台灣的上榜,再度惹惱台灣網友。顯然,他的排行榜已經對台灣泡麵產生金榜題名效應。
現在,世界各國的泡麵廠商都對他的評鑑極為重視,許多泡麵的文宣上甚至會註明經Ramen Rater評為若干顆星。一方面,他成了全球首屈一指的泡麵權威,另一方面,也為泡麵產業帶來督促力量和正面影響。不需要龐大的資金,昂貴的設備,也不用驚人的廣告費,他之所以成為舉足輕重的泡麵達人,只因認真地做出世上第一份泡麵排行榜。
最後,如果你也想發揮四兩撥千金的力量,不妨思考看看,作一份令人驚豔的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