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有人問你一個台灣經濟問題,而你又不知道怎麼回答時,我發現,「紅色供應鏈」是個不錯的選項。例如:
為甚麼股市大跌?答:紅色供應鏈。
為甚麼今年經濟成長率會那麼低?答:紅色供應鏈。
為甚麼實質薪資停滯不前?答:紅色供應鏈。
為甚麼失業率居高不下?答:紅色供應鏈。
為甚麼台幣重貶?答:紅色供應鏈。
為甚麼貧富差距惡化?答:紅色供應鏈。
為甚麼你每天早餐只吃50元?答:紅色供應鏈。
我原本對這個發現頗為得意,不料很多人早就在用了。電視媒體和學者當然是先知先覺者,紅色供應練的標題到處可見。更令我訝異的是,有時候正反兩面的經濟見解,都可以用紅色供應鏈來當主角。
例如有學者在媒體上主張,紅色供應鏈崛起,對台灣面板等科技產業造成威脅,政府應該透過貶值、租稅優惠、關稅協定等給予強力的支持,以對抗威脅。畢竟台灣經濟靠出口,貶值救經濟不只是政府的責任,更是全民應有的體認云云。但另一些學者則認為,面對紅色供應鏈的最佳策略是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成功拉開與中國大陸的競爭距離。這需要一些鞭策,而不是過度的保護。
一般來說,越是受到保護的產業,越沒有轉型升級的意願。而你一方面要產業積極轉型,一方面又對現有事業給予溫暖的優惠,這裡存有一定程度的矛盾,但這二種政策被提出來的原因卻是相同的:因為紅色供應鏈來了。
有的學者更積極主張,面對紅色供應鏈,我們應該仿效德國政府的「工業4.0」,提出台灣「生產力4.0」計畫,選定九大產業,包括機械設備、3C、金屬加工、運輸工具、食品、醫療、物流、農業、紡織,將導入大數據、物聯網、智慧機器人等技術,藉由全面智慧化提升產業競爭力。這個也是高手,我們可以確定,未來相關的研究計劃絕對不會少,因為九大產業就有九倍的研究案件數。
但是當我看到央行發布《當前台灣經濟成長動能減緩原因與對策》報告,特別強調紅色供應鏈時,簡直佩服得五體投地。根據報導,「央行總裁彭淮南示警,中國供應鏈崛起,未來3至5年對台灣威脅大於機會,尤其面板業惡性競爭風險最大」。原來,紅色供應鏈也可以拿來解釋台灣經濟的未來,真是如獲至寶啊。
當然,我們還要看看業界大老對紅色供應鏈的看法,他們的說法,多少反映各該企業的策略。首先是張忠謀先生,根據報導,他信心滿滿,不怕中國企業的追趕,「過去十年,他們跟我們距離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我們進步比對方多。」不愧是龍頭公司的大家風範。
另一類的企業則表示,自己的公司早就融入紅色供應鏈或自己也是紅色供應鏈的一部分,例如,矽品和友達,他們或在大陸布局多年,和當地的上下游產業有一定程度的互動,並不會把紅色供應鏈當作威脅。無論如何,這種看法至少可以安撫一下股東,股票下跌時不要過度恐慌。
出口導向的企業,則免不了要利用這個機會,順勢出來呼籲一下政府,快讓新台幣貶值吧。上銀董事長卓永財先生於7月時提出警告,「6月份工具機出口已經衰退19%,9月前恐怕還會更慘!在大陸紅色供應鏈威脅,加上新台幣匯率競爭弱勢,再不救,恐怕也將衝擊台灣經濟。」果然是精明的企業主。
最後,我們別忘了看看中國大陸那邊對紅色供應鏈的看法。他們的看法只能用「完全想不到」來形容,因為這名詞根本不是他們提出來的,大多數人還是看了台灣報紙、新聞網頁,或是來台灣旅行,晚上在飯店裡看政論節目時才知道的。基本上他們認為這根本是台灣人為經濟衰退找出來的一個藉口罷了,自己不爭氣還要怪中國,難怪經濟怎麼搞也好不起來。
不是馬後炮,我對紅色供應鏈的概念充滿質疑。今天這個世界,產業分工萬分的細膩複雜,而且隨時在變動,產生新的分工。《世界沒你想的那麼糟》作者瑞德里(Matt Ridley)以滑鼠為例,從原始材料到成品是非常複雜的組合,有石油開採、提煉、塑膠成形、模具、銅礦開採與冶煉、電線製造、各種電子原件、機板、化工材料、雷射等等,寫都寫不完呢。
事實上,每一個環節的生產者,尤其是上游,未必知道自己所製造的東西,最後是做甚麼用,更不用說是給誰用了。每一個環節只管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把它做出來,如此而已。關於這點,雖然很多人不喜歡郭台銘先生,但我覺得他講得最好:「其實沒有所謂紅色、藍色或是綠色供應鏈,只有『有沒有競爭力』的供應鏈。」
退一步講,就算中國有能力整合出一個純粹的紅色供應鏈,而且極有競爭優勢,所有產品都勝過台灣製造。在經濟學比較利益原理下,分工和貿易還是會發生,絕不會出現全面中國製造的情形。
走筆至此,我太太的電腦突然當機卡住了,她問我為甚麼會這樣,我不假思索回答:「紅色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