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攝影師陳柏銓記錄鄉土「讓年輕人回家」

行走雲林後,陳柏銓在部落格寫道:「人生走到了現在,我走進了雲林,因為看見了大家,也才看見了自己。」
李唐峰
第162期
鄭少凡 整理☉李唐峰
因為看見大家 也才看見自己 --- 「人生走到了現在,我走進了雲林,因為看見了大家,也才看見了自己。」陳柏銓,一個電腦工程師,帶著攝影機,隻身深入完全陌生的雲林,尋找拍攝的主題,實現了他想好好探索台灣的願望……

這堂課,陳柏銓教你──「人生的路並不窄,生命有無限可能。」

 

翻開厚厚的攝影圖文書《雲林有大家》,一張張雲林鄉土照片映入眼簾。鏡頭視角穿過麥寮、台西等台灣沿海鄉鎮,六輕周圍荒涼的土壤、破舊的老厝、養蚵的老農與靠海維生的漁民,在這裡奮鬥著。

老人與破舊的環境──雲林縣鄉鎮人口外移問題,馬上抓住讀者的目光。

 


《雲林有大家》展現了在地的生命力,也讓陳柏銓實現了深入台灣鄉土的願望。圖為《雲林有大家》部分相片。陳柏銓提供

 

以攝影呼喚年輕人「回家」打拚

隨著鏡頭的移轉,在這些荒蕪景象中,許多精緻的在地文化與認真的面孔:公仔工藝、布袋戲布偶工藝、香包工藝……漸次呈現。仔細觀察,這些偏鄉裡,還有許多值得關懷的人事物。

最後,在鏡頭的深入挖掘下,發現了許多年輕的面孔。三、四十歲的年輕人回到家鄉,有的接下家業經營,有的在農田裡種起了有機蔬果。在這些年輕人身上,似乎看到了雲林偏鄉未來的希望。

2012年自費出版這本《雲林有大家》攝影圖文書的,是當年還不到三十歲的攝影師陳柏銓。當時剛從印刷廠「監工」完的他,手裡拿著厚厚的《雲林有大家》書稿,介紹自己的綽號叫「阿破」,「因為我很喜歡『破』這個字,因為有打破、突破的意思。」

年紀輕輕才剛出社會不久的陳柏銓,人生道路似乎有些不循「正軌」:一個成大資工系、交大多媒體工程研究所畢業的電腦工程師,正當同學都在努力衝刺事業時,他卻選擇投入在地攝影的工作。

 

旅行的意義不斷轉變 決定探索台灣

陳柏銓從大三起就開始自助旅行。第一次是和幾個朋友到德國,用自己的雙腳走在異國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嘴問出該走的路。他發現,旅行就是「去看見那多采多姿的世界」。

第二次自助旅行是在大四時,他隻身到了雲南,徒步翻過了許多雲霧繚繞的山嶺,並走過許多人煙稀少的村落。他熱愛這種自由自在的感覺。那時,他發現「一個人也能在這個世界來去自如」。

緊接著,研究所一年級時,他去到了希臘,為那裡的陽光和海洋著迷,不由自主地拍了六千多張照片。

陳柏銓旅行希臘時被當地的美景所吸引。圖為陳柏銓在希臘拍攝的照片。陳柏銓提供

 

但是從希臘回來後,他感到莫名的空虛,接下來呢,難道又是一個景點接著一個景點不斷地照相?而自己對當地又了解多少?「我的目的只是那些未曾見過的風景嗎?」陳柏銓反問自己。

於是,他開始轉變旅行的方式,改成在當地待上一段時間,真正地融入當地文化。研究所畢業後,趁著當兵之前,陳柏銓到印度當了62天的義工,協助NGO教育貧民區的孩童。

在擔任志工期間,陳柏銓常被許多國外的實習生問到:「台灣有甚麼?」他答不出來,這才驚覺自己看遍了國外美景,卻對自己生長的土地毫無所知。

印度之旅徹底轉變了他對旅行的思考。旅行,不只是不停地走在異國的土地上,而是回頭發現自己生長的土地上,那些熟悉卻不曾被注意的人文、自然景致。他決定要好好探索台灣。

當兵期間,陳柏銓被調到台東服役,假日時便「以工換宿」,與當地民宿業者、咖啡店業者交朋友。他看到了原來生活有那麼多種方式,不是只有當工程師這樣一條死板的路。「其實生活的路沒有那麼窄啦!」陳柏銓開朗地說。


 

深入在地 熱情製作《雲林有大家》 

退伍後,陳柏銓依照自己的專業擔任網頁工程師的工作,同時開始整理印度之旅的照片,自費出版了圖集《印度‧漂流》,對那段生命過程作了紀錄。出版後放到四十多個商家寄賣,頗受熱愛旅行的學生們歡迎,印了一千本,兩年內銷售殆盡。

偶然的情況下,《印度‧漂流》被雲林縣文化處看見,很讚賞陳柏銓寫實的攝影手法。時任雲林縣文化處長的李明岳說:「我們的刊物很美很感人,卻不真實。你的觀點很好,我們想請你寫本雲林的書。」陳柏銓問:「主題是甚麼呢?」處長回答:「隨便你,你就放手去做吧!」就這樣,一個電腦工程師,帶著攝影機,隻身深入他完全陌生的雲林,實現了他想好好探索台灣的願望。

起初,陳柏銓工作之餘,每個週末台北、雲林折返跑。2011年,他卸下了工程師的職位全身心投入,以年輕人回家為主題,寫實地記錄雲林人口外移的現象,並用鏡頭捕捉在地美與醜的景與人。

 

 

 

身為電腦工程師的陳柏銓,帶著攝影機隻身深入他完全陌生的雲林,尋找拍攝的主題。陳柏銓提供

 

在投入的過程中,他發現要記錄的東西太多,這本圖文集頁數達三百多頁,文字達三萬多字,還加上中英翻譯對照,遠遠超出縣政府給的十幾萬預算。

陳柏銓說:「若要隨便交差也行,但我不是這樣的個性,我打算把這本書作成經典,可以流傳給子孫的那種!」於是他上群眾募資平台,爭取網友小額贊助,募到數萬元,剩下的三十來萬得自費。他借了錢,用熱情製作自己的書。

整部書的步調,由一個陌生人的視角進入雲林,從地層下陷、六輕周遭環境殘破的景象,然後進入雲林與海的連結:有蚵農、養殖業者、漁夫,漸漸進入這些小人物的面孔,顏色開始繽紛,在地文化特色不斷浮現,由傳統工藝的老師傅,認真製作著戲劇臉譜、布袋戲布偶、捏麵人、香火袋……最後進入到年輕人回雲林家鄉打拚的面孔,點出「讓年輕人回家」的主題,充滿著鄉土與人文的關懷。

在行走雲林的過程中,陳柏銓證實了先前對旅行的體會──旅行不只是出國看奇聞異事,而是走回台灣,用攝影機關懷鄉土,喚起人們對土地的情感,同時也找到自己與土地的聯繫。他在部落格寫道:「人生走到了現在,我走進了雲林,因為看見了大家,也才看見了自己。」

 

陳柏銓小檔案

現職:
自由影像文字工作者。自2011~2015年共榮獲美國IPA、法國PX3、俄羅斯MIFA攝影獎項共16項榮譽獎。

學歷:
成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交通大學多媒體工程研究所碩士。

經歷:
2008年:碩士畢業,隻身前往印度擔任志工62天。
2009~2011年:電腦工程師。
2010年:獨立出版《印度‧漂流》圖文書。
2011年:雲林縣政府《看見雲林》拍攝計畫執行人。第57屆坎城國際廣告節攝影比賽入圍,美國ipa(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awards)國際攝影獎。
2012年:出版《雲林有大家》。
2014年:出版《我在阿塱壹,深呼吸》(合著)。
2015年:取得樸門設計課程(permaculture design course/pdc)認證。台灣樸門永續發展協會祕書長。

 

相關文章:

突破卡關人生

魏德聖:堅持導出台灣的故事

紀政:成功法寶就是吃苦

周思齊的職棒路 堅持不打放水球

極限超馬陳彥博 在苦行中找到信仰

科技新貴陳建廷 投身推廣烏克麗麗

許效舜:人生就是不斷地放下

苦苓:在山海中找到平靜

葉美麗從房產業門外漢到屹立不搖

康維光以璀璨玻璃打造新人生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科學揭示微波輻射對食物的影響
人類已經使用微波爐加熱食物幾十年了,微波的工作原理是透過使水分子高頻率震動,並使其轉化成蒸汽來加熱食物。雖然這種加熱食物的方法很方便,…
2-15. 一國三公(上)
本期登場人物: 趙東(東科媒體集團董事長兼總裁) 50幾歲但看起來像70歲。 於高科技產業創業,最終跨足媒體業的領袖型人物。 雷新榮(…
「MR JAMIE」與「小光」的對話
人稱「MR JAMIE」的林之晨與「無名小站」創辦人之一、綽號「小光」的林弘全,兩位都是三十來歲的年輕人,他們都在學生時代在網路世界創業,…
和「上海首富」打官司 沈婷走上不歸路
為甚麼一個看似柔弱的女子膽敢控訴「世博」背後的無理強拆,還組織「中國冤民大同盟」為眾多有冤難訴的網民發聲? 事實上,…
澳洲國防部長的醜聞連續劇
澳洲前國防部長費茲吉本(Joel Fitzgibbon)因涉及醜聞,已於2009年6月4日自動辭職。之前喧囂數月的媒體報導,也隨之戛然而止…
香港學生是反專制政權先鋒
香港的學生不愧是香港民主運動的先驅。2014年,由大人們提出而討論了一年半的「占中運動」眼看要爛尾成為一場便當餐後,…
人類文化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事
  沉澱近半個世紀的東方古老文化開始復甦。有一支隊伍藉由藝術形式,力圖展現中華古老道德文明中純善純美的教化力量,…
重慶「悟空單車」 5個月失蹤九成
在台灣,「微笑單車」YouBike已經深入民眾生活,目前已遍及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台中市、彰化縣等地區。尤其是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