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記者:真實的台灣 讓我深深感動

闞超群說:「我站在看台下面,離台上的蔡英文不到100米。人群在高呼『小英總統好』。」
Getty Images
第165期
黎紫曦

 

日前,一位在中國大陸長大的外媒記者,在談及自己親歷台灣2016年大選前後的感受時,他表示心情複雜,更被民主社會選出總統的那一幕深深打動。

美國《紐約時報》刊登署名闞超群的文章,敘述他首次前往台灣所經歷的切身感受。闞超群出生於天津市寧河,此次前往台灣除旅行外,主要是參與其所任職的北京一家法國媒體的報導工作。

 

見證台灣的民主

闞超群文章開頭寫道,「台灣選舉兩星期前,我第一次去了台灣。從桃園機場到台北車站的路上,我已經開始看到蔡英文、朱立倫,還有其他立委候選人的競選廣告,張貼在建築外面、公交車上、還有路邊的欄杆上。」不時地,路邊經過一些裝有高音喇叭的敞篷車,播放選民們支持的候選人的競選宣言。

選舉前的最後一個週末,闞超群正好趕上國民黨選舉前的大遊行。官方預估當時有20萬人走上街頭。他表示,馬英九和朱立倫都穿著簡樸,在台上拉票。兩位留洋博士在面對選民的時候,表現的非常親民,一句句重複「你們說好不好啊?你們說對不對啊?」而台下支持者也隨聲高呼,「好!對!」。

接下來,他又參加了民進黨和2014年太陽花學運後新成立的政黨「時代力量」的街頭集會。闞超群觀察到,他們的講話更多的是批評馬英九政府,八年來讓台灣的發展停滯不前。

2016年台灣大選結果出爐時,闞超群描述,「我站在看台下面,離台上的蔡英文不到100米。人群在高呼『小英總統好』。」當蔡英文說道:「我們點亮了台灣,我們再一次用行動告訴全世界,台灣等於民主,民主等於台灣。」的時候,闞超群看到台下民眾有的充滿眼淚,歡呼著這是民主的勝利和台灣的勝利。

現場的民眾將手機照明燈打開,照亮了台北的夜空。闞超群回憶說,當時靜靜地看著歡樂的民進黨和蔡英文的支持者,有一種很複雜的心情:「這裡的歡呼與我無關,但是我還是被感動了。」

 

闞超群看到台下民眾有的充滿眼淚,歡呼著這是民主的勝利和台灣的勝利。Getty Images

 

「我還是被感動了」

同時,闞在親臨台灣後發現,海峽兩岸存在著人為造成的誤解,直至今日,仍有許多大陸民眾認為,揮舞著青天白日旗就是「台獨」。但事實是,這些揮舞著青天白日旗的民眾,是認同孫中山創立於1912年的中華民國,他們恰恰是島內無意台獨的人。

他特別提及,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召開中國同盟會籌備會議時提出,中國命名為「中華民國」,同時強調中華民國是建立在人民的基礎上。自1912年成立後簡稱「中國」,在外交上則以「華」自稱。

1949年政府遷往台灣地區後,當時任中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介石,延續孫中山提出的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建國理想,中華民國稱號亦未改動。

闞超群寫道,此次台灣大選前三天,周子瑜事件引發台灣民眾對中共政權的憤怒和心痛。諾丁漢大學現代中國研究中心教授蘇利文(Jonathan Sullivan)認為,周子瑜事件不但提醒台灣民眾自由社會的可貴,更讓國際社會關注到台灣。

蘇利文說,台灣有很多不同的聲音,雖然有時媒體為了收視率,請來許多政治家作秀,使得台灣社會表面上很嘈雜。但事實上,「台灣是很平靜的,而且也沒有證據表明那裡有不公的壓迫。現在的台灣有一些紛爭,但是更多的是共識和高度的對民主制度的認同和支持。」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大陸地下長城坐擁三千核彈頭
由前美國國防部首席戰略家、現任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教授菲力普‧卡伯(Phillip A. Karber…
里佳藍色部落的曠野星光大餐
一提到阿里山,無論中外旅客,大家耳熟能詳的不外乎是日出、雲海、神木、櫻花、鐵道等阿里山五奇。不過,如果只是跟隨著大眾化之旅,未免可惜。…
《找路》前傳── 林克孝登山心境的轉變
林克孝在大學時就創下登上玉山東峰北壁的攀岩紀錄,外加上他的登山經歷──台灣三千公尺以上的百座高山他登過半數以上,或許會讓人以為他是那種敢衝…
海南島會是下一個杜拜?
中國政府在去年年底批准了海南省提出的「國際旅遊島」規劃書。至此,中國2009年批准的區域發展規劃已達11個,從海南到甘肅天水,…
冬眠裏的大聯盟大事
所有的死忠美國職棒球迷在日曆上都會標明一個日子:投手和捕手報到日。今年各隊設定的時間從2月13日到17日不等,當日曆終於掀到這一天,…
中國官方吉尼係數被斥為「編童話」
最近,久不公布吉尼係數的中國國家統計局一次性公布了近十年的數據,稱2008年0.491是最高點,然後逐步回落,2012年為0.474。…
英國貴族口音奇聞
在許多人心目中,上一世紀最高貴優雅的好萊塢女星,當屬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赫本的經典演出不計其數,如《羅馬假期…
中共驅逐美記者,為何拖香港下水?
中國外交部在3月18日凌晨宣布,要求《美國之音》、《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時代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