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新聞何處尋?聽聽他們的心聲……

柯一正導演。
葉俊宏
第174期
採訪整理⊙曾允盈、賴宛琳、劉佩絨

現代人的生活與媒體息息相關、密不可分,舉凡新聞、知識、資訊、娛樂都可從媒體中獲得。其中,提供真實、正確、快速的新聞,更是媒體最主要的天職。

根據台北市媒體服務代理商協會(Media Agency Association,簡稱MAA)最新公布《2016年台灣媒體白皮書》中的資料顯示,台灣五大媒體──電視、報紙、雜誌、廣播、網路,加上戶外媒體,其「涵蓋率」(參見表1)以電視最高,雖然近年來逐年下降,仍將近九成;報紙、雜誌、廣播涵蓋率則是逐年下降,且大約是二至三成;只有網路的涵蓋率逐年提高,目前已將近八成。

 

表1:媒體涵蓋率。資料來源:Nielsen媒體大調查

註:*雜誌為過去七天看過週刊/過去二週看過雙週刊/過去一個月看過月刊/過去兩個月看過雙月刊/過去三個月看過季刊,戶外媒體及店內廣告為過去七天接觸比例,其餘均為昨日閱聽率。

 

雖然網路媒體後勢看漲,但是目前和台灣社會大眾最為親近的媒體還是電視,且影響力依然強大。然而,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民眾抱怨電視新聞的品質每下愈況,甚至有人乾脆拒看。

那麼,電視新聞為何讓社會大眾不滿?台灣人想要獲得新聞資訊,除了電視,還有甚麼其它值得信賴的管道?

導演柯一正、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何宗勳、大港自造特區執行長楊育修、綠兔子創辦人洪閔慧以及台灣大學政治所國際關係組研究生鍾賢玉等,紛紛提供了他們對電視新聞現況的看法,以及除了電視管道外,如何獲得好的、想要的資訊。在其中,我們或許可以得到一些啟示。

 

柯一正(導演):
應多報導感人或使人反思人生的新聞

 

我有時候會看台灣傳統媒體的新聞,沒有特別鎖定哪一台,多半是跳著看,看到重覆、沒意義的就會轉走;政論的部分,我比較常看彭文正、李晶玉主持的節目。

很多新聞會用監視器、臉書或YouTube資訊,那是便宜行事的作法。這些媒介可以還原一些真相沒錯,但如果是為了報導沒有意義的新聞就不必要。另外,暴力衝突的畫面應該減少,像某次在台中發生的車子衝撞事件,因為畫面很有張力,網路上也被廣為分享,新聞台又重覆剪接,做了好幾次特別報導,這種暴力衝突的新聞沒有意義。

我印象深刻的是前幾天有則新聞,講一位市場上賣生魚丼飯的達人,曾經酗酒中毒,太太依然不離不棄,最後他終於回到人生正軌時,卻成了弱視。這類故事會感人或使人反思人生,應該多報導。還有例如台灣好的設計、有創意的工作或產業等,有趣、與民眾相關、觀眾想看的新聞,應該要多報。

另外,新聞記者也不應該加入太多評論,記者常會演過頭,失去真實性。新聞又不是戲劇節目,從業人員應該有意識維護真實。還有,全世界沒有一個小地方有辦法塞得下那麼多新聞台,新聞台應該整合資源做深入、有價值的新聞。 

其實我喜歡台灣有各種不同的言論管道和言論自由,但眾聲喧譁的結果是很難分辨真偽,所以每個人應該聰明一點去判斷是非,而不是仰賴任何新聞台提供的單向訊息。(曾允盈採訪整理)

 

 

何宗勳(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
新聞逐漸分眾,媒體要朝向更專業的方向發展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何宗勳。何宗勳提供(蕭嘉慶拍攝)

 

電視新聞已不是我最大宗的資訊來源,因為我觀察到現在的電視新聞已經有單一化、集體報導的現象,每家的新聞都差不多,沒有真正的獨家報導,不然就是很多置入性行銷。現在會吸引我看電視新聞,頂多就是有大事發生,例如川普當選美國總統,或是一些演藝娛樂性新聞,我會好奇電視台如何報導。偶爾也會看電視台自製的國際專題報導,那對我來說比較有價值。

我的資訊來源很廣泛,每天會固定點選《蘋果日報》App,因為他們的即時新聞做得比較全面。最近也開始看LINE提供的LINE TODAY,裡面的新聞來源更豐富,避免來源專一化的問題。除此之外臉書也會訂閱各種粉絲頁,加上參與公共議題多年,認識不少來自各方領域的朋友,避免同溫層的情況。不僅電視新聞,報紙也幾乎沒看了,都以網路平台上的新聞取代,或是瀏覽國外媒體的中文版官網,偶爾會去書報攤翻閱《新新聞》、《亞洲週刊》。

近年台灣出現各種新媒體,尤其現在自媒體也很多,但是我認為對於公共議題的完整報導還要加強。新聞逐漸分眾,媒體要朝向更專業的方向發展,才有助於公共討論、公民參與;或是換個方向,變成更廣泛彙整各方意見,提供資訊平台的模式。「關鍵評論網」算是目前我覺得做得還可以的網站。台灣現在不缺記者、不缺媒體,但是缺的是專業、深度、客觀的媒體。(賴宛琳採訪整理)

 

 

楊育修(大港自造特區執行長):
觀眾其實會想知道實用的新知和國際大事

 

我已經很多年不看電視新聞了,印象中約2006年後就有意識不去看。台灣很多電視新聞沒甚麼建設性,看一小時重覆一小時,閱聽者會被轟炸得很疲倦。那麼大的電視台都報些大街小巷的瑣碎小事,跟大部分人無關,也沒有甚麼實質幫助,意義也不大。

過去幾年還有一個現象,電視台開始報很多中國大陸的新聞,尤其是各鄉鎮的日常瑣事,真正影響世界的事情卻沒有報。

 

大港自造特區執行長楊育修。李唐峰攝影

 

我小時候的經驗,是在家裡看台視、中視、華視,就能知道美國、英國發生甚麼事,知道中東戰爭的情勢,知道世界的油價,閱聽眾會有世界觀。

我曾在美國待了五年,當時比較容易得知世界消息。2013年從舊金山回台灣後,竟然面臨無從得知國際新聞的窘境,管道真的很少。不明白為甚麼台灣媒體都變了。

傳統媒體沒有適應時代去做變化,很可惜。觀眾其實會想知道實用的新知和國際大事,媒體卻沒有辦法提供。現在我都是透過網路,從國外媒體的網站或新媒體閱讀新聞。

我身邊很多朋友獲取新知的速度早就比台灣媒體還要快,而且都是原始的、一手的消息,不需要新聞台再去加工,加工過後真實度可能都打了折扣。所以很值得深思的是,傳統媒體的意義其實在減弱,想獲取真正有意義新聞的人,不會透過傳統電視台。我也不會給小孩看新聞,有時候會看卡通。(曾允盈採訪整理)

 

 

洪閔慧(綠兔子創辦人):
現在新聞業界資深的人幾乎都跑光了

 


綠兔子創辦人洪閔慧。葉俊宏攝影

 

我盡量不看台灣新聞,因為台灣經常報導社會新聞,幾乎百分之七、八十都是聳動的但不太重要的事件,深度不夠。而且國際新聞太少,也缺少一些人文或其它面向的報導,缺乏我想關心的議題。

舉例來說,一個國中生跳樓的新聞,可是新聞就這樣報導過去了,他們也不去探究其他的問題。可是在我心理師朋友的社群中,我就可以看見比較深入的討論。所以針對不同的特定議題,我就去看專家社群上的討論,不會只看媒體報導一件事情。

目前我唯一會看的就是公視的新聞,因為它會讓我們掃描一下全世界新聞,然後我會去選我有興趣的議題,再去研究。只有發生即時的災難時會去看電視新聞,因為電視比較迅速嘛。

而重大國際新聞,我就盡量看國外媒體,去看國外不同媒體對同一件事情的講法。例如,日本的消息我可能就直接去日本雅虎、NHK上看。像這次美國選舉,我根本就不看台灣新聞的,我就直接去看CNN,還有去看我朋友臉書的粉絲團上的討論,或是社群。

我有滿多朋友在媒體裡工作,其實他們也很可憐,每個人要做的新聞量很大,所以新聞內容幾乎都是大家借來借去,自己跑的幾乎是零,這樣也造成每一台的新聞內容都差不多。其實現在媒體環境不好,工作量太大,電視台也沒有時間、經費給記者去做深入的報導。

現在真的想做媒體報導的人,他不會去做新聞了。他可能跑去《華視新聞雜誌》或者是公視去做專題報導。現在在新聞業界的,都是那種很年輕、剛畢業的,包括主播都很年輕,資深的人幾乎都跑光了,資深主播也跑去做談話性節目了。(劉佩絨採訪整理)

 

 

鍾賢玉(台灣大學政治所國際關係組研究生):
閱聽人應該主動要求電視台變好

 

台灣大學政治所國際關係組研究生鍾賢玉。鍾賢玉提供

 

一般大眾都有感覺,新聞普遍都很雜,都報導小事情,比較多都是負面新聞。無聊事情也可以做5分鐘專訪報導。像昨天我看到一則新聞說,有一對鄰居四年多都在吵架,互相指責對方在敲自家牆壁,敲得很吵。這則新聞就報導了四、五分鐘,報導他們為甚麼吵架、吵了多久、打甚麼官司。這就是芝麻小事的例子。

另外一個問題是不夠專業,意思是說,重點應該報導的事件卻沒有認真去報導。像是之前《自由時報》報導,日本記者來台灣,看見颱風來台的當晚,在最重要的危險時刻,電視台還在播早上採訪的新聞與影片,並沒有更新風災新聞,到隔天早上也沒有,一直到比較晚才有最新的報導。他發現台灣新聞界對於災害的觀察是很不重視的。災難新聞如果沒做好,其實對我們國民會有很大的危險。

我覺得台灣電視新聞會有這麼多問題,其實跟台灣通過的廣電三法(《廣播電視法》、《有線廣播電視法》、《衛星廣播電視法》)息息相關,導致電視台太多、競爭太激烈,大家賺的錢都少,為了營收,電視台傾向市場導向,導致電視台從業人員跟金錢妥協,放棄了自己的新聞專業。以民眾為導向的結果是,增加了許多八卦煽情、仇恨的報導;或是可以購買新聞,例如餐廳可以買新聞作為行銷手法。所以新聞中充斥大量的美食新聞,讓來台的外國人都覺得驚訝。

美國著名的國際關係學者、曾任卡特政府的國家安全顧問,目前是美國重量級智囊之一的茲比格涅夫‧卡齊米日‧布里辛斯基(Zbigniew Kazimierz Brzeziński)曾說過:「公眾們將會在不久的將來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斷的能力。最終他們會期望媒體為他們進行思考,並作出判斷。」意思是現在的電視新聞以大量報導、內容多色情、麻醉、低成本為主,以敷衍的方式撫平閱聽大眾的情緒,讓民眾僅獲得半滿足。太多雜亂、不重要的新聞,會沖淡人對於社會重要議題的重視,並逐漸喪失自己思考的能力。

反過來說,人們應該有自主思考的能力,不應該被電視台控制,也不應去批評電視台做得差,反而是應該主動提出要求,要求電視台做得更好。大眾先放棄了電視台,認為電視新聞不是自己主要的資訊來源,轉向去網路上找其它的新聞來源;而電視台可能也放棄了自己,這樣就是一種惡性循環。但是電視台不可能消失,它愈做愈爛,所以閱聽人應該主動要求電視台變好。

在大眾的聲音下,最近台灣新聞在國際新聞方面的確有改善,但專業部分仍需努力。所以我認為大眾的要求是有用的。

我還是需要看電視,尤其是午間與晚間新聞、颱風來時,這些時刻很多人還是會守在電視機前面看。颱風時你可能還是會想看立即的畫面,電視對我而言還是很有價值的。雖然有所抱怨,但電視台還是最即時,而且最令人信服的。

因為我讀國際關係,有觀察中國的需求,所以需要看中國與國際新聞。基於此,我推荐以下台灣媒體。

就國際資訊而言,《文茜世界週報》雖然是買國外的報導,沒有自己專業的新聞人員去採訪,而且報導的立場不太客觀,但是新聞畫面還是很珍貴的。在國際觀或國際專業知識上,聯合影音(udn tv)的《全球瞭望》做得比較好,節目請來台灣相關的教授學者或智庫研究員來談他們的專業見解。《全球瞭望》真的重視專業,而其它新聞台較多是採訪報導。

此外,台灣對於大陸的新聞資訊真的太少,而且報導時的觀點模糊。新唐人電視台的《中國禁聞》節目,針對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等面向提供專業的新聞報導,而且10到20分鐘就能看完當天的重點新聞,這樣的內容是台灣其它媒體看不到的。

就國內報紙而言,我認為要看一份報紙的價值,可以先看他的社論,看得出整份報紙的實力,例如《聯合報》、《經濟日報》的社論就寫得非常好。「外交部國際新聞讀報站」則用比較潮流的方式統整國際新聞,容易讓讀者有整體概念,而且每隔幾天就會更新。如果想知道國際新聞的話,這是比較簡單而且方便閱讀的。還有劉必榮教授在他的臉書上的國際關係分析,每個禮拜二都會播放,也很值得參考。

我覺得要了解國際趨勢,看新聞後有問題沒有人可以當下回答你,因此我覺得聽演講也是不錯的方式。聽完演講後,不僅可以了解整個事情的概念,事後還可以舉手發問,或可以取得跟老師連繫的方式,這也是很不錯的訊息管道。

如果讀者對於中國大陸政經情勢、國際關係,或是對亞洲、台灣的未來很有興趣,其實可以去關注不同的相關系所的最新消息,例如我會去看台大政治系、政大政治系與外交系、淡江戰略所,去看這些系所的網頁有沒有邀請新的專家學者來台演講的訊息。其實他們討論的議題都是最熱門的,但只有少數人關注,我覺得太可惜了。而大學的演講一般不會拒絕社會人士前來參加,其實是很開放的。(劉佩絨採訪整理)

 

相關文章:

電視新聞 數字解密

 監視器新聞當道 有畫面就有真相?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台灣人的宗教狂熱 映照社會真實面
台灣是個多元宗教社會,從四處林立的寺廟、神壇和教堂皆可看出。美國研究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
麥當勞撤出俄羅斯 一個時代結束了
全球速食業巨頭之一的麥當勞(McDonald's)5月16日證實,它正在俄羅斯出售其850家門市。不過,…
台灣離自由玩遊艇還多遠?
每逢週末假期,出門旅遊總會遇上擁擠的交通,尤其各大旅遊景點更是擠滿了遊客,想偷得浮生半日閒都很難。 但是,發揮想像力,換個場景,…
耳聽八方
中醫說「腎開竅於耳」,耳可強腎。其實五臟六腑及十二經絡都與耳有關係,耳朵可診斷全身病,也可治療全身病,所謂全息律,因而發展出「耳針治療法…
奇人異事
西班牙前修士 憑藉信仰手建大教堂53年91歲的西班牙老爺爺加列戈(Justo Gallego)有著堅定的信念。voicer網路擷圖…
企業充電站
2021成長駭客年會:跨界破圈   品牌力×新科技×全通路     消費者隱私權意識抬頭,第三方Cookie將成歷史。…
不景氣,搶進高科技人才
台灣高科技產業包含了半導體、光電、網通、電子、電腦等相關產業,在過去十多年來,吸納了很大一部分台灣高學歷優秀理工人才。科技業所提供的待遇、…
五色鳥育雛觀察日誌
3月下旬的一個午後,頸上掛著數位單眼相機,在嘉義公園四處尋找拍攝目標。不知不覺又逛到久未造訪的忠烈祠,走在神道牌樓前的階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