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四十年來,美國對台政策很清楚:不承認(在台灣的)中華民國代表中國。因為她不能代表整個中國,這是一個真實,也是不可逆轉的現實。同時美國也無法承認台灣是個國家。道理更簡單,「台灣」只是個地理名詞,這世界上還沒有一個法律意義上叫台灣的國家。
美國的對中國政策也很明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但不承認北京宣稱的「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美國有《台灣關係法》對台提供保護,阻止中國併吞。但對這一點,美國不願公開強調。美國的一中政策特點是,對北京代表中國,願意清晰大聲說;對台灣不屬於中國,選擇戰略模糊,只做不說。
現在川普上台,跟蔡英文通話,稱她「台灣總統」,預示這個只做不說的「戰略模糊」可能改變,美台關係也要朝向「戰略清晰」。
清晰到甚麼程度?前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波頓(John Bolton)撰文強調,美國的一中政策是1972年制定的,時代在改變,台灣已邁入民主,中國崛起擴張,美國的一中政策應與時俱進。波頓提出,美國應強化「美台關係」,尤其軍事關係,甚至恢復駐軍台灣。
波頓的聲音不是偶然,反映了很多美國有識之士對民主台灣的認知與支持。川普政府的很多閣員「親台」,但沒有一個親中派。川普本人也曾對中國尖銳批評。這些都給人強烈感覺,美國的一中政策,可能朝向對中國更強硬、對台灣更友好的方向。
波頓 vs. 季辛吉
川普是以反「體制內」而當選的。但在美國國務院、學界等,有太多體制內派,或者說墨守成規派。而且他們還有一個理論(和老資格的)靠山,就是所謂「打開中國大門」的前國務卿季辛吉。即使川普,也在當選不久就跟季辛吉見面,請教對中國政策。
如果說波頓代表的是美國新生的、要改革一中政策、更多傾向民主台灣的力量,季辛吉代表的則是美國守舊的、要維持傾斜北京的體制內派聲音。
兩種力量較量的結果會如何?波頓雖然代表很大的改革力量,但季辛吉是外交元老,而且人老體不衰,雖已94歲,仍熱衷穿梭中國(他訪問中國50多次)。川普當選後,他又前往中國,兩邊傳話,意圖保持美中關係在體制內的老路。
季辛吉不僅是外交大老,在政治光譜上還是共和黨保守派,有眾多體制內擁護者,連川普也視他「資深」,對「季辛吉博士」相當禮遇。
川普上台後,美國外交圈盛傳,季辛吉建言,美中應簽署「第四公報」。美中關係的基石是三個公報(《上海公報》,《建交公報》,《八一七公報》),基本精神都是強調一個中國(北京代表中國)。季辛吉建言簽第四公報,就是要把原來的三公報再強化,要把川普政府套牢在傳統體制派的「一中」裡。
權謀外交沒有成功過
但季辛吉一生致力強調的「現實政治」外交,其實是權謀外交,善於妥協和交易;看重的是利益,而不是原則。但這種權謀外交,看重利益,卻根本沒有得到利益,並沒有真正成功過!
英國知名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是研究季辛吉的專家,他去年出版季辛吉前半生的傳記:《理想主義者季辛吉》(Kissinger,1923-1968: The Idealist)。該授權傳記長達1,008頁,憑厚度也是巨著。
大概因為是授權傳記,所以弗格森對季辛吉的評價多為正面、肯定。但這本巨著目前只是寫到1968年,而之後季辛吉才當國務卿等,影響政府外交政策。弗格森如寫下卷,會怎樣評價季辛吉的「現實政治」不得而知。
弗格森認為季辛吉是「理想主義者」,但他書中提供的史實卻難以佐證。按弗格森的引述,季辛吉在政治上一出道,就是遊走於美國兩黨(更是兩種不同理念)之間,左右逢源。他曾支持保守派的洛克菲勒,但又在左翼的詹森和甘迺迪政府做顧問。這種做法本身,就透出幾分機會主義的靈活。
雖然書只寫到1968年,但畢竟涉及「越戰」。弗格森說,季辛吉以政府顧問身分去了幾次南越,就得出結論,軍事手段打不贏,只能外交解決,美方要對北越讓步,有所妥協。弗格森用很多篇幅和細節描述季辛吉怎樣力圖說服當時的詹森政府接受他這種「現實政治」理論,但沒有成功。
弗格森也批評說,季辛吉的這種「現實政治」是幻想,因河內政權是一種革命暴力,它毫無誠意談判妥協,只想把美軍從當地趕出,把南越納入共產統治;北越接受談判只是玩手段,為他們在戰場上獲得更有利地位。
打開中國大門,只是個神話
尼克森當總統後,季辛吉出任國安顧問、國務卿,這種「現實政治」有了市場。季辛吉主導了美國與北越談判,最後河內如願以償,美軍撤出,南北越被統一於共產統治。這種所謂「現實外交」,不僅是權謀,更是妥協、投降,根本不是成功,而是徹底失敗。
南越被統一,人民被奴役;季辛吉博士不管了,他到挪威領諾貝爾和平獎去了。當時他跟北越領袖黎德壽共同獲獎。他倆締造的所謂「和平」,就是把南越推入共產奴役。正如歐維爾《一九八四》「老大哥」邏輯: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
季辛吉更大的「現實外交」是所謂打開中國大門,「聯合中國,對付蘇聯」。但今天回首,這件事跟當年與北越談判一樣,也是妥協到投降。可從三點看出:
第一,蘇聯解體後的檔案證明,當時莫斯科沒有攻打中國的計畫。毛澤東渲染蘇聯威脅,建構軍事三線,發動民眾挖防空洞等,只是轉移國內矛盾(文革造成巨大政治經濟危機)。毛並不認為蘇聯真要進攻中國。所以季辛吉的「聯中抗俄」缺乏事實基礎。
第二,即使弗格森也在書中比較說,雖然中蘇都是共產國家,但1953年史達林去世,蘇聯內部情況就開始變化(緩解);而毛的中國,對外向世界輸出革命,對內發動文革造成百萬人喪生,他們才是更大的威脅。季辛吉強調「聯合小邪惡,對付大邪惡」,但當時中蘇比較,毛的中國更邪惡。所以季辛吉的判斷也是失誤。
第三,由於前兩項,導致季辛吉的「聯中遏蘇」戰略沒有實質成效;反而使毛澤東們獲得內外巨大利益。在內部,1972年毛發動的文革近尾聲,災難完全展現,毛的聲望大跌。在這個時候,美國對中國政策解凍,尼克森與季辛吉訪問北京,等於給毛政權打了一針強心劑,增加了毛的帝王自豪感和共產中國的合法性。從72年尼克森訪華到76年毛去世,中國國內的政治鎮壓、經濟國家壟斷、思想文化封閉控制等等,所有一切都毫無改變。所謂季辛吉的打開中國大門,只是神話。只是幾年後,隨著這個打開的大門,紅色中國走向國際,更有機會在聯合國等舞台對抗自由世界。所以北京的共產領袖一直把季辛吉視為朋友,甚至恩人。
堅持原則才打贏冷戰
正因為歷史如此,所以2011年季辛吉出版《論中國》(On China)一書,大談他打開中國大門的貢獻,當年見到毛的祕辛等等時,大西洋兩岸媒體,像英國《衛報》、美國《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書評,對這位「中國通」的大作多有批評。
美國學者葛瑞蒂(Patrick Garrity)在對弗格森的季辛吉傳記的書評中也直率指出:構成諷刺的是,最後贏得冷戰勝利的,恰恰是七十年代拒絕季辛吉理論的那些人,他們的領導者雷根後來當選了美國總統。在雷根領導下,美國不再實行季辛吉那種「世界多元平衡」戰略和所謂「現實政治」的權謀,而是強調原則,堅持理念,強勢對抗共產主義,最後導致蘇聯解體,美國成為唯一超強,重建了自由世界為主導的全球秩序。
今天,如果川普繼續沿著季辛吉的外交路子走,那麼他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但如果他能延續並強化當年雷根總統那種注重原則理念的強勢外交,就不僅會為美國自身,也會為自由世界爭得最大的戰略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