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六、七十年代,是台灣經濟起飛、所謂「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製造加工業的盛況,不僅為西部民眾帶來許多就業機會,也嘉惠後山東部。
現任台東縣政府文化處處長鍾青柏,當時只是個國中生,但他的印象非常深刻:「民國65年,我國中都還沒有畢業,就有許多西部大企業、工廠到我們國中辦說明會招工,還會拿很多照片說明他們福利有多好:『你看這是我們宿舍、餐廳,很棒吧!』等到畢業典禮結束,一拿到畢業證書,我們班大概有三分之一就不見了,為甚麼?都被整台遊覽車載走,他們派到各學校門口接人,這是我的親身經歷。」
▲台東縣政府文化處處長鍾青柏。葉俊宏攝影
如此景況,造成台東縣人口數在民國64年達到最高峰的29萬1,110人之後,就不敵城鄉差距與地域之別,人口數自此一路下滑,鍾青柏說:「很多青年到西部安居樂業後,又把父母接過去,很多這種情況。晚上8點到許多村子就可以數得出來哪些是空屋。」到2017年10月底為止,僅剩21萬9,686人設籍台東,流失近三分之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2.5人也持續敬陪全國末座。
然而,沉寂了二、三十年後的台東,現在卻漸漸地轉為一種獨特的優勢。鍾青柏表示,西部的擁擠、噪音、汙染、PM2.5等等,在台東都非常少見,加上氣候舒適宜人,逐漸為追求慢活、簡單生活的人們所嚮往。
有的人退休後買塊地、蓋間房,在此享受快活的人生下半場;有的人在西部還有事業,但閒暇之餘來此渡假;有的人則在這邊設立工作室,在寬闊的太平洋前、雄偉的中央山脈下樂當藝術家揮灑創意;也有的人還值年輕,移居台東後,在此開創新事業,養活自己,也為台東創造商機……
鍾青柏指出,形形色色的人來到台東,帶來許多正面的影響。比如外地畫家帶來新的風格、技巧,為本地藝術環境帶來新的突破;又比如補教名師陳立接手台東縣育仁中學,成立「台東K12未來學校」,突破現有課綱限制,從幼兒園到高中全部自編教材,使學生人數倍增十幾倍。
當然,精彩的故事不勝枚舉。本期封面故事,將為您介紹三對移居台東的夫妻:來自台北的廖和鵬與羅素萍、日人清水淳和布農族妻子衣布、義大利裔美國人David Marino和妻子Rolly,他們都開創出嶄新的生活樣貌與價值,為台東增添幾抹更美麗的色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