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監會發文下調銀行業撥備覆蓋率和貸款撥備率,被認為是給銀行業開「後門」。Fotolia
第188期
全球各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政策制定者,紛紛為緊縮政策鋪平了道路,中國央行也釋放了相應的信號。
綜合陸媒3月6日報導,中國銀監會印發了《關於調整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監管要求的通知》(下稱《通知》),內容包括:撥備覆蓋率要求由150%調整為120%~150%,貸款撥備率監管要求由2.5%調整為1.5%~2.5%。
財經分析人士齊俊認為,銀監會是因為銀行業資金緊張的壓力來臨而鬆動了底線,並且《通知》明確要求「因少計提貸款損失準備增加的利潤不得用於發放獎金,不得增加分紅」,而不是要求銀行利用更多的資金來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也意味著明確的給銀行業開「後門」。
《看中國》特約評論員唐新元指出,中國銀行業的撥備覆蓋率已經在不斷下降,一方面之前貸款發放總量高,槓桿率也高;另一方面撥備卻在減少。一旦經濟下行,資產質量會迅速下滑,壞帳會迅速增加,而由於沒有足夠的撥備,加上經濟下行時銀行的營利能力下降,補充貸款損失準備金的能力下降,於是金融風險就會爆發。
目前,全球各經濟體的貨幣政策存在聯動性。各大央行紛紛由寬鬆的貨幣政策開始或準備開始轉向偏緊的貨幣政策。中國央行也在最近的一次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表示:「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對此,市場的解讀為2018年中國的貨幣政策較2017年將偏緊。
雖然給銀行業開了「後門」,但實體經濟獲取資金仍然困難。有中國內地媒體報導,河北一家中型建材企業借款總額1.5億元,借款年利率12%,理論上一年應還利息是1,800萬元。但實際上,加上各類委託仲介費用,卻要還息3,000餘萬元,成本幾乎翻倍。即使這樣,很多中小企業依然借不到錢,迫不得已,不少企業只好向高利貸借錢。目前很多中小企業存在現金流斷裂風險,大約有30%~40%企業依賴借新還舊生存,且這種企業的數量還在持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