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身體不只是你自己

▲人體只有43%的細胞屬於人類,其他部分由非人類的微生物細胞群組成。Adobe Stock
第214期
青蓮

很多人在談及健康時常常說:「什麼都不是自己的,只有身體才是自己的。」不過,科學研究的結果卻顯示,人體超過一大半是由非人類的微生物細胞群組成,只有43%的細胞屬於自己。也就是說,你的身體不完全是你自己,有一大半是屬於非人類的微生物。

微生物和人體形成「共生關係」

微生物,簡單說就是那些用肉眼無法看到的微小生物,包括細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還包括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顯微藻類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

人類微生物群系(Human microbiome)又稱為正常菌群(Normal Flora),是細菌、真菌、古菌和病毒等微生物與宿主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共生關係,這類細菌一般對宿主無害。

美國分子生物學家、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約書亞‧雷德伯格(Joshua Lederberg)曾說過,人體與人體共生微生物構成了超級生物體(superorganism)。

細胞是生物體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人體是由無數個細胞組成的。人身上大約有10兆個人體細胞,但全身內外的微生物細胞卻有約100兆個,也就是說,微生物的數量大約是人體細胞數量的10倍。

2016年,以色列和加拿大的幾位研究者對人體細菌與細胞估算,得出一個體重70公斤、身高1.7公尺的「標準參考人」,其身上的細菌對細胞比值平均為1.3:1。

不僅如此,在基因方面,人也無法與微生物相比。人體內大約有2萬個人類基因,但攜帶的微生物基因大約有200萬到2,000萬個,占人體基因的99%。

加州理工學院的微生物學家薩克斯‧馬茲曼尼亞(Sarkis Mazmanian)認為,人體中的微生物群是人們身體中的第二個基因組。每個人都是由自身的DNA,再加上人體中微生物的DNA結合起來的,這些微生物群與人體有互動並影響人體。

人體間的微生物差別很大

微生物在人體內無處不在,包含皮膚、鼻子、肺部、腸道。人們每天無論怎樣清洗,身體各個角落依然被微生物覆蓋。健康人的體內和體表,平均每人攜帶超過一萬多種微生物,重量可達數磅。

人體間的微生物差別也很大。雖然人體腸道微生物的主要組成類群非常相似,但在不同宿主個體間,不同微生物類群的相對含量和菌株種類存在著很大差異。研究認為,人體腸道微生物的相似度只有10%。

影響微生物菌群差異的因素,包括宿主的地域、年齡、生理狀況、飲食習慣等因素。在地域方面,一項對來自非洲、南美和美國的人群展開的研究表明,來自不同文化和地理位置的人們,其腸道細菌多樣性上存在顯著差異。人體間的差別也基本由微生物的不同所決定。

現代科學已經發現,微生物在人體的各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作為人體最龐大、最複雜的微生態系統,腸道微生物本身及其代謝產物不僅能調節人體健康,更在膳食和宿主之間起到重要的橋樑作用,例如:幫助消化、調解人體免疫功能、保護人體免受疾病攻擊,以及生產人體必須的維生素等。

 

各種微生物在人體中扮演著重要角色。Adobe Stock

▲各種微生物在人體中扮演著重要角色。Adobe Stock

 

微生物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

過去,人類將人體中的微生物當成敵人,發明了抗生素和疫苗來對抗病菌和病毒,然而,在殺死病菌時,也傷害了大量益菌。

維康桑格研究所(The 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的勞利醫生(Dr Trevor Lawley)進行了一項實驗,分別培養健康人與病人的微生物群。實驗結果顯示,病人體內可能缺乏某些細菌。

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The Max Planck Institute)微生物組學的研究人員表示,人體中占了一多半的微生物,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劑等,就會打破正常菌群與宿主之間的平衡,引發人體疾病。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境外掃年貨 中國奢侈品消費冠全球
華人傳統新年從除夕夜到元宵節的15天,多彩的慶祝給世界各地帶來文化的分享,而中國人在境外狂購奢侈品年貨也獨具特色,令世界矚目。…
來偵探書屋 喝咖啡找真相
 書店門前的看板。 彎進台北市南京西路上的某條巷弄,一間小店藏身於透天厝之間。店門前以些許綠色植物妝點,…
馬可仕家族復出 美、中、菲關係糾結
菲律賓5月的總統選舉,因貪腐而遭人民推翻的菲律賓前總統馬可仕的兒子小馬可仕(Ferdinand Romualdez Marcos Jr…
台商會長張昭倫:台灣人應學習放長線
現任土耳其台商會長張昭倫來到土耳其已經二十多年,當年因為在美國留學讀書時結識土耳其丈夫而遠嫁異地,…
一張平常照片 震驚中國人
8月12日,美國新任駐中國大使駱家輝背著一個黑色背包,帶著他六歲的女兒,正在西雅圖機場的星巴克買咖啡。…
香港人反送中之文化思索
香港609、616大遊行成為舉世注目的焦點。歷經回歸之後的22年,這個東方之珠已經滿目瘡痍。一個城市之興起,有其內在的生命力,…
一個由醜變美的真實故事
愛美是人的天性,每個人都喜歡美,每個人也都喜歡看美的人和物,所以現在網路上的標題,動不動就用「美女記者」、「美女教師」、「美女…
國寶魚台灣鯛 揚名歐、美、日
在台灣說起「吳郭魚」,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甚至有許多四、五年級生還會說,那是從小到大「吃尬驚到」(台語)的魚。可是,大家可能沒注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