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這個名詞形容得很貼切,與我們看到的實物十分相似,因為這個名詞是現代學者取的名字。在夏朝與商朝,青銅器可能是炊煮用器,如酒器、水杯等生活用品,當時的人們看到的可不是「青色的銅器」,而是閃亮亮的金銅,因此,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才會稱為「金文」,青銅器在當時稱為「吉金」或「金」器。
▲商代中期魚紋盤。
▲西周中期師湯父鼎。
「家國象徵」的青銅器
古時候的人們生活條件雖然沒有現代舒適,但基本的吃喝形式,到了夏朝已經完善。洪水與河川氾濫的問題,在大禹多年奔波、治理之下,大水消退,不再威脅人們的生活。
從新石器到夏朝,人們已經擅於用火取暖、烤肉、燒製陶器,後來也發現放入金屬,可燒出堅硬的器具。冶金術愈加成熟後,發展出銅加錫的合金技術,硬度高、熔點低的青銅器順勢而生。
使用大量人力與技術的青銅器,當然不是一般百姓的日常用品,它出現在宮殿中、貴族的生活中,後來也應用到兵器上。
相傳大禹完成治水後,以天下九位諸侯進貢的「金(銅)」鑄成九鼎,作為天子的象徵、夏朝的開啟。東周時代,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在賢臣進諫下,奮發圖強,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後來楚莊王揮兵至周王室附近,意欲「問鼎中原」。這些故事都告訴我們,青銅器在三朝時代,都有一個重要的身分──家國象徵。
▲商代晚期亞醜方尊。
▲西周晚期宗周鐘。
周朝的青銅禮器
夏、商、周三朝歷經一千八百年,到了周朝,青銅器多半是「禮器」,象徵擁有獨特地位,甚至在上面刻上銘文;就連國民政府遷台,也耗費心力帶了許多青銅器到台灣。目前收藏在國立故宮博物院的青銅器有上千件,部分刻有銘文。
▲「青銅饗宴」設置多媒體影音體驗。
此次,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院展出「青銅饗宴:古代的禮儀與樂曲」聚焦周朝的青銅禮器,數量不多,但輔以影音多媒體讓民眾了解青銅器。其中的「宗周鐘」複製品可以觸摸,現場有銘文翻譯,較之以往的展出方式更為親民,也一併滿足民眾對青銅器的好奇心。如果讀者非常喜歡青銅器,則建議前往故宮南院參觀。
即日起至8月31日,讀者憑嘉義縣市「合法旅宿」住宿或訂房證明,即可於住宿日或隔日,依住宿人數兌換故宮南院免費入場參觀券。
青銅饗宴:古代的禮儀與樂曲
時間:6月25日至10月25日
平日:9:00-17:00(週一休館,7/1-8/30延長至18:00)
週六、日及國定假日:9:00-18:00
地點:故宮南部院區1樓S1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