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市美術館(以下簡稱南美館)自成立以來,即相當注重當地藝術家與資深前輩的作品策劃展覽,館長林育淳今年走馬上任,將策展方向精緻化,希望民眾能從展覽細節體察台南的文化品味。近日台南重量級藝術家潘元石、陳正雄也首次在南美館分別舉行「手心的對話─潘元石雕版印刷教學特展」與「凝視的刻線-2021陳正雄個展」,從展品中可見其從年輕到成熟的摸索過程與心路轉變,透過二位藝術家的說明,也讓此二檔展覽的深度能具體展現在讀者面前。
▲台南市美術館舉辦潘元石「手心的對話」展覽現場。
潘元石:台灣首屈一指的傳統雕版版畫家
出生於1936年日治時期,從小在台南米街(今新美街)長大的潘元石,對台南文化的豐美與舶來品的精緻耳濡目染,他曾目睹「林百貨」的極盛時期,更受到台灣唯一一家雕版印書坊「松雪軒」的影響,以雕版版畫創作多年。他對台南當地文化保存與規劃有重大貢獻,也帶領台灣藏書票的創作者與收藏家參與國際交流。
▲潘元石「手心的對話」展出作品的印製過程。
潘元石從台南師範學校(後改制為台南大學)藝術科畢業後,進入台南盲啞學校(今台南大學附屬啟聰學校)任教,教學之餘不忘創作,拿過「南美展」入選、「青年美展」第一名,並以藝術啟迪學生,在日本世界兒童比賽、世界兒童美展中,分獲得銀牌、銅牌,激發孩子的天賦。
退休後,潘元石專心創作版畫,年年受邀參展。但版畫形式多樣,為何直到今日仍使用雕版印刷?他用手比劃了一下,說:「我喜歡用手刻,愛怎麼刻,就怎麼刻。」
▲潘元石〈台南地方法院〉,版印設色,2003。
▲潘元石〈台南孔廟〉,版印設色,2011。
▲潘元石〈台南名所林百貨〉,版印設色,2017。
剛開始,他會以蠟筆打草稿,後來直接刻在木板上,「台灣的木頭比較小片,後來我改用大的三角板來刻。」展覽現場不但展出潘元石的手繪稿,還有一系列精彩的建築版畫,包括台灣文學館、台南地方法院、台南神學院、台南孔廟、台南車站、陳世興(墾號)古宅、寧南門(大南門)、林百貨等台南代表性建築,線條靈活、布色優美。
▲左為潘元石〈向西川滿致敬〉,版印設色,2016。右為西川滿藏書票(自藏)。
透過前輩介紹,潘元石赴日拜訪著名藝文奇人西川滿(Nishikawa Mitsuru),他堅持手工製作限量書籍,並自己設計書封,直到戰後才從台灣回到日本。1990年,亦即拜訪西川滿的隔年,潘元石立即在台灣舉辦了首屆藏書票聯展,之後並成立藏書票協會,加入「國際藏書票聯盟」,積極推動台灣走上世界舞台。
疫情前幾乎年年參加國際藏書票聯盟的潘元石表示,他曾看過歐洲某國以銅板畫作為藏書票,令他印象深刻;而日本則多採用櫻花木,可雕刻面積比台灣原產木頭更大。
「藏書票」原為西方貴族以家徽加上拉丁語「EX-LIBRIS」作為私家藏書的印記,形式為版畫;而今人藏書票用的是現成的印刷紙張,比較講究的文人雅士則會請專人為自己雕刻專用藏書票。
他的版畫作品精緻小巧,內容散發著台灣古早人情味與文化,適合長輩帶著孫子前來看展,也適合喜愛藝文的朋友相偕前來欣賞,更適合喜愛文藝的讀者用一個時辰的時間細細品味。
▲陳正雄「凝視的刻線」展場中,討海人的肌肉線條非常精實。
陳正雄:從木雕師傅走向藝術創作的殿堂
與潘元石的生長環境相反,1942年生的陳正雄成長在台南安平,從小看著討海人在廟口前下棋、聊天,他形容:「討海人的肌肉線條非常精實,台語叫『鐵骨仔生』,跟健身房練出來的那種肌肉完全不同型款。」承繼了母親的藝術天分,陳正雄的觀察力特別敏銳,不需學過解剖學,他只要看過、摸過,就能將人物韻味與身軀線條刻畫得栩栩如生。
台灣早期社會是師徒制,他也在14歲那年出外拜師學習木雕,17歲出師後,開始自己接案,因他剛出師,價格不高能力又強,老師傅都喜歡找他合作。某日,他休息時,被報紙上一位俊秀男星所吸引,忍不住拿起雕刻刀比畫了一下,刻出
▲陳正雄〈亞蘭德倫〉,檜木,1963。
當時舉世聞名的法國影星亞蘭德倫(Alain Delon)。在興趣驅使下,他又刻起其他知名人物,擺在自己的店中。
陳正雄表示,神像需依魯班尺雕刻,不能隨意創作,但一般人物可以。生活與周遭人物是他靈感的來源,造型偶爾會參考神像,如討海人工作辛苦卻個性樂天,即是參考羅漢像。
某日,醫師許嘉煢騎著腳踏車到陳正雄家幫陳母看病,見到陳正雄的作品,大吃一驚,問陳母能否代為報名、參加比賽?「好啦,反正那個也沒有什麼用。」經常叨念兒子的陳母不識字,卻擁有刺繡的好手藝,隨手就能以麵粉捏出惟妙惟肖的動物,但也不覺得「藝術能吃飯」,於是非常乾脆地點頭讓醫師報名聽都沒聽過的美術比賽。
看似沒用的雕像卻在「南美展」上獲獎,也讓陳正雄踏上了藝術創作之路。他表示,自己從沒因創作而耽誤工作,「不要一心就想做自己愛做的事情,要誠心誠意地去做,我自己都是順其自然。」言下之意,因為無負於他人,陳正雄之後才能沒有壓力的全心投入創作,雖然沒有「成名要趁早」,但他的作品更能以同理心打動觀者。
「凝視的刻線」展場從一開始的肖像,再到受到西方影響的作品,如「奔月」;其後一系列除了委託創作,更多的是他對人物、社會的觀察。
▲陳正雄,〈鄉愁〉,檜木,2018。
陳正雄父親六十歲辭世,母親落寞的身影與許多老夫老妻牽手聊天形成對比,他因此創作「老伴系列」。許多親友在兩岸開放後,準備回鄉的雀躍、擔心、惆悵的心情,從〈鄉愁〉到〈重圓〉,人物的悲喜也感染了民眾對他們思鄉的情懷。
▲陳正雄,〈愉〉,牛樟,2000。左後方為作品〈安平金小姐〉。
〈安平金小姐〉則是奇美實業創辦人許文龍委託創作的作品。許文龍早年就開始收藏陳正雄的作品,陳正雄說:「我三十幾歲,才在他家第一次喝到黑黑的咖啡。」這件作品中的金小姐是台南有名的歷史人物,她的父親是荷蘭船醫,離開後再也沒有回來過;長大後的金小姐竟然也愛上船員,經常與母親徘徊在海邊,等待夫君歸來。
▲陳正雄〈烽火大戰〉32件組,紅銅,1988。
▲陳正雄〈烽火大戰〉的漢王與幕僚。
而頗似西洋棋的〈烽火大戰〉則是受知名媒體人高信譚委託創作,用以推廣象棋。棋盤上的項羽、劉邦改為漢王與番王的形象,陳正雄表示,人物造型都在自己腦中,也不需要畫草稿,如同米開朗基羅說的,「雕像已存在,我只是把多餘的部分去除。」
南美展、吳三連文藝獎、全省美展(現改為全國美術展),都有陳正雄獲獎的身影。1989年,他拿下日本東京美術館「新構造展」的「彫刻大賞」,並受邀成為社員。除私人收藏家外,作品也受到許多博物館的收藏。
潘元石、陳正雄二人互為舊識,學養俱足,謙謙和風卻有若玉璞。當詢問到為何台南藝術家都能有如此強盛的創作力?潘元石表示,台南前身為台灣首府,經濟富庶、文風鼎盛,環境與人文特質互相造就的創作風氣,如同偏甜的台南美食,也是其他城市找不到的風韻。
手心的對話─潘元石雕版印刷教學特展
展期:2021年5月15日至11月14日
地點:臺南市美術館1館2樓展覽室H
凝視的刻線-2021陳正雄個展
展期:2021年5月8日至10月31日
地點:臺南市美術館1館2樓展覽室B-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