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撕裂傷累積而成
足底筋膜位於腳底,是呈現扇形的結締組織,一端附著於腳跟骨,另一端則分出五支,分別附著於五隻腳趾。
人在走路時,腳底承受著全身重量,而足底筋膜就像彈簧,它的作用是維持足弓的穩定,以及吸收腳踩地時,地面所產生的反作用力。
如果足底筋膜承受不當的壓力,就會產生小撕裂傷,時間一久,不斷累積就容易發炎、腫脹。
發作的3大時機
足底筋膜炎通常只影響單側的腳,有3個典型的發作時機:
1. 早晨醒來後一踩地,腳跟底部的內側突然間感到針刺一樣的疼痛,但走2、3步以後,會覺得疼痛感漸漸減少。
2. 久站、長時間走路、運動之後,疼痛程度又會漸漸加劇。
3. 久坐後又突然站起來走路,也會感到腳跟疼痛。
6個危險因子
1. 年紀在40歲以上。
2. 長期站立或行走者,如:老師、軍人、運動員等,是好發族群。
3. 穿著不適合的鞋子。
4. 體重過重:足部負擔額外的壓力。
5. 扁平足:足部結構異常,足底筋膜長期被拉扯而發炎。
6. 高弓足:足弓過高導致足底筋膜緩衝功能降低,足跟因而容易發炎。
足底筋膜炎的治療方法
一、保守型治療
1. 冰敷:在足底筋膜炎急性發作、劇烈疼痛時使用,可以減輕發炎與疼痛。
2. 使用消炎止痛藥。
3. 電療:可以使血管擴張,增進血液循環,消炎止痛。
4. 足弓墊:矯正足弓形狀,吸收走路時的衝擊力,減輕足底筋膜的壓力。
二、積極型治療
1. 局部注射類固醇,可以減緩發炎症狀。
2. 局部注射血小板豐富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PRP):從患者身上抽出血液,使用離心機從中分離出血小板豐富血漿,再注射回患部,利用血小板釋放的生長因子,促進傷口癒合。
3. 手術:所有治療都無效,病況持續6個月以上,可考慮接受手術治療。
減輕足部壓力很重要
首先,若體重過重,應先減重,以減輕足部壓力;接著,鞋子應該挑底部較軟的款式,盡量避免穿高跟鞋等。
另外,做放鬆小腿肌肉的伸展操,也很有幫助,如弓箭步,可以放鬆足底筋膜。
方法:手扶著牆壁,前腿前弓,後腿向後伸直,腳跟著地,感到後腿的小腿部拉緊,每次維持30秒,重複5次。
按摩及穴位按壓
準備一顆網球,正坐在床沿,患側腳踩住網球來回移動,按摩腳底,每次做約30秒,重複3次。
穴位按壓則可以考慮承山穴與太谿穴,這兩個穴能夠加強放鬆小腿肌肉,以及足底筋膜。
承山穴:位於小腿肚,用腳尖站立時,小腿肚會出現人字紋,那個「人」的頂端,像峰的尖端。
太谿穴:在足部內側,內踝的後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按壓穴位時,坐在椅子上,以右手按壓左腿,或以左手按壓右腿的穴位,每次揉按約20下,循環3到5次。
責任編輯:簡偉丞
(轉載自看中國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