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精緻工藝 「集瓊藻」迷你版古玩世界

▲多寶格中的物件:「播喴」畫琺瑯鑲珠懷錶。「播喴」二字,係瑞士製錶家族Bovet的中譯廠牌名稱。
第241期
文⊙謝平平 圖版提供⊙國立故宮博物院

喜愛工藝的讀者,如果去到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可以走訪「集瓊藻—院藏珍玩精華展」,僅有一個展室,但卻可以看到清朝工藝的精妙。「珍」指材質珍貴稀有、工藝高超罕見,「玩」則是造型奇巧、製作古雅,令人愛不釋手。可惜,改朝換代,人景俱亡,絕妙工藝也似乎停在了那個時空中,今人只能透過想像、書籍,遙想當年頂尖工藝的絕妙。

乾隆皇的珍貴美好物件

「集瓊藻」是乾隆皇帝的一件多寶格,意為收藏多樣珍貴美好物件。王公貴族錦衣玉食,講究高雅飄逸,小物件不能散落滿桌,細心收藏在精緻的匣盒中,閒暇時把玩一番,因此乾隆不只一件多寶格。

故宮收藏的珍玩物件來自清宮生活用品、祭祀儀式、外國進貢、文具或閨閣用品。多寶格中的物件精緻小巧,包括鐘錶、火鐮盒、硯台、文具、迷你雕刻等;而多寶格本身所用的匣盒更是考究,並有暗屜的開關,呈現清朝最繁盛年代的工藝水平。

清宮工匠的手藝,現代人可能很難想像,據書籍記載,慈禧年間的製棚工匠不用挖土、不動植栽,能用紗網包覆整座宮殿建築,上有窗子,用窗紗隔著,宮人可視晴雨、烈陽落日,開闔窗戶,且相當透氣。最重要的是,蚊子、蠓蟲無法鑽進其中;颳風下雨,天棚也不搖不晃。

百工之巧,神乎技矣

中共執政後,能人巧匠消逝在多次政治運動中,今借此展,讀者或可揣想何謂「百工之巧,神乎技矣」。以下即為「集瓊藻」中的幾件精品:

 

銅鍍金胎嵌西洋畫琺瑯人物火鐮盒。

▲銅鍍金胎嵌西洋畫琺瑯人物火鐮盒。

 

● 銅鍍金胎嵌西洋畫琺瑯人物火鐮盒

火柴發明之前,清宮使用火石、蒲絨來點火,火鐮盒尺寸極小,內分二層裝著火石與蒲絨。火鐮盒下面的月牙片有鋼片與頓刃,與火石相擦產生火星子;蒲絨夾在火石與頓刃之間,燃著後再去點燃薄紙捲,並以此點燃水煙。火鐮盒是金屬胎,上面為琺瑯西洋人物,為法國十七世紀著名琺瑯繪畫藝師Laudin家族的作品,傳入清宮後,嵌於盒面。

 

明嘉靖剔紅雲龍紋小櫃多寶格。

▲明嘉靖剔紅雲龍紋小櫃多寶格。

 

● 明嘉靖剔紅雲龍紋小櫃多寶格

剔紅雲龍紋小櫃多寶格為清宮以明代漆櫃改為多寶格,共有四層抽屜,另製木屜格層,存放的文物包括墨、明清小玉器、書法小冊、瓷器、西洋鐘錶琺瑯、小畫卷、明清漆盒、銅器、玻璃、蜜臘、檀香、印石、水盛、鎮紙等。

 

雕橄欖核松陰漁樂扇墜。

▲雕橄欖核松陰漁樂扇墜。

 

● 雕橄欖核松陰漁樂扇墜

能在三公分高的橄欖果核上雕刻,真是令人歎為觀止,工匠陳子雲在果核上刻畫二艘漁船,停泊於岸邊,船客與岸上人物對飲言歡,人物表情生動。且微細的山石雕刻中,還可見到皴法,備極工巧,空間感十足。

 

宋張栻寫經澄泥抄手硯。

▲宋張栻寫經澄泥抄手硯。

 

● 宋張栻寫經澄泥抄手硯

「澄泥硯」是用帶黏性的細泥為原料,低溫燒車。這件澄泥硯作工質樸,造型優雅,色淡而黃,質輕而潤,為上品。硯旁有一排隸書:「南軒老人寫經硯」,學者因此認為這方硯台應是岳麓書院創辦者張栻(1133~1180年)的文具,張栻在南宋與朱熹、呂祖謙齊名的理學奉行者。

 

 

集瓊藻—院藏珍玩精華展

時間:常設展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第一展覽區106室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大陸地下長城坐擁三千核彈頭
由前美國國防部首席戰略家、現任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教授菲力普‧卡伯(Phillip A. Karber…
里佳藍色部落的曠野星光大餐
一提到阿里山,無論中外旅客,大家耳熟能詳的不外乎是日出、雲海、神木、櫻花、鐵道等阿里山五奇。不過,如果只是跟隨著大眾化之旅,未免可惜。…
《找路》前傳── 林克孝登山心境的轉變
林克孝在大學時就創下登上玉山東峰北壁的攀岩紀錄,外加上他的登山經歷──台灣三千公尺以上的百座高山他登過半數以上,或許會讓人以為他是那種敢衝…
海南島會是下一個杜拜?
中國政府在去年年底批准了海南省提出的「國際旅遊島」規劃書。至此,中國2009年批准的區域發展規劃已達11個,從海南到甘肅天水,…
冬眠裏的大聯盟大事
所有的死忠美國職棒球迷在日曆上都會標明一個日子:投手和捕手報到日。今年各隊設定的時間從2月13日到17日不等,當日曆終於掀到這一天,…
中國官方吉尼係數被斥為「編童話」
最近,久不公布吉尼係數的中國國家統計局一次性公布了近十年的數據,稱2008年0.491是最高點,然後逐步回落,2012年為0.474。…
英國貴族口音奇聞
在許多人心目中,上一世紀最高貴優雅的好萊塢女星,當屬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赫本的經典演出不計其數,如《羅馬假期…
中共驅逐美記者,為何拖香港下水?
中國外交部在3月18日凌晨宣布,要求《美國之音》、《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時代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