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s/watchinese.com/files/article/2023/03/242/b242p107.jpg)
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新展中的「嬰祖丁鼎」,為故宮典藏品中最大的青銅器,因此近期被媒體大量報導。但青銅器除了有「家國重器」的意義之外,器身橫看、豎看都是「黑青」,這是因為青銅器表面的錫、鉛等金屬,經過千年鏽蝕、氧化而致。數千年前的青銅器文化雖然消失了,但它還存在我們的語言中。
青銅器質地堅硬,夏、商、周三代以此作為祭祀用的禮器,或是生活用的食器、酒器、水器等,同時也作為樂器、兵器等不同用途。
西周制禮作樂 以器物代制度
講到祭祀,自然就是王、貴族的生活器物,今日的黑青在當年貴族使用時,應該還是銅器原色——黃澄色,而不是今日我們看到的「黑青色」,因此有些研究會寫「銅器」,而非「青銅器」。
西周由周公制禮作樂,相傳規定為周天子使用「九鼎八簋(音同軌)」,諸侯使用七鼎六簋,大夫為五鼎四簋。
鼎與簋都是食器,前者裝肉食、後者置放黍麥等糧作,也可以說,鼎裝葷食、簋裝素食。幾千年前的人們就能這樣分類食物,可見文明的先進不輸今日的大餐廳;此外,我們常聽到的甗(音同眼)也是食器的一種。
▲商晚期,獸面紋斝。
吃飯皇帝大 銅器亦復如此
商朝國祚四百五十年,周朝八百年,隨著改朝換代,青銅器的形制也有變化,新造型或新紋飾也陸續出現,如:簠(音同府)、大卷尾鳳鳥紋等;而有的銅器消失不見,如:飲酒用的觚(音同估)、斝(音同假)等;而簋在後來則是加上了握把,學者猜測是因此方便拿取。
時序轉到東周後,禮樂制度崩壞,諸侯也自行打造青銅器,不守禮制,連「問鼎中原」都不必了。而鐵器、漆器的興起,使得吃東西不再使用銅器,也讓銅器文化逐漸消失。
但如今台語中的鍋子發音仍是「鼎」,就能印證台語反應的文化內涵是相當久遠的,而甗後來也慢慢演變成了蒸籠。
▲嬰祖丁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西元前1300~771年),高85.5公分,口徑59.4公分,重94.65公斤。
「嬰祖丁鼎」——祖丁何許人也?
這次,南部院區展出的「嬰祖丁鼎」高85.5公分,與二歲半的幼童差不多高,但重達一百公斤,是故宮收藏形體最大、最重的青銅器。有的讀者可能有疑問:故宮外面也有一只四條腿的鼎,形體更大呢!可那是現代鑄造的作品,並非夏、商、周三代或唐之後的青銅器,所以不算在故宮典藏品中。
青銅器鑄造不容易,只有貴族才有能力訂製青銅器,為了紀念某件事情,就會訂製一款青銅器,並在器物上銘刻當時發生的事情,例如哪國來犯、何人出征、或周天子賞賜誰等;也有因為紀念某人而鑄造青銅器,如「嬰祖丁鼎」就是為了紀念一位被取名為「丁」的祖先(或祖父)而鑄造的鼎,「嬰」是其族號。
銘刻在青銅器腹部的文字,有的極長、有的很短,「嬰祖丁鼎」就相當短,只有這四個字,所以後人並不知道當時為了什麼事情,要鑄造一只鼎來紀念他。
金文?鐘鼎文?
青銅器上的字體,也不是今人都看得懂的楷書或隸書,而是當時的文字,稱為「金文」——因為當時的青銅器都是黃銅色。
那為什麼偶爾也會聽到「鐘鼎文」呢?因為周朝建立了禮樂制度,禮器中最重要的是「鼎」,而樂器最重要的則是「編鐘」,上面都有銘文,因此,以「鐘鼎文」代稱這些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
雖然東、西方都有青銅器文化,上面也都有鍍錫,不過,方法不一樣,代表的意義也不同。民眾也可以在故宮北部院區觀賞「吉金耀采-院藏銅器精華展」,或是到嘉義南部院區觀賞「嬰祖丁鼎」,展覽中都有相當詳細的說明,相信大家都能獲得豐富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