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雕塑第一家庭!鶯歌光點「對話」展出蒲浩明、蒲宜君對話作品

蒲浩明立於「生命回憶」雕塑對話作品間,右為蒲浩明〈那天I〉,左為〈生命是一首感知的詩歌〉。謝平平攝影
謝平平

被學者譽為「台灣雕塑第一家庭」的蒲添生、蒲浩明、蒲宜君,三代都因不同機緣走上雕塑之路。蒲添生當初持反對態度,蒲浩明卻非常開心女兒選擇美術,「只是她不聽我話啦,不去巴黎,跑去英國。」不聽話的女兒風格與蒲浩明迥異,此次父女也在鶯歌光點美學館舉行「對話」聯展。

「對話」聯展中,共有六件父女對話的雕素作品,最吸睛的是「植物—生命力的延續」主題,蒲浩明在女兒出生時,製作〈葡萄棚下〉,9 年後入選巴黎秋季沙龍(1982)。蒲宜君則以父親作品中的小枝芽為靈感,延伸創作生命樹枝芽的〈化為枝枒〉,亦入選巴黎秋季沙龍,具有承傳意義。

2

蒲浩明,〈葡萄棚下〉,1973。

 

法國名著《小王子》是父女最喜愛的文學作品,蒲浩明以此創作出「圈圈系列」,他表示,一個圈圈就像一個宇宙,也像細胞,更像是每個人在宇宙中找尋屬於自己的星星。蒲宜君則以此創作「玫瑰」素描系列,每朵玫瑰形象不同,也都是一個宇宙。

父女也都喜歡歌手楊乃文「那天」,父女二人不約而同停下手中作業,仔細聆聽,空間中瞬間安靜下來,以此創作的〈那天I〉與〈生命是一首感知的詩歌〉成為「生命回憶」主題。此外,現場還有「擁抱」、「花」、「船」等父女對話系列,充滿生活記憶。

此外,蒲浩明也首度發表與孫兒有關的〈兒子子超長男〉圖像手稿,並在一樓佈置「圈圈系列」藝術空間,充滿溫暖與喜悅。

1

蒲浩明,〈兔子-7〉,線雕。

 

今年是兔年,「對話」聯展現場也有兔子線雕作品,這是蒲浩明紀錄家中寵物兔的幼年到老年的紀錄,每件作品都有當年不同的心情,線條也相當具有童趣。

蒲家三代的藝術之路

蒲浩明父親蒲添生(1912—1996)為台灣知名雕塑家,為黃土水之後、留學日本的雕塑家,外公則是前輩藝術家陳澄波(1895—1947),從小生長在藝術家庭,2 歲就到父親的鑄銅工廠玩耍。蒲添生因藝術家收入不穩,不贊成兒子學雕塑,蒲浩明當時對雕塑已有基礎,只好改讀理工。

大二,他堅持重考,改走美術之路,見他不願放棄,父親也幫忙找朋友教導,讓兒子順利考上美術科系。畢業後,蒲浩明在父親工作室學習,十三年後,妻子鼓勵他前往歐洲學習,各大知名美術館的雕塑作品,不但眼界大開,也讓他印證父親所言「我的作品中有希臘」的內涵。

而女兒蒲宜君從北一女考上台大政治系後,最終仍走上藝術之路,對蒲浩明而言,是意外的驚喜,「藝術家,七分靠天份,三分靠努力,無法刻意培養。」

他回憶,女兒小時經常跟在爺爺蒲添生旁,爺爺捏泥土,她就有樣學樣,「她可以碰我爸爸的作品,我們都不行。」

一次,蒲添生對孔子像不甚滿意,將泥土塑像交給孫女,意思是要孫女邊玩耍,邊「回復泥土原狀」,但 8 歲的蒲宜君卻將其改成戴帽穿裙的時髦女性,首次顯露天份。

蒲浩明表示,人生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學習與成長,不管上一代多有名,最終是要想辦法走自己的路,用藝術走出自己的路;而愛女九次入選巴黎秋季沙龍,也讓他感到驕傲,父女預計 2024 年將會在歷史博物館進行展覽。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英國版超級星光大道 小天使康妮美聲的祕密
07年台灣最紅的電視綜藝節目,可能當數「超級星光大道」。和其有關的「星光幫」林宥嘉、楊宗緯、蕭敬騰等成員,…
劉燈徽 打造全世界最薄的宜蘭餅
民國58年的某一日,宜蘭一家糕餅鋪中,學徒劉燈徽在爐灶前看顧著炭火。此刻的他,內心是焦慮惶恐的,深怕一有個閃失,餅就烤焦了。 當時,…
別鬧了!霸王
「胖哥清源『著童』囉!」一個孩子氣喘吁吁地跑到辦公室來報馬仔。雖然隔著一棟樓,但我已隱約聽見教室裡騷動的聲音。 乩童出現在校園 整整儀容,…
魏寶生帶領旗下員工走過金融海嘯
現任凱基董事長魏寶生曾叱吒官場與業界,並曾獲艾森豪獎金以及金彝獎傑出企業領導人才獎。集金融、保險、證券專長與實務經驗於一身,…
劇情逆轉 劍橋大學恢復「中國禁文」
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近日應中國政府要求,抽起《中國季刊》上大量敏感文章後,引起學術界反彈。 據《華盛頓郵報》報導,…
一輩子可以倚賴的
重讀這本讓我想一探澳洲大陸,並在人煙稀少的西澳,遇到一輩子可以倚賴的真理──《曠野的聲音》此刻心中與作者的感覺更近了。…
從「吃飽沒」到「吃到飽」到……
好久不見的一群朋友相約吃飯,七嘴八舌地討論聚餐地點。西餐、中餐、日本料理各種選項搬上檯面,最後以民主方式投票的結果選定「飯店自助餐吃到飽…
胡佳妻子的坚强 萨哈罗夫遗孀的泪光
欧洲议会1988年设立「萨哈罗夫奖」(Sakharov Prize),为表扬支持那些对维护人权有显著贡献的个人和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