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雕塑第一家庭!鶯歌光點「對話」展出蒲浩明、蒲宜君對話作品

蒲浩明立於「生命回憶」雕塑對話作品間,右為蒲浩明〈那天I〉,左為〈生命是一首感知的詩歌〉。謝平平攝影
謝平平

被學者譽為「台灣雕塑第一家庭」的蒲添生、蒲浩明、蒲宜君,三代都因不同機緣走上雕塑之路。蒲添生當初持反對態度,蒲浩明卻非常開心女兒選擇美術,「只是她不聽我話啦,不去巴黎,跑去英國。」不聽話的女兒風格與蒲浩明迥異,此次父女也在鶯歌光點美學館舉行「對話」聯展。

「對話」聯展中,共有六件父女對話的雕素作品,最吸睛的是「植物—生命力的延續」主題,蒲浩明在女兒出生時,製作〈葡萄棚下〉,9 年後入選巴黎秋季沙龍(1982)。蒲宜君則以父親作品中的小枝芽為靈感,延伸創作生命樹枝芽的〈化為枝枒〉,亦入選巴黎秋季沙龍,具有承傳意義。

2

蒲浩明,〈葡萄棚下〉,1973。

 

法國名著《小王子》是父女最喜愛的文學作品,蒲浩明以此創作出「圈圈系列」,他表示,一個圈圈就像一個宇宙,也像細胞,更像是每個人在宇宙中找尋屬於自己的星星。蒲宜君則以此創作「玫瑰」素描系列,每朵玫瑰形象不同,也都是一個宇宙。

父女也都喜歡歌手楊乃文「那天」,父女二人不約而同停下手中作業,仔細聆聽,空間中瞬間安靜下來,以此創作的〈那天I〉與〈生命是一首感知的詩歌〉成為「生命回憶」主題。此外,現場還有「擁抱」、「花」、「船」等父女對話系列,充滿生活記憶。

此外,蒲浩明也首度發表與孫兒有關的〈兒子子超長男〉圖像手稿,並在一樓佈置「圈圈系列」藝術空間,充滿溫暖與喜悅。

1

蒲浩明,〈兔子-7〉,線雕。

 

今年是兔年,「對話」聯展現場也有兔子線雕作品,這是蒲浩明紀錄家中寵物兔的幼年到老年的紀錄,每件作品都有當年不同的心情,線條也相當具有童趣。

蒲家三代的藝術之路

蒲浩明父親蒲添生(1912—1996)為台灣知名雕塑家,為黃土水之後、留學日本的雕塑家,外公則是前輩藝術家陳澄波(1895—1947),從小生長在藝術家庭,2 歲就到父親的鑄銅工廠玩耍。蒲添生因藝術家收入不穩,不贊成兒子學雕塑,蒲浩明當時對雕塑已有基礎,只好改讀理工。

大二,他堅持重考,改走美術之路,見他不願放棄,父親也幫忙找朋友教導,讓兒子順利考上美術科系。畢業後,蒲浩明在父親工作室學習,十三年後,妻子鼓勵他前往歐洲學習,各大知名美術館的雕塑作品,不但眼界大開,也讓他印證父親所言「我的作品中有希臘」的內涵。

而女兒蒲宜君從北一女考上台大政治系後,最終仍走上藝術之路,對蒲浩明而言,是意外的驚喜,「藝術家,七分靠天份,三分靠努力,無法刻意培養。」

他回憶,女兒小時經常跟在爺爺蒲添生旁,爺爺捏泥土,她就有樣學樣,「她可以碰我爸爸的作品,我們都不行。」

一次,蒲添生對孔子像不甚滿意,將泥土塑像交給孫女,意思是要孫女邊玩耍,邊「回復泥土原狀」,但 8 歲的蒲宜君卻將其改成戴帽穿裙的時髦女性,首次顯露天份。

蒲浩明表示,人生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學習與成長,不管上一代多有名,最終是要想辦法走自己的路,用藝術走出自己的路;而愛女九次入選巴黎秋季沙龍,也讓他感到驕傲,父女預計 2024 年將會在歷史博物館進行展覽。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女性法律人 為法界寫下不朽傳奇
有個故事如此說道:一位父親帶著兒子去旅行,不小心在途中發生了車禍,救護車將他們送到醫院急救。由於兒子傷勢嚴重,急救小組將他送進開刀房,…
高科技「附體」是進步還是退步?
近代以來,西方科技爆炸式發展,美國科幻大片中,外星人想要藉由高科技控制人類的場景,已經不只是出現在電影裡。 「腦機介面」監視人腦…
揭開俄烏戰爭隱藏的原因
因近日接連發生的三件事情,俄烏戰爭的走向變得對西方越來越不利。一是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要求北約對俄羅斯實行預防性核打擊,…
脫售資產 通用39天走出破產保護
通用汽車以破紀錄時間通過破產保護邁向新局。美國破產法院7月9日清除通用汽車出售主要資產成立「新通用」的最後障礙,同意將通用大部分有價值資產…
農業打工團 農業好好玩
來到火龍果農場,在晴朗的天空下,只見一大片綠色像仙人掌的多肉植物。心中不免懷疑了一下,「怎麼沒看見期待中的紅色火龍果呢」?原來,「…
速食麵與磚瓦場
記得八十年代初,一向跟緊時代潮流的姐姐從城裡帶回了兩個菠蘿(鳳梨)和兩小袋速食麵,我吃了一個菠蘿,從舌頭一直麻到了腮幫子,…
戈巴契夫獲俄勛章 民間感謝推動民主
二十多年前,前蘇聯總統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在高壓冷血的共產大本營蘇聯,啟動民主和自由化,…
日本福島核災危機的啟示
日本於3月11日遭遇9級強震,地震發生時,福島核一廠6個反應堆立即停止運作,電力也告中斷,然而備用電力系統卻遭到隨後的巨大海嘯衝擊而毀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