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薩軍事衝突爆發後,有些華文輿論又把巴勒斯坦或者加薩比成台灣,再加上之前的把台灣比作烏克蘭等等,都是錯誤的。這種類比誤導對台灣現狀和前途的理解和選擇。
無論是現實還是歷史,加薩和巴勒斯坦都不能和台灣相提並論。第一個原因,顯而易見,巴勒斯坦至今都沒有建成國家,而台灣是一個國家,有自己的領土、海關、貨幣、法律和國家領導人的民選方式。雖然至今官方正式國名是「中華民國」,但這個國號比對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早成立38年!中華民國現在仍下轄台、澎、金、馬。
巴勒斯坦至今沒有建國
而整個巴勒斯坦至今不是一個國家。雖然聯合國早在1947年就通過《181號決議》,同意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各自建立自己的國家,並分別給他們劃分了土地,以色列隨後就按聯合國決議建國了,但巴勒斯坦卻沒有建國。主要責任在巴勒斯坦領導層。
二戰結束後,聯合國提出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各自建國的決議,該決議是由當時聯合國副祕書長、中華民國外交官胡世澤率團到中東考察後提出的方案,由當時五十多個聯合國成員國表決,33票贊成、13票反對(10票棄權)而通過的。投反對票的阿拉伯國家認為這個決議不合理,認為分給以色列的土地按人口比例太多。但這個決議有其公正性:第一、它是在中華民國外交官胡世澤率團去考察後的藍圖下制定的,不是猶太人自己做的;第二、當時猶太人流落世界各地,不應只按當時在以色列那塊彈丸之地的人口來計算,因以色列建國後,全球的猶太人會返回他們祖先的家園(後來事實也是如此)。所以這個決議案基本是合理的。
即使有不合理處,也不可以在以色列建國第二天,周邊的五個阿拉伯國家(埃及、約旦、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及巴勒斯坦游擊隊就聯手軍事侵略,要把以色列這個剛成立一天的國家滅掉!幸運的是以色列以少勝多,打敗了這五國的入侵,倖存了。但這場戰爭造成了70萬巴勒斯坦難民。所以,最初的巴勒斯坦難民問題是阿拉伯國家率先入侵以色列造成的。
五國入侵以色列失敗了,但中東最大國家埃及卻趁機占領了聯合國決議給巴勒斯坦建國的土地之一的加薩,約旦也趁機占領了另一塊巴勒斯坦建國的約旦河西岸土地。所以最早對巴勒斯坦(應建國的土地)的瓜分,不是以色列,而是阿拉伯國家。這種占領和瓜分,也是巴勒斯坦後來沒有建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你的土地都在它國控制之下。
台灣不是恐怖基地
第二個巴勒斯坦和台灣的不同之處是,台灣從來都不是恐怖襲擊中國的基地。自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五國入侵以色列)時埃及就占領加薩,長達19年。直到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五國再次要入侵以色列)埃及等國再次被擊敗,以色列乘勝占領了加薩,不再讓它成為埃及等將來入侵以色列的前沿陣地。到1994年,以色列就逐步放棄對加薩的占領,2005年則全部軍隊撤出,把每一寸加薩土地都還給了巴勒斯坦人。但恐怖主義集團哈馬斯卻把加薩變成了襲擊以色列的軍事基地,在地下修築了長達500公里的地道,往以色列發射火箭彈,造成以方平民傷亡。而台灣從沒有恐怖襲擊過中國,甚至連蔣介石時代提出的「反攻大陸」都放棄了。台灣只是自保,希望促進兩岸和平。這跟巴勒斯坦尤其哈馬斯要滅掉以色列,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第三個不同是,台灣願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存在,並願意建立友好甚至邦交關係,一直被中共拒絕和敵視。而巴勒斯坦尤其哈馬斯則不同,他們拒絕承認以色列的存在,採取三不政策:不承認、不接觸、不談判。這是巴以衝突,尤其今天加薩軍事衝突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說,哈馬斯等激進恐怖主義分子,一直堅持要用武力滅掉以色列。
▲美國致力於巴以談判,想促成和解、和平。但2000年柯林頓總統時,因巴解組織主席阿拉法特反對而沒有達成。Adobe Stock
以巴錯失和平
美國致力於巴以談判,想促成和解、和平。在2000年柯林頓總統時,邀請了巴解組織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總理到美國大衛營,幾乎要達成協議,因以色列方面做出重大讓步:把當年聯合國決議同意巴勒斯坦建國的兩塊土地:加薩100%土地、約旦河西岸95%土地,都給巴勒斯坦。因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已經建立了一些居民點,以方願讓出自己的其他一些領土補償這5%。爭議並敏感的宗教場所主權和管轄權也分割給雙方:由巴勒斯坦人控制聖殿山(位於耶路撒冷舊城的宗教聖地,包括阿克薩清真寺和圓頂清真寺),由以色列人控制西牆及其所在的聖地。當然,以色列同意巴勒斯坦建國。
國際輿論普遍認為這是一個對巴勒斯坦空前有利的和平協議,連沙烏地等主要阿拉伯國家也都支持,並勸說阿拉法特趕快接受,因當時是以色列左翼工黨執政,和美國柯林頓的民主黨都屬左翼,較容易溝通和妥協。但阿拉法特始終沒有簽字,導致協議功虧一簣。
事後西方作者丹尼斯‧羅斯(Dennis Ross)就此寫了專著《失去的和平》(The Missing Peace),評析說,主要原因出在阿拉法特,他本質上還是一個游擊隊長,不能成為國家領導人。如果建立巴勒斯坦國,他只是中東一個小國領袖;而不建國,他則是全世界阿拉伯國家、穆斯林世界,包括毛澤東的中國等支持的受壓迫、受迫害者的象徵,不僅全球出名,還各處拿捐助,獲巨大個人利益。阿拉法特死後,留給金髮女郎妻子近百億美元資產。
另一個原因就是哈馬斯絕不承認以色列,完全拒絕談判,更妄談和平協議。據現任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Mahmoud Abbas)回憶,當年阿拉法特要登飛機前往美國大衛營與美國、以色列舉行三方會談時,哈馬斯首領對阿拉法特說,如果你簽和平協議就不要回來了。意指我們會幹掉你。所以,無論是從自己的名利地位,還是個人生命安全的角度,阿拉法特都拒絕了這個千載難逢的和平協議機會。那次會談後不久,以色列的右翼政黨利庫德(Likud)上台,他們認為左派政府向巴勒斯坦讓步太多。於是那種和平協議就再沒機會了。
據柯林頓回憶錄,在即將卸任總統之際,他跟阿拉法特最後一次談話時,阿拉法特讚美柯林頓是一位偉人。柯林頓回答:「我不是偉人。我是個失敗者,是你讓我成了一個失敗者。」顯然對阿拉法特最終沒有簽署和平協議心有怨言。
一些華文輿論之所以把台灣比作巴勒斯坦或加薩,主要從強弱角度,認為跟以色列比,巴勒斯坦是弱者。同樣,跟中國比,台灣也是弱者。問題是,僅從強弱角度來評判問題是錯誤思維。憑什麼弱者就一定是正確的、正義的?開著破車的罪犯,在被駕駛一流車輛並配備精良武器的警察追趕時,他當然是弱者,但他卻不代表正確和正義。巴以問題的根源,是當初五國入侵以色列不讓她生存,要把以色列趕入大海,把這個主權國家滅掉。
如果硬要比喻的話,台灣更像是以色列。以色列周邊是眾多的阿拉伯國家,地圖很清楚展示:在中東阿拉伯國家的巨大土地包圍之下的以色列,小到像一片葉子。而且在阿拉伯之春之前,22個成員的阿拉伯聯盟,幾乎沒有民主選舉的國家。同樣,台灣在對岸土地和人口都巨大的專制中國虎視眈眈下,也像是飄在大洋上的一片葉子。跟以色列同樣,自1996年總統直選以來,台灣過去近三十年一直都是民主選舉的國家。所以說,台灣更像是以色列,而不是以巴勒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