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故宮博物院年度大展「無界之涯——從海出發探索16世紀東西文化交流」是必看的精彩大展。16世紀西方各王朝積極建立海上霸權,尋找前往東方新航線,繼之展開熱絡的海上貿易。除東方香料,中國江西景德鎮、閩粵沿海工坊都製作不少貿易瓷,利潤頗豐;而台灣也成為荷蘭、西班牙貿易轉運點——台南今年歡慶建城400年,正是從荷蘭東印度公司興築「熱蘭遮城」算起。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蕭宗煌表示,16世紀充滿變動,被史學家稱為「發現時代」、「探索時代」,不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對人們的衝擊,即使與今日相比亦是快速且巨大,不僅突破陸地的阻隔,也穿越東、西方人群往來的界限。
蕭宗煌院長表示,故宮策展團隊猶如當年勇於冒險的航海探險家,跨越國界,攜手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等國際博物館,又連結臺灣在地對話,與臺灣歷史博物館、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基隆市文化局、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清華大學水下考古學暨水下文化資產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奇美博物館等局處院所合作;各博物館與機構單位均慷慨出借珍貴館藏,豐富了展覽的多元面向,也讓觀眾用全方位的視角眺望無界海洋的16世紀。
▲日本18世紀菊蒔繪扇形小盒。
總策展人、故宮副院長余佩瑾引用16世紀葡萄牙人詩人卡蒙斯(Luís Vaz de Camões)的詩句「陸止於此,海始於斯」,來解釋當時人們的期望,更為當時歐洲王朝嚮往海外探險,與地球彼岸相遇,立下絕佳注腳。
「無界之涯——從海出發探索十六世紀東西文化交流」展覽的時空背景設定在1500至1650年之間,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約是中國明孝宗弘治年間到清世祖順治年間。西方的英國則歷經都鐸王朝與斯圖亞特王朝統治,伊莉莎白一世的祖父亨利七世創建海上艦隊,而伊莉莎白一世則開啟了英格蘭黃金年代,斯圖亞特王朝統治範圍已是今日英國雛形。西班牙當時由哈布斯堡王朝統治,常與葡萄牙相爭海上霸權,二者實力皆不容小覷。而荷蘭國土小,也沒有貴族王室奧援,但因經商致富能組織船隊,參與開發海上新航線。
從仿照官窯 到發展自我特色的貿易瓷
當時西方王朝在宗教、繼承權大戰之外,仍不忘掌控海上霸權,一路從印度、澳門、印尼,走向中國與日本。余佩瑾表示,明穆宗(1537~1572年)開放福建漳州月港,中國也從此加入世界貿易體系。
西方商人來到東方,大量採購香料、茶葉、陶瓷,當時的江西景德鎮與福建都有許多製作貿易瓷的工坊,如:德化窯、龍泉窯、景德鎮窯、耀州窯、吉州窯、建陽窯、漳州窯、磁州窯等。
▲16世紀,青花之新月形軍持(淨瓶)。新月在伊斯蘭教代表新生或開始。
民窯初始可能模仿官窯的樣式,工藝程度與官窯製品有差,但民窯也會為不同市場製作當地民眾慣用的瓷器,甚至發展出獨有特色,如:漳州窯有白瓷、紅彩、綠彩等,樣式繁多。余佩瑾指出,荷蘭「公主庭院陶瓷博物館」(Princess Museum of Collection)就有一面漳州窯的收藏牆面。
此外,銷往印度的青花淨瓶(梵語音譯「軍持」)就出現大象造型。銷往伊斯坦堡的瓷器上則繪製噴泉,甚至出現與傳統青花瓷器白底藍花正好相反的「藍底白花」系列,有的瓷器上書有葡萄文等,可以想像當年貿易的興盛。
讀者是否好奇,生活在中國的工匠怎麼能寫葡萄牙文?怎麼知道西方噴泉的模樣呢?
余佩瑾解釋,葡萄牙在1557年(約為明世宗嘉靖年間)就已占領澳門,成為第一顆「東方明珠」,推論當時傳教士、船長等人從中國訂製陶瓷,並交付工匠相關文字、圖案,予以製作。
▲明朝嘉靖年間製作的青花噴泉紋執壺,由東方祥獸麒麟馱著西方文化象徵的噴泉。現藏於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
陶瓷史上唯一使用台灣地名「安平壺」
《明史‧外國傳》的〈雞籠〉篇提到:「至萬曆末,紅毛番泊舟於此,因事耕鑿,設闤闠,稱台灣焉。」荷蘭東印度公司在1624年占據大員(台南),興建熱蘭遮城(安平古堡),而西班牙船隻則在兩年後落腳基隆,他們的目的是建立貿易據點,但卻留下了台灣曾經參與大航海時代的見證——基隆和平島出土的青花瓷碎片與出土台南安平的「安平壺」。
1920年代後,台南安平古堡附近出土了一批釉罐,顏色皆為灰白帶青色,多無圖案,器型與民眾使用的陶瓷不太相同,因此被命名「安平壺」。而後在澎湖、基隆與新北淡水、瑞芳、貢寮,甚至新竹新豐、台中外埔、台中大甲東、嘉義民雄、高雄左營清代鳳山舊城內等,都出土類似器型的釉罐,只是數量不多。
▲明末清初的安平壺。
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謝明良在〈安平壺芻議〉一文中指出,安平壺出土地點多在西班牙人、荷蘭人與鄭成功的生活範圍內,如:安平古堡、淡水紅毛城,還有荷蘭人曾經築城(後又毀城前往台南)的澎湖風櫃尾。
該文指出,其餘如新竹新豐舊稱紅毛港莊,是荷蘭人與鄭成功曾經屯墾之處;而台中的外埔、大甲東與嘉義民雄,則是鄭成功的開發範圍;高雄鳳山則是荷蘭人、鄭成功進行水利設施的主要地區,而舊縣城處據傳為鄭成功軍隊駐紮處。
除台灣之外,日本四處出土安平壺的遺跡,都位於九州長崎,而長崎為日本鎖國時期唯一准許荷蘭人與商船(仍會限制數量)出入的港口;此外,沉船白獅號、馬來西亞也曾發現部分安平壺。
至於產地,依據明鄭諮議參軍陳永華當時的書寫紀錄,謝明良推測當時台灣尚無能力製作需要高溫燒製的施釉罐瓶,因此可能來自福建或廣東窯廠;而隨著更多窯廠遺址的陸續發現,目前已可斷定來自福建邵武四都窯、順昌高付頭窯等不同窯廠。而安平壺器型有厚胎、薄胎之異,施釉濃、薄不同,或許有更多窯廠參與製作,也未可知。
而高度從10公分到30公分到的安平壺作用為何?該文指出,安平壺出土之時,多未伴隨其他陶瓷文物,因此難以根據彼此關係推測用途。但連雅堂曾提過:「在清代的火藥局內還可見到尚未開封的安平壺。」加上安平壺出土多位於城寨軍事要處,他間接推測安平壺應是作為火藥罐使用,但尺寸大小不同、出處不同,或許還有其他用途,如貯米或茶葉。
必看海內外珍貴藏品
「無界之涯——從海出發探索十六世紀東西文化交流」特展透過169件展品,如:輿圖、羅盤、銀幣、沉船出水的貿易瓷等,描繪了16世紀開展的世界新貌。
▲海圖,1560年代。
重要展件,如:明代張燮《東西洋考》的海洋文獻、約1560年代的〈海圖〉、明代仇英的〈水仙臘梅圖〉、明末清初的「安平壺」等珍貴院藏品。
▲傳教士利瑪竇手繪〈坤輿萬國全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此外,國內外場館也出借78組件文物,如中央研究院珍藏之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是首次在台展出,還有荷蘭國家博物館藏氣勢非凡的「青花翼龍形軍持」,以及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明代天啟年間的「五彩網眼魚藻紋盤」,盤面滿布青花網眼,魚兒、水草交錯排列,帶來魚兒深陷網中或逃出魚網的想像空間,均是觀者增長見聞的好機會。
▲漳州窯五彩羅經帆船紋盤。
五百年前的人,如何繪製地圖?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助理研究員蘇峯楠表示,與現代精準地圖相比,中國古代地圖更像是山水畫,有彩繪、軍事訊息者來自官府,民間繪製多較為簡略,甚至只有標注山形,他說道:「你看到這座山,就是走到哪邊。是人們找到空間的工具。」
此次展出的漳州窯五彩羅經帆船紋盤,現藏於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以孔雀藍、礬紅彩繪製,盤心中有「天下一」字銘,具有天下定於一個方向的含義,由北斗九星圍繞,外有天干地支與《易經》的卦象字銘,中間則繪製帆船、海魚、海浪、山脈與星座,學者猜測該物可能為備用羅盤。
「無界之涯——從海出發探索十六世紀東西文化交流」特展
展覽日期:2023年11月23日至2024年2月18日
展覽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第一展覽區105、107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