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賞藝趣 花蓮郭子究文化館「日本古美術:俳句文學篇」&「林政璋藝術創作展」

生活藝術家林政璋巧手組合出花卉、瓢蟲、獨眼龍等作品。趙若蘭攝影
趙若蘭

龍年伊始,春暖花開之際,花蓮太平洋濱「郭子究音樂文化館」現正展出兩檔藝術新篇——「日本古美術特展:俳句文學篇」&「璋顯‧2024林政璋藝術創作展」。

1

花蓮太平洋濱「郭子究音樂文化館」現正展出「日本古美術特展:俳句文學篇」。趙若蘭攝影

 

日本俳句作家、畫家真跡優雅動人

「郭子究音樂文化館」落成迄今九十年,原為花蓮高中教師宿舍群。去年曾策展「日本古美術」特展,大獲好評。日前由花蓮縣郭子究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周耕俐提供私人珍藏日本俳句作家、畫家的真跡,重現富有美感的日本古代生活文化,期能帶動大眾的鑑賞和收藏。

周耕俐自小受父母日式教育的薰陶,對日本文化情有獨鍾。婚後又隨赴日留學的先生旅居日本一年,因緣際會,投入日本古美術的研究,並陸續收藏了許多珍稀物件。

周耕俐指出:「俳句」是由日語中五、七、五共十七個音節組成的日本定型短詩,從俳諧(誹諧)的首句演變而來,鋪陳出優雅動人的意境,經常會搭配繪畫呈現。此次展出包括俳句作家楠本憲吉、松尾芭蕉,俳句畫家野口彌太郎、片岡球子、速水如泉的作品,有從日本購藏的名家親筆真跡,也有日本出版的書刊、畫冊。同時,亦精選刺繡、綢緞、陶瓷、漆器、人偶等參展,襯托出日本文人雅士的生活美學場景,和純粹、靜謐的氛圍,十分難得。

3

「俳句」從俳諧(誹諧)的首句演變而來,經常會搭配繪畫呈現。趙若蘭攝影

3

展場精選刺繡、綢緞、陶瓷、漆器、人偶等參展。趙若蘭攝影

 

改變欣賞視角 萬物皆有存在的意義

「林山工坊」藝術家林政璋擅長木工。工坊裡擺滿了各種從生活取材的創作媒材,包括石頭、石板、檜木、葫蘆、陶片、椰殼、網墜、核桃殼、玻璃瓶……。林政璋聆聽這些媒材所給予的靈感啟發,保留其紋理,並將異媒材結合,彰顯、形塑出一件件饒富趣味的作品。

1

林政璋聆聽媒材給予的靈感啟發,彰顯、形塑出一件件饒富趣味的作品。趙若蘭攝影

 

古董瓷器組合的造型擺件、點綴得宜的配件、閃閃發亮的玻璃片,加上實用的燈飾等等,生活藝術家林政璋巧手組合出花卉、瓢蟲、獨眼龍等由多元視角欣賞,體現「萬物皆有存在意義」的特色作品。鼓勵參觀者放開心胸,從不同的視角去欣賞藝術之美,就能彰顯出事物非凡的價值和意義,並啟發想像力和創造力。

為推廣生活美學、木工藝術,特於3月16日、17日二天舉辦「漂流木湯匙DIY」活動,每天限額15位,收費400元。林政璋親自為民眾導覽,帶領民眾製作專屬的獨特木湯匙。

5

走一趟「郭子究音樂文化館」,雙重體驗,歡迎您參觀、品味。趙若蘭攝影

 

充滿歷史風味的日本俳句作家、畫家真跡,以及結合不同媒材創作的生活工藝展,激盪在古意盎然的日式建築中,令人流連忘返。走一趟「郭子究音樂文化館」,雙重體驗,歡迎您帶著閒適的心情前往參觀、品味。

 

「日本古美術特展:俳句文學篇」

展出時間:即日起至3月31日

 

「璋顯‧2024林政璋藝術創作展」

展出時間:即日起至4月14日

開幕茶會:3月15日上午10:00

 

展覽地點:郭子究音樂文化館(花蓮市民權七街1巷12號)

開放時間:每週三至日,上午10:00至11:30、下午2:00至4:00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大陸地下長城坐擁三千核彈頭
由前美國國防部首席戰略家、現任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教授菲力普‧卡伯(Phillip A. Karber…
里佳藍色部落的曠野星光大餐
一提到阿里山,無論中外旅客,大家耳熟能詳的不外乎是日出、雲海、神木、櫻花、鐵道等阿里山五奇。不過,如果只是跟隨著大眾化之旅,未免可惜。…
《找路》前傳── 林克孝登山心境的轉變
林克孝在大學時就創下登上玉山東峰北壁的攀岩紀錄,外加上他的登山經歷──台灣三千公尺以上的百座高山他登過半數以上,或許會讓人以為他是那種敢衝…
海南島會是下一個杜拜?
中國政府在去年年底批准了海南省提出的「國際旅遊島」規劃書。至此,中國2009年批准的區域發展規劃已達11個,從海南到甘肅天水,…
冬眠裏的大聯盟大事
所有的死忠美國職棒球迷在日曆上都會標明一個日子:投手和捕手報到日。今年各隊設定的時間從2月13日到17日不等,當日曆終於掀到這一天,…
中國官方吉尼係數被斥為「編童話」
最近,久不公布吉尼係數的中國國家統計局一次性公布了近十年的數據,稱2008年0.491是最高點,然後逐步回落,2012年為0.474。…
英國貴族口音奇聞
在許多人心目中,上一世紀最高貴優雅的好萊塢女星,當屬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赫本的經典演出不計其數,如《羅馬假期…
中共驅逐美記者,為何拖香港下水?
中國外交部在3月18日凌晨宣布,要求《美國之音》、《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時代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