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翃舞製作以人類化為鳥獸飛翔天際的作品《羽人》,首度受邀在美國舞蹈藝術節演出;臺中國家歌劇院也委託翃舞創作《彼得潘》,作為「夏日放/FUN時光」節目之一,以當代舞蹈結合雛鳥姿態,展現孩童對世界躍躍欲試的態度,演出日期為7月27、28日,台中歌劇院期待將該作推向國際舞台。
翃舞製作成立於2017年,2017至2018年,在國際上拿下13項大獎,並接連獲得歐美藝術節的邀約巡演;賴翃中身兼編舞與藝術總監,接受台中歌劇院委託創作,以《小白鳥(The Little White Bird)》中的彼得潘為創作原點。
《彼得潘》中以彈性布傳遞不同意象。謝平平攝影
此書中的彼得潘與民眾熟悉的彼得潘略有差異,該作於 1902 年在倫敦發行上市,敘述其在強褓中,即以嬰兒身軀從窗戶飛到肯辛頓花園玩耍、且永遠維持在七天大的年紀。其後,又有收錄彼得潘為主的《肯辛頓花園的彼得潘》節錄本問世,迪士尼即以此為創作發想,並加入溫蒂、虎克船長等原著沒有的角色。
賴翃中閱讀原著後,發現彼得潘有耐心又聰慧、且能對事物保持熱情的純真,他以該形象為原型,參照原著中其他角色,如烏鴉,創造了九個不同個性的彼得潘,如快樂的、易怒的、懶惰的、膽小的,在劇中相互衝撞、共同成長;而舞者隊形的變換則象徵回家之路困難重重。
排練總監鄭伊涵表示,此次作品中的十四名小仙子,由文華高中舞蹈班學生擔任演出,她們將以水袖來詮釋小仙子飛舞花叢中的形象。
賴翃中表示,繽紛的翅膀就像在公園裡隱身的美麗花朵,傳統戲曲的水袖、片花很能表現這種形象,而文華高中舞蹈班也讓他留下深刻印象——首次詢問僅有二、三位學生會跳水袖,下次工作坊開課時,全班都已學會,學習相當有效率。
此外,劇中還使用伸縮棍來模擬蘆笛,彈性布演繹帆船、翅膀、披風、旗竿等,在道具的使用上充滿想像空間。
鄭伊涵解釋,此次舞者也獲得較大的空間發揮,自然希望能有較為炫技的動作,因此她要負責溝通其中的情緒、技術比重。
更大的發揮空間,也代表有更多詮釋角色的方法,例如舞者表達慵懶,會被賴翃中詢問「能不能是生氣的慵懶?」
藝術報國藝術總監陳柏潔表示,賴翃中在該劇角色更像是編劇,而舞者則需有十八般武藝來應付「藝術家的天馬行空」,也讓《彼得潘》與翃舞過往作品不同,唯在動作上仍可看出相同元素。
翃舞製作曾以《再見》入圍第19屆台新藝術獎,於英國愛丁堡藝穗節、澳洲阿德萊德藝穗節贏得九項5星評論;《羽人》雙人舞作獲2023年義大利「人類文化遺產保存特別獎」。2019年,翃舞製作也創立漂鳥舞蹈平台,協助青年編舞家作品走向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