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寶奠基了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但在台灣發展的歷程不盡相同。清領時期,紙、硯已有零星製造,日治時期方才量產;而毛筆在日治時代開始有規模地製造;製墨晚至二戰末期,福州人來台開設製墨工坊,才有了台灣製造的墨條。
▲毛筆、製墨師傅從手工踱步到光速年代中,靠得不只是一身功夫,還有你我意想不到的際遇。Adobe Stock
隨著小學納入書法為正式課程、經濟起飛,筆、墨、紙、硯家戶皆備,被視為明星產業。1980年代以後,瓶裝墨汁與原子筆的普及、兩岸開放,直至2004年九年一貫課程實施,書法用具銷售江河日下,電腦打字興起,法帖、碑帖、圖庫問世,毛筆、製墨工廠只能關門大吉,師傅相繼轉行,今日文房四寶已從生活用具轉而被歸類為藝術用品。
▲從製筆師傅到事業經營者,陳景聰一路誤打誤撞,也沒有商業模式,他說自己「傻人有傻福」。謝平平攝影
「毛筆製作」陳景聰
2020年獲得台中市文化局認定為「毛筆製作」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的陳景聰,見證了毛筆發展的榮景,退伍後以高價頂下前老闆的工廠,他不以為意。眼見生意寡淡,開始投入胎毛筆製作,以技術取勝。正巧中投公路開通,店面門庭若市。
而當年跟著工廠一起頂下的「正大筆莊」,門市遍布全台,但僅有三家為直營門市,其他皆以未收權利金的方式,直接賣斷給有意經營者。從製筆師傅到事業經營者,陳景聰一路誤打誤撞,也沒有商業模式,他說自己「傻人有傻福」。
陳景聰表示,台灣製筆技術不輸日、韓,不需助手,能馬上做出一枝毛筆。即使前景未明,陳景聰最大心願還是推廣毛筆製作工藝,為此曾遠赴中國開店。他認為,是上輩子的因,種了這輩子的果,讓他不曾有過轉行念頭,傻傻做到現在,還繼續尋覓有緣人。
▲「大有製墨」陳嘉德、陳俊天父子,面對中國低價墨傾銷台灣,開發高價「松煙墨」成為大有招牌。大有製墨臉書
「大有製墨」陳嘉德、陳俊天
「大有製墨」亦為「台灣製造、非常稀有」的文化資產。早年台灣有四家製墨廠都落腳三重,老闆俱皆來自墨條、墨錠主要產地──中國福州。「薪傳獎」得主陳嘉德師從「國粹墨莊」師傅林祥菊學習手藝,林祥菊因國共內戰滯留台灣,見陳嘉德願意吃苦,手把手仔細教導,還留下了全套製墨工具給愛徒。
目前「大有製墨」由次子陳俊天接棒,父子倆學習之路可說完全不同,但面對困境,同樣勇於突破。陳嘉德曾為銷售墨條走遍全台,面對中國低價墨傾銷台灣,他開發高價「松煙墨」,成為大有招牌。
陳俊天遇到難題,很少與父親商量,寧可自己想上三個月。他表示,父親個性易憂難眠,因此他報喜不報憂,偶爾有新發現,才會與老父歡喜分享。而他也嘗試開發有趣的禮品墨,如象棋;近年與文創公司合作,以自己的技藝協助新品開發。他透露,目前最大客戶群為宗教界人士與書畫家。
▲「小墨器」包括:墊布、毛筆、墨條、紙鎮、硯台、筆洗等用具,透過巧妙設計,包裝成只有便攜式外用壺大小,十分討喜。小墨器官網
「小墨器」邱韋如、張珮愉
找上「大有製墨」合作的是文創設計公司「鬧事設計」,首批推出創意滿滿的「小墨器」,在募資平台達成率為607%,金額121萬。「小墨器」包括:墊布、毛筆、墨條、紙鎮、硯台、筆洗等用具,透過巧妙設計,包裝成只有便攜式外用壺大小,十分討喜。此原為臺灣科技大學學生邱韋如、張珮愉的畢業作品,獲得教育部「U-start創新創業計畫」肯定後,萌生創業想法。
張珮愉負責行銷,邱韋如負責設計,二人個性獨立,但天天吵架,從青澀的學生到進軍東京文具展、打入日本市場,磨合還是進行式。即使如此,公司仍有新品不斷開發出來,如:可裁切的宣紙捲、九宮格墊板、可拆式毛筆、小墨曆、筆架、心經臨摹抄寫本等,進度不快,但作品總讓人驚喜。
對年輕族群而言,書法與錄音帶同樣陌生,二位小女生如何願意將青春賭在此處呢?張珮愉表示,二人都學過書法,也喜歡傳統文化,帶著「不能讓書法消失」的使命感走到今天,過程痛苦,但不後悔。即使重來一次,二人仍會是同樣的選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