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術在於仁心

▲不管醫學知識和醫療儀器如何更新換代,唯一恆定不變的核心還是「醫術在於仁心」。Adobe Stock
第259期
曹長青
作者為美籍華裔評論家、網路影視評論「長青論壇」主持人。

在一場台日文化聯歡會上,結識了在日本行醫幾十年的周東寬先生。節目最後的壓軸戲是周醫師的演講,他全程講的不是看病、治病,而是「預防醫學」。四十多年前,我在中國當記者的時候,就接觸到並力薦當時剛剛在美國興起的預防醫學,所以對周先生目前全力推動的這項事業頗感興趣。

後來周醫師送我一本他同樣做醫師的父親之口述傳記,從這本傳記和周醫師的講述中,看到了一個四代行醫的家族,從台灣的日治時代、國民黨時代、跨越到當今的日本,讓一段曾經是我腦中抽象且遙遠的歷史,具體形象化為大時代變革中鮮活的人的故事,而故事背後又反映著台灣和日本文化背景的連結,尤其是這連結中所體現的價值。

俗話說:「病急亂投醫。」疾病並沒因科學發達而減少,反而是癌症等難治的病越來越多,讓所有人擔憂。能否找到好的醫生,可謂性命攸關。當今醫學已很發達,醫生查病主要靠驗血和各種儀器掃描,連手術都越來越多通過電腦操作。那什麼是好醫生的標準?怎樣才能做一個好醫生?

 

旅日周東寬醫師多才多藝,不僅是年過70還在看診的醫生,還喜歡書法、繪畫、唱歌。曹長青提供

▲旅日周東寬醫師多才多藝,不僅是年過70還在看診的醫生,還喜歡書法、繪畫、唱歌。曹長青提供

 

醫生世家信奉一個經典

高壽到89歲的周東寬醫師的父親周廷堯,一個受日本教育、在台灣和日本兩地成長、沒做過高官御醫、只給無數百姓看過病的「普通醫師」,卻在他的自傳中強調了一個最閃光的道理、一個亙古都是最精確的經典——「醫術在於仁心」。只要對病患有一片仁慈的愛心,在當今科學的配合下,就能使每一個醫生的成就都大幅提高,給病人帶來生機。所以,我深感這句話應該成為所有醫學院的第一堂課的核心、所有教室講台上和醫院診所病房抬頭可見的大橫幅,讓每個醫生都時刻不忘。

周廷堯醫師用他的一生,實踐著他這句經典。歷經和平、戰亂、成功和挫敗,沒有一樣讓他喪失自己對「醫術在於仁心」的信仰。一個四代醫生家庭的承前啟後者,在樸實無華的歲月裡默默地實踐,體現著台灣和日本的傳統價值,這些價值才是人生和國家能夠持續健康生存的根基和源泉。

這個四世醫生家庭的第一代是在辛亥革命之前,就在台灣苗栗附近開了當地最大診所的周朝棟。那是出診要靠騎馬的歲月,他的信條是:「要盡心盡力照顧當地住民、幫助他們健康生活。」交不起錢的,就用雞、鴨等食品代替,甚至完全免費醫療。「仁心」讓周朝棟的醫療事業蒸蒸日上,還有能力開辦了糖廠、出租車隊等,成為當地首富。日治時代的台灣,秩序、規矩,雖說是被殖民統治,但只要勤奮努力,前景是充滿希望的。

「共產社會不是我能生活的地方」

四世醫生家庭的第二代周廷堯,15歲勵志繼承父業,並去日本留學。他雖在台灣接受日本教育,但其日語能力遠達不到醫學院的要求。周廷堯就從小學課本開始重新學習日語,刻苦攻讀,最終考上日本醫學院。完成學業後進入一家日本醫院,雖因是台灣人而感覺到某種程度的差別對待,但他心態很健康,從未有一句抱怨,相信只要努力工作,做出成績,就能贏得尊重。結果健康的心態幫他邁向了成功之路,很快升到外科主任。院長甚至想把女兒嫁給他,等於讓他繼承自己的事業。但周廷堯還是按照傳統娶了台灣人為妻,他認為這是他人生中最正確的選擇。

做醫生期間,周廷堯醫師目睹了二戰期間被美軍轟炸成焦土的日本,經歷了病患和戰爭傷員來不及救援的慘痛狀況。曾準備在東京黃金地段的千代田開醫院,但因日本戰敗,台灣被放棄、百廢待興,時年31歲的周廷堯和妻子決定回台灣。當時台灣已被中華民國接管,一片混亂,中國內戰剛剛開始。

混亂中周廷堯和父親在台北開業,結果因父親被朋友欺騙而陷入經濟困境。周廷堯去了香港和中國廣東,一如既往地本著「仁心」繼續行醫。在國共內戰如火如荼之際,周廷堯在廣東的醫療事業也蒸蒸日上,但國軍的節節敗退卻無法不令他憂心忡忡。他當時就清楚「共產社會不是我能生活的地方」,結果在共軍打過長江後,他就及時逃回了台灣,所以後來的人生才能如願如意。

他的「異體同心」的「同志」

回到台灣,前後在高雄和台東成功開業後,周廷堯一直懷念著培養他成為醫生的日本。為了後代也能接受日本教育,在49歲之際,周廷堯毅然攜全家再度回到日本開診所。年近半百在異國他鄉重新開業,其難度可想而知,但他始終信奉著「醫術在於仁心」,直到89歲去世,兒孫也如願接受日本教育,踏上了醫學道路。老人家一生都熱愛日本,稱讚日本的教育和生活環境。字裡行間,可以看出日本和台灣自然相通的很多部分,尤其是文化和心理上的。

周廷堯唯一跟有著「大男人主義」標籤的日本和台灣相違的一點,是他在自傳中對妻子的不斷讚美。妻子在養育四個兒女的同時跟他一起打拚創業;他人生的每個重大決定,都得到妻子的鼎力支持,他稱妻子是「異體同心」的「同志」。遇到窮困的病患,妻子不僅免了醫療費,還送米去接濟。周廷堯對妻子的感激、感恩之情,也是他「仁心」的一個重要體現。他的女兒在悼念父親的文章中說,母親病逝,父親在病床邊親吻母親的額頭,說:「妳還是比我先走了,沒有辦法啊!我隨後就會跟著過去。」13月後,周廷堯就過世。

歷經動盪不安的社會,卻度過了一個無怨無悔的人生。改變了無數人命運的時代,在他那裡只是一個背景。說到底,是因為在任何狀況下他都遵循了傳統價值,信奉了「仁心」。

「不戰而屈人之兵」

祖父和父親的榜樣力量,是無窮的、無形的。醫生世家的第三代周東寬,13歲隨父親從台東來到日本。不負父親的期待,如願獲得醫學博士並開辦醫院。他和日本妻子有兩子一女,也都是醫生。全家人坐一起,五個醫生,可以開醫學研討會。現在大孫女也要學醫,很快要成為五代醫學世家了。

周東寬在日本崎玉縣已有三家醫院,其中位於南越谷的占地1,400坪、三層大樓、100個停車位的綜合性醫院,至今已24年。面對每天都在更新的醫學新時代,周東寬醫生在每週四天看診、預約都排到三個月之後的同時,寫出了十幾本專著,主要是研究預防醫學。

早在醫學院攻讀時,他就在同學中組織了「食療研究會」,提倡食療防病。他的南越谷醫院的成立初衷,是因為看到胰臟癌患者往往發現時就是晚期,倖存率太低,所以要建一個致力於早期發現和預防的醫院。如《孫子兵法》所說「不戰而屈人之兵」,能把敵軍擋在國門之外,還讓其降伏,而不是疾病進入體內,再來戰鬥。

 

周東寬醫師對「干預醫學」和「不要有違和感」這兩大主張身體力行。曹長青提供

▲周東寬醫師對「干預醫學」和「不要有違和感」這兩大主張身體力行。曹長青提供

 

兩大主張:干預醫學,不要有「違和感」

如今預防醫學已成世界潮流。周東寬院長又從兩個獨特角度闡述了預防醫學的做法。一是提出「干預醫學」。這種干預,不是專制國家和西方左派那種對他人生活的操控,而是強調「干預」自己的生活,不可放任自流地大吃二喝,要有紀律性。

除了飲食,他的干預醫學還強調「肉筋氣」。「肉」,指鍛鍊身體、增加肌肉,不是為體型有塊,而是肌肉多了有助好細胞的增加,而壞細胞多到一定程度就是癌症。「筋」,指拉筋。中醫早有「舒筋活血」,甚至「筋長一寸,命長十年」之說,因筋也是助好細胞增長。「氣」,指要到氧氣多的地方活動,就是常言說的有氧運動。周醫師甚至認為,住高樓不宜健康,因氧氣相對稀少。

熟悉周東寬的人稱讚他多才多藝,因他不僅是年過70還在看診的醫生,還喜歡書法、繪畫、唱歌,他的畫曾獲日本獎項。其實這些都是他養生健身的一環。他說書法訓練人的耐性、陶冶性情;構思、沾墨、揮毫,都需靜心。繪畫更如此,他說一幅畫平均要畫三個月,更是修煉人的心境,如同精神「拉筋」,讓情緒舒緩。包括唱歌,周醫師也有獨到的解釋,他說引吭高歌,會促大腦和大腸的好細胞活躍。他還自創一套健康體操,強調的也是預防至上。

跟自己身體「天人合一」

除「干預醫學」外,周東寬還套用日本文化,提出預防醫學的第二個重要概念:不要有「違和感」。這個日文詞彙的三個漢字不用翻譯,其意自明,這是日本文化的一個重要概念。日本被稱為「大和民族」,特別強調「和諧合作」,不要冒犯別人,凡事不要「違背和諧」。

周東寬提出的不要有違和感,則是不要跟自己的身體有「違和感」,違背了身心規律,人就會生病。中國文化有「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之說。「天」,其實就是規律、道理;「合一」就是不違背道理。而人和自己的身心「不違和」的話,就會健康。

現代人太多失衡(即違和),諸如心理失衡,大腦皮層處於抑鬱狀態,壞細胞就增長,防疫力下降,就生病或衰老,所以有「憂鬱催人老,歡樂變年少」之說。還有飲食失衡,導致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結果高處不勝寒,癌症來眼前;還有運動失恆,久坐傷肉、久站傷骨、久臥傷氣、久思傷神,都是強調人要運動,人生像水,流而不腐;再就是起居失常,沒有足夠的睡眠和好的作息習慣。總之,跟自己身體「違和」,就病從「違」來。

周東寬醫師本人不僅出診看病,管理三家醫院,還寫書、定期辦「健康講座」等,精力充沛到驚人,都得益於他對「干預醫學」和「不要有違和感」這兩大主張的身體力行。一個醫生,他熱心的不是招攬更多病患,而是極力宣傳大家都要重視預防,別得病,這就是仁心。不管醫學知識和醫療儀器如何更新換代,唯一恆定不變的核心還是「醫術在於仁心」。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野孩子的教堂
車子馳過鄭豐喜圖書館,遇紅綠燈右轉200公尺左右,就在馬路的左側,寂寞地守候著地層下陷區口湖子民的天主堂,不僅僅是滿院荒煙蔓草、…
美致力發展高鐵 啟動金80億
高速火車已經在歐洲和亞洲行駛多年,但美國除了華盛頓和波士頓之間的路線外,仍然到處跑著陳舊而慢騰騰的火車。不過,這種局面馬上就要改變了。…
爸媽,這不公平!!
經濟學家常關心的議題之一是「跨世代的流動性」。在一個社會當中,如果一個年輕人的教育和所得,很大程度是被父母的背景所決定的,…
「吃到飽」的典範移轉
不知是否巧合,上期提到「吃到飽文化」,之後便陸續有幾位朋友和我談到這個話題。這是個有趣且發人深省的話題。 無所不在的吃到飽文化 在台灣,…
五大招 搶救變調的陸客觀光
香港在去年(2014)曾發生幾波激烈的「驅蝗」行動,抗議團體將陸客比為「蝗蟲」,要求香港特區政府限縮陸客赴港人數,遊行過程中與親政府、…
肺腫瘤不見了
已半年不見的病人來診所看腰部扭傷,述說他跑一趟烏龍醫院的事給我聽:每天凌晨3點得起床,趕去果菜市場,批水果來賣;晚上9點就上床睡覺了,…
台灣經濟2016利多不多,端看出口
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主任彭素玲。葉俊宏攝影 2016年開春以來,全球股市表現疲軟、中國大陸股市大跌,台灣則出口連續衰退,…
美麗芳鄰
人,莫不希望擁有人間的美事,諸如事業、錢財、家庭美滿等。愈欠缺的愈渴求,愈追求卻又愈感匱乏。所謂的人生勝利組,大約總是很上得了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