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為什麼在蝦皮減少補助後,連3億營收的賣家,都面臨經營不善。蝦皮連年調漲手續費,造就怎麼樣的商業環境?
戀家小舖創辦人李忠儒在臉書提到以下內容:
聖誕節當天有一則關於蝦皮居家類大賣家疑似倒閉的貼文,迅速在Threads上傳開,我也收到了許多朋友們私訊詢問是否知情。
我第一時間有點驚訝,與這個賣家是否倒閉無關,而是這是有什麼要命的過節,才會在當事人自己都沒有宣布倒閉之前,就由非當事人在社群上爆料?!
畢竟我創業這麼多年,每年都聽到幾間企業倒閉或是疑似倒閉的傳聞,這種事對我來說算不上什麼大新聞,但當事人自己都沒說要倒,卻被別人代位公告這就罕見了,在過去就算真的有過節,頂多也是在私人聚會時偷著樂的聊一聊。
蝦皮單店3億倒閉?發生什麼事
電商圈很大也很小,其中蝦皮賣家們基本上自成一圈,也跟傳統電商圈沒有太多的交流,畢竟傳統電商與蝦皮店家存在營運、行銷與投廣上本質的差異。
在蝦皮單店一年能做到3億的營收,算是很大的賣家了,我原本以為爆料的應該是他的競業,但陸續有人提供消息之後,發現不是。後來知道是因為當事人這幾年開課爭議等等的事情,引來了其他幾位大賣家的不滿。
簡單講,大概就是當事人賣一堂要價不菲的課,但課後態度不佳,以及課程內容教導核心的是,低毛利競爭才是王道。
當事人的六間線下店,目前聽說正常營業中,蝦皮店雖然下架了許多商品,但依然存在,沒有關店,暫時看不出來有立即倒閉的跡象,所以到底會活著還是會倒我也不知道。
那是怎麼樣商業環境?主打低毛利,大賣家也面臨倒閉
那問題來了,是什麼樣的商業環境,造就店家們彼此這麼濃的敵意?
原則上競業不會不能當朋友,一個人在台北賣鹹酥雞,一個人在高雄賣,說不定這兩個人不但能交朋友,還是特別好的那種,因為只有他們最懂彼此的辛苦。但如果一條街上左右兩間店都在賣鹹酥雞,這想交朋友都難了。
生意不好怪對方搶客人,就算生意好還是會覺得如果沒有對方,自己搞不好會更好。
這個事件中的當事人,是生活百貨類的大賣家,在蝦皮該品類的賣家中屬於前列的存在,他為什麼會主打低毛利?為何在疫情紅利、流量紅利消失,以及蝦皮逐漸調高成交手續費後,出現了經營上的窘境?
相較於其他中小型的賣家,以他的銷量肯定能享有採購優勢,當別人還在少量進貨的時候,他已經是整櫃的進貨,擁有市場領導地位的店家,因為有著大流量大曝光的寡佔能力,通常也能享有較高的毛利溢價,為什麼連他這種等級的賣家,毛利都上不去?
蝦皮中國賣家,不用報關、不用繳稅,傾銷低價商品
文章打到這,我心頭有點重的想呼籲廟堂上的諸君們,請重視台灣消費市場正面臨中國大陸廠商以不公平的稅務優勢,對本土市場傾銷質量不佳的工業垃圾危機!
台灣的賣家跟中國大陸進貨,不管是正櫃或是小三通,都必須正常報關或是繳交頻繁交易稅。但是中國賣家這些年來,在台灣買人頭,使用蝦皮在中國當地自建的跨境物流服務SLS(Shopee Logistic Service),什麼稅都不用繳。
即使人頭帳戶被關閉,就再買一個,要不了多少錢。這整個產業鏈都成了一個生態系,倉儲、運輸、出口、送貨,每個環節都有人提供服務。
不管這些境外店家在蝦皮上一年做幾億、幾千萬的生意,他們沒有請半個台灣員工,不用繳台灣的關稅、所得稅,台灣的錢就這樣變著方式失血出去,後果將是台灣本土老實做生意的店家,一間間倒下。
任何平台都不希望出現壟斷地位的店家,因為這樣會讓平台本身的談判能力變弱,所以在平台上做生意本身就是在一座嗜血森林中求活路。
如果大家客觀條件都一樣,比的是誰服務更好、公司管理能力更好、產品更好更便宜,那不管怎麼競爭,最後活下來的只會是最好的那間公司。
但當台灣本地的店家,遇到的是不公平競爭,你要繳稅對方不用繳,你要做服務對方不用做,你在行銷上有法律底線但對方沒有,消費者買東西越來越常遇到質量不佳的工業垃圾,那麼對整體的零售服務業,都會是場溫水煮青蛙的毀滅式打擊,而當這個過程一路走到那一步時,就再也不可逆了。
蝦皮2025年調整手續費,「較長備貨時間」值得注意
蝦皮連年調漲手續費,台灣賣家越來越不好做。蝦皮2025年第一季,預計調漲後手續費:
金流服務費:2%
成交手續費:5.5%
參加免運活動費:7%
較長備貨時間:2%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較長備貨時間:2%」,這一項蝦皮的計算方式不是以消費者收到商品的時間計算,而是以廠商出貨後,把出貨單號刷進系統內來計算,也就是中國大陸廠商只要在中國出貨了,把單據刷進系統了,就不用付這2%,那怕消費是一周後才收到包裹。
我知道這兩年許多電商與零售業的朋友都不好過,當環境逼著你只能騙人才能活下去時,你很難不騙人,但如果你選擇了誠實,那麼你將會是後人的那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