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曼谷一棟仍在興建中的大樓,在上週28日緬甸地震中整棟倒塌、夷平。
這座建築的承建單位,正是中國央企「中鐵十局」。
這家公司去年才高調發文慶祝大樓封頂,說這是「代表中國實力的一張名片」。現在樓垮了,文刪了,還被抓到試圖潛進大樓拿走機密文件,成為國際笑話。中國工程在海外的「品質問題」,再次成為不容否認的現實。
曼谷大樓不是個案,從非洲到南美,從中亞到東南亞,中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大量承建海外工程的同時,也把工程品質的危機一併輸出。
在厄瓜多,中國水利水電集團斥資27億美元承建的水力發電站,啟用不到10年,出現數千條裂縫,當地工程師擔憂水壩可能崩潰。
在巴基斯坦,中國承建的水電站使用僅四年就因水道裂縫而停擺。當局擔心隧道崩塌,緊急關閉整座電廠。
在烏干達,中國蓋的水力發電廠被查出超過500處瑕疵,包括牆面裂縫、配電系統故障、滅火系統無效。2012年開始建設,到2024年9月才啟用。
在安哥拉,中國中信集團承建的社會住宅,交屋不到10年,住戶陸續抱怨牆體剝落、天花板發黴、管線漏水,家家戶戶都在「自救」。
世界銀行指出,一座水力發電廠的正常壽命可以達到100年。但中國海外工程的「使用壽命」,很多甚至撐不到10年。
這不只是建設品質的問題,而是體制輸出的問題。中國央企之所以能拿下大量海外工程,靠的從來不是技術優勢,而是融資綁建設的政治交易:中國政府提供貸款,再指定中國國企承包工程,繞過當地監督機制,打造出一條「看起來效率很高」的捷徑。
但問題是,當工程變成政績,品質就變成次要。當建設進度壓過安全標準,當國企「走出去」只為了讓領導可以在新聞裡講一段話,誰會真的為裂縫負責?
這就是「一帶一路」的矛盾:對外它是「基建外交」,對內它仍然是那套不透明、不問責、官僚驅動的政績機器。所以封頂永遠比完工重要,剪綵永遠比驗收關鍵,照片永遠比混凝土堅固。
所謂「走出去的基建奇蹟」,實際上輸出的不是建設實力,而是粗糙工法、貪腐結構,還有一套讓人無從追責的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