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美国金融海啸波及,今年元月份的台湾失业人数飙到57.8万人,失业率5.31%,预期还要升高。这是台湾自有失业统计以来极少有的现象。经建会副主委单骥,也是马政府从中央大学借调来的劳动经济学家,形容这个问题是简单的两个字:「痛苦」!
3月12日台湾经济学会,联合行政院经建会、台湾金融研训院、台大经济系与中华经济研究院,在台北市罗斯福路的金融研训院举办一天的「当前国内失业问题分析与因应对策」研讨会,邀请产、官、学界专家,会诊台湾的失业病症,当然更希望开出药到病除的良方。
输入型失业短期难下降
研讨会首先由经建会副主委单骥做「当前失业问题及其对策」专题演讲,然后分成三个议题展开研讨:中央大学副校长李诚报告「充分就业与绿色经济」、中华经济研究院副所长王素弯报告「创造就业机会」、台大国发所副教授辛炳隆报告「培育就业能力」,中午还请伍丰科技总经理刘福财演讲「企业如何共体时艰」,简言之就是企业如何不裁员甚至还要增聘员工!
台湾这次的高失业率,明显是「输入型」,由2007年和2008年失业率的比较可以很明显看出。图1绿线代表的2007年各月失业率,从1月升到8月最高(8月学生毕业进入劳动市场的季节因素)后,一路下降;而红线代表2008年各月失业率,前8个月几乎与2007年重迭,9月起却一飞冲天,两年形成强烈对比,而金融海啸就在2008年9月爆发。台湾经济是出口导向型,当美国与世界经济衰退时,是无法置身事外的;也就是说,台湾的高失业率并非国内因素,而是国际经济不景气造成。
既然是输入型失业,要大幅降低失业,就要等到世界景气复苏。虽然纽约股市反弹,但一般对美国经济还是不看好。单骥的说法是:政府现在不敢奢望失业率「下降」,只希望失业「增加率渐减」!也就是说,失业率上升免不了,但不是再像冲天炮就好了!
政府很努力但无特效药
失业率增加,主要是因为就业机会减少。根据劳动力抽样调查的推估,台湾今年1月比去年12月减少了5.1万个就业人数,而且是农、工、服务业俱减(参见图2)。为了避开12月与1月不同的季节特性,拿今年1月与去年同月比较(参见图3),总就业量减少了8.8万人,其中工业减少11.5万,服务业增加2.4万,农业增加3,000人。农业部门只能微幅增加就业,已经不能像1970年代石油危机时,扮演吸纳失业者的调节阀功能了。
服务业增加的2.4万人,主要来自政府部门的扩大就业方案,包括公共行政与国防的3.1万人、医疗保健社工的1.1万人,否则光是批发零售就减少了1.4万人!这里可以看出政府的努力,但终挡不住下跌的大势。只是,由政府创造的就业,通常没甚么效率;单骥也说,这用的都是纳税人的钱,若是民间增加才好。我们更希望,公部门短期救济性质的雇用,不要变成长期难去的臃肿赘肉才好。
景气好不了路不转人转
面对这波不景气,如何创造就业机会,学者能想到的,政府大概也在做了,就是所谓的四大政策主轴:减少裁员、增加就业、扩大内需、照顾弱势。王素弯的报告,列举了世界各国的应对办法(参见表1)。就原则性言,降低失业的方法都差不多,当然各国也自有其特殊之处。王素弯建议,应该利用这个机会,投入培育台湾环境生态维护的产业,如加强过去漠视的水土保持、护山造林、海岸植栽、土地复育等等的公共投资;另外她也提出建立老年照护体系,以及人才培育。
对于如何积极培育人才,是所有与会者都关心的。辛炳隆开宗明义就把台湾的失业认定为「结构性失业」,意思是供需不协调的结果。金融海啸引发的主要是循环性失业,就是景气循环低谷、需求不足型失业;但是台湾失业率是从1996年起爬高,在2001年以后,纵使经济成长不错,但失业率却从此不再低于3.5%,与过去2%以下的常态水平截然不同。结构性失业要靠教育与职业训练来降伏。
这次研讨会也请几位企业界的人士来分享经验。在不景气、裁员、减薪、无薪假的声声无奈中,也有很多逆势成长的企业,全国电子与伍丰科技就是。台湾服务业发展协会秘书长李培芬特别强调「失业危机也是创业良机」;但是,她也表示,创业要有创新,只是复制别人的经验,成功机会不大。
经过这一波失业潮的洗礼,能够挺得过来的人,就业观与人生观都会改变。在景气低潮中,如何面对变化,李诚强调培养多元能力(有人问:如何培养?他说要多看杂志)与应变能力,磨炼自己,才能正向迎接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