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期三晚上接近7点,许多人正在享受丰富晚餐时,鱼池乡原本寂静的小小土地公庙却开始热闹起来。
鱼池国乐团团长卢幸助早早来到庙埕准备团练事宜;随后黄有来陪着老伴带着二胡、笛子漫步过来;卢汉洋则肩上扛着椅子与乐器骑着机车而来;夜色中还映入86岁巫王尾踩着三轮车与82岁王受柿阿嬷推着婴儿车过来的身影;紧接着林益仙骑着脚踏车拉着「小拖车」载着乐器也赶了过来;最后,当然是快迟到时,某某老先生开专车送太太过来......
平均年龄60岁年纪最大国乐团
原来,闻名中外的旅游风景区南投县鱼池乡,最近默默窜出一支「响当当」的「千千岁」国乐团。4月30日,日月潭水社码头传来阵阵悦耳的丝竹乐音,驻足的游客,除了竖起耳朵洗耳恭听,更是睁大眼睛目不转睛,原来,这悠扬声音,竟是来自一群「阿公、阿嬷」所组成的「千千岁」鱼池国乐团。
乐团企画黄有来介绍说,目前乐团经常出席的团员有40人,平均年龄高达60岁,最年长86岁,总年龄2,405岁,堪称全台「年纪最大」的国乐团,叫做「千千岁国乐团」,一点也不为过。
上工大「车」拚 满载认真与用心
指挥郑瑞贤老师说:「这么多年来星期三团练时间,阿公、阿嬷们不仅不缺席而且还都很准时。对于这些60岁到80岁的阿公、阿嬷们来说,要自备交通工具与携带乐器上工,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涌向庙埕,真是难得一见的场面。除了携带大小不同乐器,每台车还得载椅子,虽然都是「超载」,但也让人看到他们「满载」的认真与用心。
团长卢幸助说:「乐团是在1999年921大地震之后才成立的,当时许多房子倒塌,加上余震不断而显得人心惶惶。尤其是老年人住了一辈子的房子倒了,顿时无所依靠。」卢幸助因此与黄有来、庄庆章等地方耆老共同发起筹组国乐团,希望能安抚人心,给大家一个慰藉与希望。可是,当时大家连甚么是二胡、琵琶、古筝、大阮都不认识,乐理、乐谱就更不用讲了,根本不知从何做起?卢幸助比喻:「很难!真的比《海角7号》『马拉桑乐团』还难!」
「一开始,我们就是几名欧吉桑在土地公庙广场,带着二胡、笛子自我摸索起来,虽然弹不出曲子来,但是,渐渐地,住庙口的阿嬷巫王尾以及更多乡亲也来加入。」直到人数近30人时,前鱼池乡长谢明谋说:「干脆组个乐团吧!」
乐团草创时期,首先由「麒麟国乐社」黄央正及曾金花老师细心指导;直到2001年,另聘「乐飞豆芽工坊」郑瑞贤老师继续给予正规及基础训练。十余年来,每周三的团练几乎不曾中断。
看不懂「豆菜芽」照样学出功夫来
郑瑞贤老师表示:「前两、三年都是在进行乐器认识跟基础训练,进度很慢。可是看到大家这么用心,自己也很感动。除了要倾囊相授外,更要想办法让乐团成长起来。」
团长卢幸助说:「乐团能成立及持续发展到今天,郑老师功不可没,因为他不仅对我们很有信心,而且很有耐心、很会鼓励与招呼团员。每当有阿嬷说,我学不会,我明天不要来了,老师会鼓励说,会啦、会啦,一定可以学会的。许多团员就是在鼓励中慢慢建立信心。」
负责扬琴的创团成员庄凤珠说:「郑老师『足甘心』,对我们这些老头子不离不弃,每次从南投草屯来一趟都要一个小时以上,而且风雨无阻,有时就算台风警报来了,他还是进来教。一开始,郑老师对我们这群甚么都不懂的老学生还会笑说,怎么教都好像是『对牛弹琴』,可是郑老师却不嫌弃,一点一滴地教,有时一天只学一小节。」
最年长可爱的老阿嬷巫王尾说:「我不识字,看不懂豆菜芽,都是老师一个字、一个音符地教。」王受柿阿嬷则说:「因为不会,所以要认真一点,不能缺席。」黄有来也表示,初学时,因为甚么都不会,所以一有空就练习,结果有一天,隔壁邻居打电话来说:「怎么都只有一首,能不能换别的?」乐团首席赖鸿文也不遑多让:「阿嬷这么认真,我也要赶快学,每天自行练习5到6个小时,手指都磨破了、出血,还是要加油。」
在「有样看样」的认真互动中,大家的技术日益进步。
高雄首演「皮皮剉」 现在四处「献丑」
当然,除了耐心、鼓励与技巧指导外,郑瑞贤老师也发挥所长,将大家熟悉曲子加以重新编曲、改谱、配谱,并调整难易度以适合阿公、阿嬷们练习。
2002年,乐团逐渐在日月潭区闯出名号,9月即获行政院新闻局遴选代表921灾区前往高雄文化中心为921震灾成果展演出。郑瑞贤老师说:「成军3年后,这是乐团第一次公开登台演出,当初可说是半哄半骗,才让大家前往高雄。」
「当时,我们真的吓得额头、手心都出汗,演奏第一首时,手还会『皮皮剉』。」团长卢幸助回忆起乐团首演时,还是有点紧张与兴奋。现在乐团已经演出信心来,可以到处参加灾后重建表演、公益演出及各地庙会活动,如南投县鱼池茶香文化季、日月潭文武庙140人的大合奏、南投花卉嘉年华,以及水社码头表演等。团长卢幸助说:「我们不是营利团体,有表演一定出席,自己站起来了,一定要让更多人体会到我们的努力及美妙乐音!」
庄凤珠也表示:「我们不认输,老师『无弃嫌搁真好胆』,不仅来指导我们还带我们出去『献丑』,南北二路四处去。说真的,能出去就很高兴!」
最期待是星期三最快乐是练琴
鱼池国乐团在乡下走红,因缘际会引来都会区艺文人士关注。擅长词曲的台北市画家张春发因而为他们创作「邵族之歌」。由于采访而与乐团结缘的电台DJ孙福元夫妇,只要听到乐团要外出公演,他们就不远千里而来,担任主唱助阵。孙福元说:「因为这群可爱的老人而感动,忍不住想陪他们练习、陪他们欢笑成长而成为好朋友。」
日积月累下来,现在每个星期三变成大家最期待的一天、练琴变成最快乐的事,能够出去表演更是让人充满喜悦与成就!庄凤珠说:「在学习过程中,最大收获就是快乐!表演时,一个掌声就是最大快乐,就是喜悦、心灵上的快乐!」
除了到处趴趴走之外,2008年底乐团在郑瑞贤老师带领下,历经数月的揣摩练习,终于发表《绮丽日月潭》DVD音乐专辑,以一般耳熟能详的歌曲、自创的词曲,搭配团员庄庆章拍摄的日月潭风光照片来歌颂家乡的美好。包括「邵族之歌」、「水沙连之恋」、「红茶故乡置鱼池」、「明潭春晓」、「鱼池风情画」、「思想起」等等,在阿公、阿嬷的演奏下别具意义与令人回味。
出专辑圆梦《绮丽日月潭》共分享
郑瑞贤表示:「出专辑是因为有团员赖鸿文、魏正豪自行创作了日月潭之美的歌词,录制成CD会更具有纪念价值与适合推广。我们采用最克难的方式,借用鱼池公所的会议室录制声音,一次又一次地录音才完成,大家的精神真的可佩!」
巫王尾与王受柿拿着CD笑嘻嘻地说:「真趣味,我们也变明星了。」
阿公、阿嬷组团本来就难,长达10年不间断地成长与到处表演更难,现在又完成录制CD这个不可能的任务,郑瑞贤表示,乐团还有下一个目标,就是带大家出国表演,弘扬中华丝竹音乐之美与呈现另一种风情的台湾之光。
看着心满意足的阿嬷,听着悠扬乐音,彷佛也听到了团员的心声:「请与我们一起来分享喜悦,一起欣赏日月潭之美,也给这群阿公阿嬷们热烈掌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