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本新书名称叫做《够了》,是一位著名财经专家谈有关财富的知足常乐以及对于这波金融海啸对人性贪婪的反省。里面的一些思维颇发人深省,其实,够了的想法也适用对饮食与人之间的关系。
吃东西是人类维持生命,更是满足情绪的方式。原本只是胃袋的基本需求,经过刁钻的舌头跟精灵古怪的大脑合作,就成了人类欲望的根源。老夫子讲了「食色性也」,大抵也是被香气四溢的食物折服的结果吧!
以前的人食物吃紧得很,有得吃就不错了,要吃到脑满肠肥大概是不太容易。所以箪食瓢饮加上一点想象空间,就会让饮食这件事充满美感与诗意的想象。日本著名的怀石料理,说穿了也就是修行的僧人克服饥饿的想象。透过食材的精致处理与禅意的摆放,饮食俨然成了一种美学的仪式。
不过不晓得是不是因为古代常遇到饥荒的恐慌已深植在基因,人对于食物的匮乏有时会有本能的恐惧感,在有机会大吃的时候,就不容易克制。所以在丰裕的时代,吃到饱餐厅大行其道其实是个反应人性的特殊现象。
其实吃到饱餐厅是给食客充分多元的选择,但由于不限量,容易让人放纵吃的欲望,而大部分的吃到饱餐厅基于成本考虑订价都不会太便宜,所以更会让付钱的人有一定要吃够本的想法。所以狂吃猛吃之下,也造就了不少大胃王。每次看到大胃王竞赛,都会让人很揪胃难受,吃这么多东西,胃怎么受得了?好好的食物被这样大量地狼吞虎咽,只是为了一个比赛的结果或一个奖杯,真的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浪费糟蹋。陆陆续续看到许多大胃王都因为身体受损退隐,更证明这种意气任性的行为损人不利己。
吃到饱餐厅除了「吃饱」这个优点外,其实是不太环保的,在利润与成本考虑下,质量多半也无法太好。毕竟吃很饱也要吃很好,在相同价格条件下不太容易。当然坊间也有很不错的吃到饱餐厅,例如五星级饭店的自助餐,质量确实不错,但价格当然也是成正比。如果没打破「吃够本」的魔咒,消费者很难好整以暇地慢慢享受美食,说白了,还不如去买一个好一点的便当CP值还高一些。
这里不是说吃到饱餐厅不好,琳琅满目的选择当然让人很开心。但每个人身体条件不同,食量也不同,有人本来就食量大,那吃多本来就无可厚非;有人食量小,属鸟胃、猫胃一族,但不管是熊胃、猫胃、熊猫胃,吃刚刚好够了就是最好。
所谓的刚刚好够了,就是吃到自己的肠胃能负荷的7分就好。许多医师都建议吃到刚刚好饱就好,因为身体的器官消化食物的能力有限,在适度的量下可以转换人刚刚好需要的营养并避免过度使用。就如同精密的机器,最有效率的运转绝对比满载运作更能保护人体的健康。如果吃过多,器官会无法负荷,久而久之就会开始出现问题,也会加速老化。
吃得高兴跟开心才是饮食的最高乐趣。其实不管是不是到吃到饱餐厅,都应该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吃够就好,如果「吃到饱」的心理障碍过不去,那还不如去可以单点或套餐的餐厅,还可以少花点银两跟不伤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