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台东经营民宿的朋友感慨地表示,以往,茶友聚在一起品茶,主人会谦称家里没有好茶,请多包涵;现在,主人多半是客气地说,没有好茶具,请多包涵。到底是茶重要,还是昂贵的茶具重要?
这个问题,引起许多人的共鸣。
没错,四、五十年前经济还不是很好的时候,用干净的杯子喝茶,人们就心满意足,有时候茶杯不够,拿饭碗来喝茶也很常见。后来经济起飞,流行喝「老人茶」,顶多也是一套紫砂壶或是瓷壶瓷杯就喝到天荒地老。因为大家所重视的,除了好友相聚的乐趣之外,就是茶本身了。外行的就说茶好喝,内行一点的可能讨论「山头气」,无论如何,茶会基本上还是属于龙门阵型态,至于茶具与摆设,很少成为焦点,只要不是太两光就行了。
然而,不知从甚么时候开始,茶友们渐渐有了「茶席」的观念,开始重视场景布置与茶具的配置。起初,我和许多人一样,总觉得这些所谓的文人茶席有些做作,颇不自在,但经过多年的磨合,茶席的概念似乎已经被普遍接受,反而过去那种摆龙门阵式的茶会显得有失风雅。
当喝茶这件事从解渴、奉茶、品茗演进到茶席、茶文化时,消费金额自然也随着三级跳。如果出于饮食需求,泡一大壶粗茶,几十元就绰绰有余;讲究一点的用高级茶,了不起数百元或千余元。但是现在摆一场茶席,光是张罗象样的茶具与摆饰,动不动就是万元起跳,这还没谈到如果你想要展现实力,用名家作品做为「镇席之宝」,需要花多少银两和工夫呢。
难道不能办个平价茶席吗?很难。因为茶友之间经常举办茶席互相招待,一段期间之后,就会隐约出现「斗茶」或「斗茶具」的压力。你有当红名家紫砂壶,我便要准备最热门的建盏天目碗,然后他也弄来一个日本大师的茶壶。这时,你就会了解,要展现优雅的文化涵养,口袋不够深是办不到的。于是,斗茶(具)现象完全符合韦伯伦(Thorstein Veblen)在《有闲阶级论》(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里所说的炫耀式消费。哪容你寒酸?
而且,茶艺毕竟是一种赏玩活动,有许多深奥的背景知识,要靠日积月累的研究和交流才能入门。这不是花钱就可以搞定,也不是一个人闷着头品茶就能一通百通。正由于茶文化需要长期与同好交流研究,韦伯伦效应就长期存在,于是趣味者一旦跨入圈子,很自然地就被长期锁住而难以自拔,当然,也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赏玩交流活动少不了雅集,而参加雅集,便少不了一些收藏品的交易。雅集活动一旦进入收藏阶段,可以玩的花样就越来越多,学问也越来越大,最后变成圈外人所无法理解的赏玩经济或是雅集经济。雅集里的成员,由于有相同的雅好或典藏,加上经常交流,很容易建立长期的关系,并有效跨越组织与阶级的藩篱,为社会流动提供一条神奇的通道:炒作。
譬如说,一个茶碗值多少钱?对局外人来说,数百元就很不错,上千元的应该都已经是精品了。但是对赏玩圈里的人来说,一两千元的东西大概只能算普及品,东西要贵才有价值,而高价的形成,有一定的规矩和公式。名家的作品本来就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稀有性,价格必定比一般作品高出许多,但高多少才合行情,却见人见智,只要有人愿意买,就有这个价。因此,这种市场天生就具有炒作的可能性,而且也需要适当的炒作与烘抬来带动人气。总之,经过一些操作之后,圈内人就会接受某一个茶碗值十万元行情,并深信不疑。
赏玩经济既然需要适度炒作来升温,偶尔便会出现大起大落完全失控的事件,例如书画、玉石、兰花、普洱茶等,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它们的题材虽然不同,故事其实就那几个版本,而且几乎全是老招。总之,价格被炒起来之后,吸引新趣味者不断加入,有时会如滚雪球般,越演越烈,使价格上涨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然后泡沫破灭,让大多数人措手不及。整个过程下来,有的人一夕致富,也有人散尽家财,更有人是暴起又暴落。通常,高价承接的最后一手就是入门不久的新趣味者,因为除了他们之外,就没有人会在最后阶段接手了。老鸟出货都来不及了,怎么可能还高价买进?而圈外人,他们根本无法理解为甚么一件不起眼的小东西要卖那么贵。
赏玩经济无论多么优雅,运作原理终究离不开俗世的算计。只是亦雅亦俗的特质,最容易让趣味者迷惑。如何才能在赏玩经济里保持理性呢?我的建议是在购买优雅的玩物时,要视同在菜市场买菜。不论交易场所有多高雅,要把书画、玉石、兰花、普洱茶等玩物的卖家,当作是菜市场里的肉贩,不论他是老师、教授还是理事长。因为在菜市场里,就算不懂行情,我们也不会鬼迷心窍。我无意对任何行业不敬,因为就经济活动本质而言,大家其实没甚么两样,不过是将本求利,和气生财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