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台湾政府从上台之前就大力鼓吹三通的好处,好像只要三通,台湾经济的问题都可解决。但三通之后台湾经济的表现却比以前差,也比其他东亚国家还不好。政府又极力推销ECFA,目的说法和三通其实差不多,都一样是使台湾蓬勃发展的唯一方法。
ECFA签了之后,那些期待很可能很快就要像对三通的期待一样落空,政府又提出「后ECFA的策略」,就是要启动全球招商,首波就要招到1.8兆元。这些政策简单地说,就是都想靠别人来发展,而没真正评估自己是否有本事利用别人来发展,也没有努力提升自己的本事。所以这些政策都无法达到预想或宣传时所讲的目标。
任何自由化、合作政策都得先评估
从最基本的经济学都可知道,国家发展的来源是聚集更多资源,以及对资源做更有效的利用。各种国际合作虽可能有这方面的效果,但也可能有反效果,所以国际合作政策的拟定,一定要先详细评估这些正、反效果,再做适当的规划。我们要先弄清楚我们缺甚么资源,再思考用何种国际合作政策可取得这些资源。
我们也要弄清楚我们的资源运用因为哪些因素而效率不足,再找出可以提升效率的对策。可惜从三通、ECFA到全球招商,甚至从更早的亚太营运中心政策,政府都没有去想这些问题,而是直接下结论说只要有这些自由化或合作政策,国外资源自然就会来,经济自然就会发展。
有些大官和学者甚至抛弃经济学的推论思考,而用武侠小说的神话来思考,说签了ECFA就是打通了任督二脉,台湾经济就可快速发展。用武侠小说来看,全球招商大概是要找武功高强的人来传授武林秘笈(技术)给我们,或者是要把数十年的功力(资金)灌给我们。不过即使像武侠小说那么幻想,前辈奇人要把武功传给主角时,通常也都要有个理由,而且这主角本身也要有很特别的资质,所以政府即使要依武侠小说治国,也要想一下为何外资要来台湾而不是去其他地方?就算要来台湾,我们是否承受得起而可以真正获利?我们会不会学到西毒那样倒着走路的功夫,或者得到像在令狐冲体内消化不了而互相打架的六股真气?
吸引外商投资必须互补互利
对外招商是开发中国家相当重要的发展策略,因为开发中国家通常拥有廉价的劳工和土地,但缺乏资金、技术以及企业家能力。而对外国招商就是招来这3种本国缺少的生产要素,外商也乐得去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工和土地。换言之,国内和外商拥有的生产要素形成强烈互补,可以产生互利的合作。因此开发中国家不仅该招商,招商也容易成功。但政府忘了我国已非开发中国家。
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通常并不见得缺少资金甚至技术,它们若要招商,一定是要更特别用途的资金、技术或企业家能力,以补充自己不足的那一小部分资源,而不是甚么资金或投资来都好。以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资金不止不缺,还太多太多。银行持有的央行存单已逾6兆,也就是国内的滥头寸多得不得了,随时都可能引发投机泡沫,所以我们根本没有吸引更多资金的必要。
国内不缺资金不当引资反使房价上涨
然而政府这两年很重大的政策之一,却是降低遗产税以吸引更多资金来台湾;而另一个政策则是一直说有大量陆资要来。结果就是过多资金和过多资金流入的预期,让房地产价格暴涨,不只是许多民众和厂商住不起和买不起,将来泡沫破了,银行的呆账和卖不掉的房屋还要全民来赔偿。
政府不必懂经济,只要看武侠小说也知道,体内真气过多时,是不该再乱灌真气进去的。但政府要招商,一口气又以量取胜,说第一波就要招1.8兆。
政府大概会辩解说,不是要全球资金来炒股、炒楼,而是要投资例如爱台十二大建设。爱台十二大建设这个政策像以前国建六年计划一样,吹得超过政府的财政能力。因此政府两年多来除了想尽办法要变相增加政府举债金额之外,也一直说要民间参与投资。
问题是这些建设项目比国建六年计划还空洞甚至没价值,因此至今很少国人愿意投资。如今想找外国人来投资,那不是认为本国企业家太笨不知这些投资有利可图,就是认为外国企业家太笨,所以本国人不做的他们还来投资。若企业家都不是那么笨,那就是官员有问题,或者官员认为人民笨,喊一些口号和数字就可以当作政策混过去,而不必真的有甚么投资。
「产业群聚」与「东方纳斯达克」台湾有利基
再以技术来说,我国当然还缺很多技术,问题在于外国有技术的人,为何要把技术拿来台湾投资?明显有利的技术目前在国际上并不难取得资金,因此不必为了我国资金多就来台投资。这类技术也可能有独占力量,因此不必为了台湾的其他一点点诱因就来台投资,拥有技术的厂商更不会为了我们能给的一点好处,就放弃它们的支配力量。
两年前政府说要拿出几百亿元来支持DRAM产业取得顶尖技术,热闹了近一年,但最后仍然不了了之。政府现在若以为弄个单一窗口,降了和外国人无关的遗产税,就可让外商拿明确有利之技术来台投资,似乎不太实际。
要让这类技术来台投资,我们不能靠资金、宣传以及单一窗口的服务,我们要靠他们非来台湾就不易得到的互补或合作因素,特别是产业群聚。
过去十年康宁玻璃曾把大部分新投资放在台湾,原因就是我国有很大的TFT-LCD生产聚落,康宁必须来台配合。其他不少面板和半导体上游的重要国际企业,过去也是因同样的理由来台投资。换言之,我们若自己有人家不能不合作的能力,人家就会自己来。政府不努力培养国内自己的能力,却想藉招商就要外人把能力带进来,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至于成功与否风险仍大的技术,也许比较需要我国这种敢冒险的资本市场的支持,因此以前我也曾主张在台湾发展东方NASDAQ(纳斯达克)市场,让有新技术的小型企业来台上市并投资,也就是由我国资本市场提供资金,让有技术的人在台湾投资。但这种投资是要由专业的人和我国的投资者到国外去精挑细选我们要投资的对象,而不是用政府现在这种大张旗鼓以冲量为目标,像是在拉客的招商法。
「来台上市」不等于「来台投资」
政府也似乎没弄清楚「来台上市」和「来台投资」的差别,因此这两年极力吸引外商来台上市或发TDR(台湾存托凭证),大概以为这也是招商。而实际上来台上市而未投资,乃是来台印股票换钞票,不只是资金外流而未能增加国内投资,前述有新技术的厂商也可选择在成本更低的地方投资,而以来台上市的方式利用台湾的资金。所以盲目吸引外商来台上市的政策,可能反而浪费掉我国资金充裕的利益,而降低了外商为了运用台湾资金而来台投资生产的可能性。
招商政策的问题极多,在此无法一一说明。但希望政府记住一个大原则,即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来自本国的资源和能力,政府首要的任务是提升这根本的力量,而不是依赖外国来提供我们力量。招商是重要的事,但它的重要性在于让外国和我国的力量合作互补。因此政府要先精致地研究外国资源及能力可以与我国互补互利合作的领域,而依这些方向去找合作的对象。这类合作不会很多,但才真正有利。像政府现在这样先随便说个大金额,再以各种方便甚至特权去吸引所有外商的做法若真能成功,对国家很可能弊大于利。幸好,「全球招商」应该又会是一个用了即丢的政策口号而已。
(作者为前经建会主委、总统府国策顾问、台湾大学经济系主任暨经济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智库董事长,为台湾经济发展与国际金融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