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任成功的马英九总统,在2012年上半年就进行了几项大刀阔斧的改变,其中包括进口美国牛肉(据传为交换与美国签贸易协订、赴美免签)、油电双涨、不动产交易实价登录以及推动证券交易所得税。马英九对改革表达了他的态度:「尽管有人不乐意,但非做不可的还是要做。」
台湾曾经两度课征证所税
这些改革中,以复征证所税的影响最大。台湾曾经两度课征证所税,一次在1974年,后来因为稽征成本过高,加上能源危机,只维持了约两年。另一次则让所有投资者印象深刻,1988年9月,当时的财政部长郭婉容宣布1989年起复征证所税,导致台股连续19个交易日无量跌停,一个月内从8,789点重挫到5,615点,跌幅达36%。最后因为人头户盛行,所得难以计算,在民意沉重压力下,一年后停征。
由于对资本市场与股市的影响过于巨大,23年来的历任政府不敢再轻言复征证所税。但在财政困窘、贫富差距大所累积的民意压力下,马政府打着追求「公平正义」及「量能课税」的旗号,决定再次推动证所税。
3月28日,由财政部长刘忆如(郭婉容之女)率领的财政健全小组将资本利得税列为最高共识,并以优先改革证所税为目标。4月26日,经过总统拍板的行政院版修法草案出炉,主要内容是:当投资人的股票交易利得每年超过400万时,超过的部分课征15%到20%的个人证所税;而法人采取最低税负制,申报门坎为50万,税率为12%到15%,但为符合国际常规,境外法人不课征。此外,证劵交易所得税不做任何变动,但个人证交税的一半可扣抵证所税。
然而,自证所税可能开征的讯息传出后,台股的成交量随即大幅下降。数据显示,2012年1至4月,每年原可贡献国家整体税收约10%的证交税,较2011年同期减少新台币55亿元。但刘忆如指出证交税短收,主要来自于许多国内外因素,才会造成台股的价和量都受到波及,证所税只是其中原因之一。
引爆财政部长刘忆如下台
从财政部版到行政院版,各界争议不断,褒贬不一;市场大户、券商公会、工商团体,甚至企业大老的反弹更是不断;行政院版送到立院时,国民党团更提出不同版本,导致刘忆如最终因为理念不合而辞职下台。
面对股市下挫、交易量低迷、金融市场的压力,最后立法院于7月25日三读通过的版本是:2013年起开征证所税,个人版本大幅变动,前两年采「设算课税」与「核实课税」双轨制,法人与其他部分同行政院版本。财政部估计约一万人受影响,每年税收60亿至110亿元。马英九总统并表示,这是租税史上重要的里程碑,虽然内容尚未尽善尽美,但先求有、再求好。
自从证所税发酵以来,3月至10月台股每月的日均量平均维持在低档的六百多亿。但财政部次长曾铭宗在11月指出,国际各股市都有量缩情况,但在证所税定案后,台股成交量明显逐渐回升。「7月675亿,8月775亿,9月就增加到874亿,所以可以证明通过后,量有慢慢回升。」
统一证券总经理林宽成认为,政府认为受影响的只不过一万人,但这一万大户因害怕实施证所税后,进出股市的资金流向曝光,转而将资金流向邻近的港股。此外,证所税也将对IPO(首次公开发行)课税,会导致创业诱因降低。上银董事长卓永财指出,如此一来没人敢做创投,将扼杀新产业发展。
面对政府强势推行,商总理事长张平沼和工总理事长许胜雄均认为,政府既已决心实施,业界只能接受,但希望政府设定观察期限,如有负面影响,应评估政策存废。
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樊家忠观点:
如果「不课证所税」是为了刺激股市、鼓励证券投资,那么我们为了刺激工作意愿,是不是可以「不要课综合所得税」?所以如果「只课综所税」、「不课证所税」,那等于鼓励投资、不鼓励劳动。也就是说,不管课不课,必须要有道理。政府独厚资本利得,在学理上也说不清。
政府所有政策,其实都有一个效果,就是资源重分配,都是在做转移。为甚么要专门去刺激股市?在税制上,课证所税没问题。但政府的问题是,你要课,但有人一反弹,又缩回去。这反而导致增加不确定性。
马总统现在声望只剩十几趴了,就不要顾虑太多,已经不可能更糟了,就干脆做下去吧。声望最高跟最低的时候,都是政治人物做改革的最好时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