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线羹 南北大不同](/sites/watchinese.com/files/photos/15/3_0.jpg)
面线羹(也叫做面线糊)跟大肠面线、蚵仔面线都是用红面线、放红葱头,看起来也挺像,吃起来也相似,那这几种食物应该没有什么太大差别。不过,如果问到南部人,他们肯定会用力地摇摇头,告诉你两种食物其实差很多。因为大肠面线放大肠,但是面线羹放的可是有肉条、鱼浆跟花枝浆,豪气十足,口感丰富。但是大肠面线其实也不是那么单调,讲究的店家,大肠可是卤到通透入味,与面线的味道相得益彰。
这三种所用的都是用白面线蒸过变红的面线来熬煮,而因为面线混有米糠,煮起来糊糊的,所以最早叫做「面线糊」,通常煮来当早餐或下午点心吃的。中南部菜市场角落,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小面线羹摊。
其实,早期面线羹是利用裁切过后剩下的面线头来煮,充分利用食材的剩余价值。也正因为面线头长短不一,因而很容易用汤匙食用,柔软易吞咽,老少咸宜。为了吸引食客,店家多会放红葱头或油葱酥提味,然后放些鱼浆或肉浆,就是一碗小小的满足。后来面线更受到普遍的欢迎后,面线就变得比较讲究了,口感也变得扎实许多。
这几年面线的生意竞争激烈,有些店家为了节省成本,用的并不是按古法蒸红的面线,而是用色素加酱油去染色。这类面线的口感就没有那么柔软,饱足感会比较强,但还是有面线糊的样子,与古法面线口味各有千秋。
不过面线不耐煮,煮久会烂糊,所以通常不敢一次煮太多,用换锅方式来替换。所以如果看到久煮不烂的面线或看到店家用地瓜粉或太白粉勾芡,那店家采用的可能不是传统的本地面线。
全台知名度最高的面线应该是在西门町发迹的阿宗面线了,特别的卤大肠与柴鱼加香菜的口味,冲突又平衡;加上乌醋、辣椒酱跟蒜泥,那口味就非常猛烈过瘾了。如果不习惯这种「有个性」的重口味面线,位于同安街往水源路方向某间庙前的面线,口味就温润许多。这间面线店并没有店名,但却不影响门庭若市的人潮。这家面线的特色是汤底比较清淡,放了大肠、肉羹、贡丸跟笋丝,既保持传统面线的味道,又兼顾清爽耐食,连吃两、三碗的人大有人在。笔者曾经连续一周天天报到,大排长龙的打包人潮简直叫人叹为观止,而且大部分来客都是一口气打包十包以上,年轻的老板跟老板娘经常是忙到不可开交。万华东园街巷内也有一家只卖傍晚的小吃摊,大肠面线料多实在,口味扎实适中,是艋舺当地人吃下午点心的私房小店,三个小时就卖完了,其他的形容大概就是多余了。
中部鹿港地区的面线糊也是出名地好吃,原因是使用了传统的扁细面线头(多半是碎面线)搭配最简单的煮法,汤底只用简单的猪骨汤跟虾米、红葱头提味,料也只有简单的肉羹或瘦肉裹粉,味道是面线糊该有的原味,没有过多的惊讶,单纯但细滑润口的滋味,却会让人一入口就停不下来地稀哩呼噜到见底。鹿港面线的平实内蕴有如安静低调的鹿港人,二十元一碗的价格也平民到让人不会有负担,有的店开上午,有的店开下午,总之都是让鹿港人当点心吃的。
炎热的南台湾其实是面线糊的发迹地,也是台北大肠面线的原版。由于台湾普遍临海的关系,除了肉羹外,鱼丸、花枝羹跟鱼羹也常当配角,堪称豪华版面线羹。相对于鹿港面线的细软,高雄的面线显得宽厚有嚼劲许多,口味也比较偏甜。自立市场对面的面线羹专卖店,肉羹带一点中药味,令人回味。大部分的面线羹小店都会兼卖其他点心,例如鼓山哈玛星附近或明星街上有黑轮摊兼卖面线糊的小铺,虽名不见经传,但是生意好到不行。尤其是后面那一家,吃完婆婆煮的面线糊后,再来一杯十元的古早味红茶,据高雄学子形容可是最高享受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