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已完成的70余部出版品中,就有40部与彰化有关。
几乎将全副精神奉献给彰化的康原说:
「我傻傻地写彰化,写久、写多了,人家就知道彰化有历史、有人文了。」
「
「做牛着拖,做人着磨」、「牛牵到北京嘛是牛」、「想要做牛免惊无田来犁」……
彰化师大台湾文学研究所的课堂上,乡土作家康原「信口念来」有趣又有意义的台湾俚语,甚至唱起台湾囝仔歌谣。康原认为,原住民语言已经进加护病房、客语进了急诊室、台语等着挂号。为甚么台湾人不讲台湾话?
印象中的康原是位诗人,2004年获得六届彰化磺溪文学特别贡献奖是各界对他的肯定。第一次见面是在2005年5月彰化县文化局所举办的台湾文学之父「赖和」周系列活动开幕会上,发现除了写诗、写传记、写村史、写囝仔歌外,他还开演唱会,可说是集诗人、作家、讲师、文史工作者、电视台主持人于一身,他则笑称自己是多角化经营。
康原说:「过去写作是在抒发内心的情感,现在觉得是一种责任,我最想做的是如何建构一个文学彰化,建构彰化历史,以唤醒人们对自己生长土地的记忆。」
彰化到台东因思乡开启写作之路
1947年,康原出生于彰化县芳苑乡的汉宝村,当时是个贫瘠的农村。对家乡的印象,康原只用了一个字形容──「穷」。在农家长大的他,从小就知道在这样落后的地方,只有靠自己努力才会有出息,康原说:「贫穷会给人一些激奋的力量。」
康原初中就离开故乡到外地求学。1967年在台东农工担任图书馆员,让他有机会大量阅读文学书刊,也因此开启了写作之路。他尝试着将内心思乡情怀写出来,1970年完成了第一本着作《星下呢喃》。
同年,他调回彰化高工(现在的彰化师大附工),陆续结识了一些台湾文学作家吴晟、林亨泰等人,让他对文学有了不同的观点。在1977年的「乡土文学论战」中,看到黄春明、王拓、杨青矗所写的文章,康原开始认真思考:「身为作家该写些甚么东西?」
为卑微人物发声 关怀本土文化
1979年发生了震惊台湾社会的「美丽岛事件」,媒体将这些人塑造成江洋大盗,和他从警察朋友所听到的事实南辕北辙,他又想:「文学可能要站在卑微人物的论点,写一些人民真正的心声。」这时,他将创作之路转向关怀本土及乡野小人物。
可是,在那样的时代与教育体制下,学校课程中少有台湾的内容,康原纳闷:「我们为甚么不知道台湾文学?不知道台湾文化?」他想填补这些不足,藉由庙宇、古井、石碑这些即将消失的古迹文物,去书写过去祖先的生活情境,并翔实地记录每一个时期社会的变迁与文化风貌。他对这块土地认同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也开始了走上报导文学之路。1984年出版的《最后的拜访》,是他文史工作的处女作,康原说:「一个作家一定要写出他年代的故事。」
此外,康原也写了不少人物传记,他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社会的良心,秉持着人道的观点,站在卑微的人物的立场来讲话。于是康原从作家的小传开始写起,共搜录了24位作家,编集成《作家的故乡》一书。其后又陆续撰写了《八卦山下的诗人•林亨泰》等人物传记,让读者可以藉此了解底层民间文学和社会的变迁。
在地人写在地文大家来写村史
「任何人都可以将周围生活中所看到、感觉到、想到的事情做纪录,这就是常民生活史。」为此,康原成立文史工作室,积极推展「在地人写在地文」,并向彰化县政府提出「大家来写村史」计划,荣任写村史指导委员。康原在彰化师大台湾文学研究所、员林小区大学开课教授台湾文学,并实际带领学生走访彰化重要古迹、景点,耐心导览解说其历史典故。许多学生在他的鼓励引导下,纷纷加入写村史行列,康原也以身作则地为自己故乡出版了一本村史《野鸟与花蛤的故乡──汉宝村的故事》,让「大家来写村史」的热火在彰化燃烧起来。
因为他对彰化文化如数家珍,懂人所不懂的,学生因此给他一个「彰化土地公」的封号。
歌谣贴近常民生活 辅助时代感情
1995年,康原受聘担任「赖和纪念馆」馆长,在两年任期内,受台湾文学之父赖和「笔尖与指尖合一」的主张影响颇深。康原认为,语言不只是一种沟通工具,基本上也是一种族群的认同。他说:「原住民语言进加护病房、客语进急诊室、台语等着挂号。为甚么台湾人不讲台湾话?」所以,他不只是推广母语教育,也开始用台语写文章,他认为,「只有我们的语言才能表达我们的内涵,假若文学是语言的意思,那么每个人都应该写出自己的母语。」
康原不管在演讲场合或是课堂上,喜欢即兴演唱诗歌或歌谣,这是他诠释台湾文学很特别的一种方式,因为这样可以辅助时代的情感、可以令人更加感动。受「童谣园丁」施福珍老师的影响,康原善用民间歌谣、谚语,作为自己的文学创作题材,完成了《台湾囝仔歌的故事》、《台湾囝仔歌谣》、《囝仔歌教本》等书。
其中《台湾囝仔的歌》是康原以温柔的笔触,描写记忆中小时候家乡的风土民情,像是儿时在庙埕打陀螺、田间爌窑、灌土猴等,当然也少不了他对家乡淡淡的思念。中兴大学文学教授向阳在序文里写道:「这些歌谣表现的台湾图像,鲜明而温暖,台湾囝仔歌的特色,在康原笔下重新复活,台湾的记忆也在这些作品中回到我们的心中……这是他对台湾民间文学传承的一个贡献。」
用文学架构历史期许彰化是文学故乡
康原是一个非科班出身的作家,却有非常丰富的著作,写作风格非常乡土而且体裁广泛,故乡的人、事、地、物等都是他创作的题材,即使是可能消失的小众文学他也会加以记载。目前已完成的70余部出版品中,就有40部与彰化有关。几乎将全副精神奉献给彰化的康原说:「我傻傻地写彰化,写久、写多了,人家就知道彰化有历史、有人文了。」
无论是默默付出,还是站上台面大力推广大家来写村史或在地文学,康原对彰化文学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虽年过耳顺,他爱乡的热诚不曾稍减。康原说:「用文学来架构历史,是我最想推动的事。」除了已经在八卦山风景区内建置的「八卦山文学步道」,罗列了1703~1901年间彰化文学作家的年鉴外,他也向文化局提出建构「彰化文学馆」来展示彰化在地文学作品。康原希望藉由他的努力与文化局的共襄盛举,能让全国民众都知道──「彰化是文学的故乡」。
关于「赖和」与「乡土文学论战」
赖和,台湾彰化县人,本职是医生,他的诗作被公认是台湾最有代表性的民族诗人之一,赖和曾经催生、主编《台湾民报》文艺栏,由于提携后进不遗余力,而有「台湾新文艺园地的开垦者」与「台湾小说界的褓母」之称,曾经主编新潮文库的医生文人林衡哲,则尊称赖和为「台湾现代文学之父」。
「乡土文学论战」主要是指1977年至1978年间关于台湾文学之写作方向和路线的探讨。表面上是关于文学之本质应否反映台湾现实社会的文坛论争,但实质上是「台湾战后历史中一次政治、经济、社会、文学的总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