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折磨 馬駝鹿山環線Day3(下)

▲今晚紮營,星空一望無際。馬駝鹿山環線很重要特色就是「幽靜」。
第232期
文、攝影⊙方世宇
來自府城台南,台北醫學大學畢業。大學開始熱衷旅行,從俄羅斯冰箱到埃及烤箱,從伊斯蘭世界到古馬雅文明。不是很在意享受一頓美食、住上豪華旅館,卻執著多走一步路、多看一眼風景。2016至2017年間完成為期319天的拉丁美洲18國旅行,2018年完成為期82天的登山徒步旅程,登上南美洲、非洲及歐洲最高峰,曾造訪世界第一高峰聖母峰以及第二高峰喬戈里峰基地營。

簡單吃過午餐後,看了一下地圖,距離今晚的營地大概還有五公里,而且全部都是下坡,看來後半程「應該」可以比較輕鬆一些。

 

今晚紮營,星空一望無際。馬駝鹿山環線很重要特色就是「幽靜」。

▲樹葉的顏色以橘色和紅色居多,有部分葉子已經掉光,遠看有點紫色。

 

穿越這美麗的矮樹叢真的是場噩夢。

▲穿越這美麗的矮樹叢真的是場噩夢。

 

啟程後一開始就是碎石陡下坡,久違的矮樹叢再度出現。樹葉的顏色以橘色和紅色居多,有部分葉子已經掉光,遠看上去帶點紫色。有些步道幾乎被兩側的樹叢給占據大半,必須強行穿越,樹叢不斷勾住衣褲,實在頗為煩人。

從山上可以俯瞰別德馬湖,以及別德馬冰河的冰舌,冰舌前方的湖面,冰河消融後形成的冰磧丘陵就在眼前,完全是大自然地理教室。

 

巨大的別德馬湖。

▲巨大的別德馬湖。

 

繼續往下走,樹叢的色彩越來越豐富,坡度也越來越陡、越來越滑,擋路的樹枝也越來越多。看似跟百內環線過約翰.賈德納山口(Paso John Gardner)後的下坡類似,卻難走數十倍。我索性把手套戴上,左抓右扶,像泰山一樣下山。坡度有時候可以達到70度以上,每一步不一定都有牢固的樹幹可以緊抓,加上砂質地面太滑,雖然撿了樹枝當拐杖,抓地力依舊不足。

 

不穩的下坡,沒手杖支撐真的很難走。

▲不穩的下坡,沒手杖支撐真的很難走。

 

景色真的很美,下坡也真的很折磨。如果說僅是一小段路也就算了,但這個瘋狂的下坡居然長達兩個多小時,走到腳踝和膝蓋都快爛了,還要一直擔心會不會滑倒,煎熬的程度足以媲美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山下山的經驗。

 

抵達蜂巢灣營地已經傍晚七點,剛好欣賞日落晚霞。

▲抵達蜂巢灣營地已經傍晚七點,剛好欣賞日落晚霞。

 

這五公里的路花了我們三個多小時,抵達蜂巢灣營地(Campamento Bahía de Hornos)已經傍晚七點多,是三天來最晚抵達營地的一天。

蜂巢灣營地就在別德馬湖湖畔,在積雪半島(Península Ventisquero)突出的地方。日落後,湖面上粉色的餘暉非常美麗,接著滿月如同日出般從湖面上升起。我們坐在湖畔吃著晚餐,欣賞月出和星空,逐漸消除一天下來雙腳的疫乏。

親子學習清單 看卡通.學英文

第232期
文☉李士霆 圖☉Adobe Stock
「學英文」是如今家長與孩子共同面對的課題,如何跨出語言學習的第一步,讓孩子自然地接觸第二語言、培養對英文的興趣?試試看「英文動畫」吧!一起跟著故事中淘氣可愛的角色,快樂學英文!

學英文是許多人的苦手,更是許多家長們的煩惱。如何讓自家小朋友跨出語言學習的第一步?深怕過於制式的學習方式會造成反效果,但又想讓孩子及早接觸英文、自然地培養興趣?

試試看「英文卡通」吧!一個好的故事總是能吸引孩子的目光,跟著卡通生動的音樂、變化多端的場景,還有歡蹦亂跳、淘氣可愛的角色探索世界也學習英文,卡通中適用於日常的生活對話,讓簡單的單字很快就能朗朗上口!

讓孩子先從「聽」與「說」開始,自然而然地模仿,到漸漸地熟悉、能夠明白詞彙的意思,這樣的學習方式相對生動有趣;卡通充滿童趣的畫風,也能啟發孩子的創造力。期望陪同在一旁共學的家長,也能徜徉在充滿童心的世界裡,從中獲得療癒,愉悅地陪伴孩子學英文。以下介紹4部適合親子共賞的英文卡通:

 

《內莉和諾拉》。Nelly and Nora臉書擷圖

▲《內莉和諾拉》。Nelly and Nora臉書擷圖

 

1. 內莉和諾拉

《內莉和諾拉》(Nelly and Nora)是英國廣播公司在CBeebies電視頻道上播出的兒童卡通,由愛爾蘭動畫公司Geronimo Productions製作,講述5歲的姐姐內莉(Nelly)與4歲的妹妹諾拉(Nora),與家人在海邊旁的田野露營地度假的趣事。

姊妹倆不論各種天氣,都能融入其中享受玩耍。在風大的日子裡,追逐著鄰居被風颳走的衣服;在起霧的日子,探尋霧中傳來的鳥鳴聲;甚至在炎熱的夏日,也能在滾燙的沙灘上找到自得其樂的玩法。

看著內莉和諾拉這對活力充沛的好搭檔,穿梭在鬱鬱蔥蔥的農場與風光明媚的海邊,玩得不亦樂乎的模樣,不自覺地也會揚起嘴角,跟著咯咯咯地笑了起來。

這部動畫共一季52集,故事節奏歡快、劇情容易理解,卡通中運用的單字與句子相當簡單,非常適合孩童培養聽力,是一部很好的入門英文卡通。

 

《莎拉與乖乖鴨》。BBC網站擷圖

▲《莎拉與乖乖鴨》。BBC網站擷圖

 

2. 莎拉與乖乖鴨

《莎拉與乖乖鴨》(Sarah and Duck)是Karrot Animation工作室為BBC製作的卡通,講述7歲的女孩莎拉(Sarah)與她的好朋友乖乖鴨(Duck),一同探索日常的故事。

他們形影不離,一起做烘焙、拜訪鄰居圍巾婆婆家、與朋友進行網球比賽、演奏樂器、幫電影配音,透過孩童充滿想像力的視野,讓日常的景物也變得多彩多姿。

卡通中還有一位靈魂角色,那就是總在一旁給予叮嚀的「旁白」先生,由一位嗓音成熟的男性配音。觀眾看不見他,只能聽見他的聲音,他會適時地引導莎拉與乖乖鴨,在他們不知所措的時候,給予建議。

這部動畫共3季,每季40集,配樂輕快緩慢,賦予整部卡通一種舒適悠閒的節奏,使用的英文詞彙更廣、更貼近生活,對孩子學習生活性質的單字很有幫助。

 

《猜猜我有多愛你》。網路擷圖

▲《猜猜我有多愛你》。網路擷圖

 

3. 猜猜我有多愛你

《猜猜我有多愛你》(Guess How Much I Love You)是英國著名的兒童故事書,作者為山姆‧麥克布雷尼(Sam McBratney),繪者為安妮塔‧婕朗(Anita Jeram)。這本故事書在全球銷售超過4,300萬冊,被翻譯成57種語言。

2010年《猜猜我有多愛你》被改編成動畫,講述小棕兔與他的父親大棕兔,在森林裡與各種朋友遊玩的生活日常,故事圍繞在「相處」這件事情上,看著小棕兔在與朋友的互動中,學會分享、學會放下對輸贏的執著、學會正面看待事物,經歷自我反思並從中成長茁壯。

每集的結尾他們總是會互相問對方:「猜猜我有多愛你?」(Guess How Much I Love You?)每次的回答也都不一樣,像是跟我們玩的遊戲一樣多、像所有草地上的毛毛蟲能吃下的東西一樣多、我們今天有多開心你就有多愛我……總總形容「愛」的方式,深刻地展現單純美好的情感樣貌。

森林的場景也是動畫的一大看點,隨著四季更迭變化而充滿驚喜,傍晚籠罩在淺淺的暮色裡、夜晚躺著觀賞滿天星斗、在冬季仰望五顏六四色的極光,以及到了春天在融雪的草原上享受百花綻放的生氣盎然。

這部動畫共二季,第一季52集,第二季26集。比起前兩部,有更多的對話穿插在動畫中,使用的詞彙實用易懂,非常推薦親子一起觀看,一同思索「相處」這個永無止境的課題。

 

迪士尼獲得授權後製作的《小熊維尼》系列動畫家喻戶曉,穿著紅色上衣的維尼形象已深植人心。Adobe Stock

▲迪士尼獲得授權後製作的《小熊維尼》系列動畫家喻戶曉,穿著紅色上衣的維尼形象已深植人心。Adobe Stock

 

4. 小熊維尼

這部迪士尼製作、家喻戶曉的動畫《小熊維尼》(Winnie the Pooh),相信大家不陌生,故事講述生活在「百畝森林」的維尼(Winnie the Pooh)與小男孩羅賓(Robin)、小豬(Piglet)、屹耳(Eeyore)、跳跳虎(Tigger)等朋友們,探索森林、歷經大大小小的冒險。

小熊維尼出自於英國作家艾倫‧亞歷山大‧米恩(Alan Alexander Milne)創作的兩本故事書《小熊維尼》(Winnie-the-Pooh,1926年)與《小熊維尼和老灰驢的家》(The House At Pooh Corner,1928年)。艾倫以其兒子為靈感,創作了主角小男孩克里斯多福‧羅賓(Christopher Robin),而維尼則是兒子的小熊絨毛玩具。

書中的插畫由謝培德(E.H. Shepard)所繪,寫實純粹的畫風,與迪士尼重新繪製的維尼有不同的韻味。原著的小熊維尼故事書,也是非常推薦的英文學習讀物。書中使用的英文詞彙不難,有相當多的對話文句可以學習,搭配謝培德用心的插畫,幫助讀者在閱讀時充分融入書中的場景。

迪士尼在1961年獲得授權後,開始了一系列的作品問世,依製作部門的不同,發行了各式各樣風格的版本,有短篇動畫、電影、電視卡通、真人電影等,作品多元、風格迥異。

這邊主要介紹由「華特迪士尼動畫工作室」(Walt Disney Animation Studios)取材艾倫‧米恩的原著改編而成的動畫。這點與迪士尼推出的眾多維尼作品很不一樣,大部分的作品並沒有取材於原作,僅是在原有的角色基礎上,加以延伸創作。

「華特迪士尼動畫工作室」製作的經典維尼動畫,主要共2部:《小熊維尼歷險記》﹙The Many Adventures of Winnie the Pooh﹚與《小熊維尼大電影》﹙Winnie the Pooh﹚,故事總會由一位嗓音富有磁性的旁白為故事拉開序幕,並穿插在劇情中做轉場。旁白時常與角色互動,對話間流暢著一種幽默調性,映襯了角色們天真的性情。

另一個特點在於角色的性格刻劃,傻氣的維尼、膽小的小豬、悲觀的屹耳,每一個角色都有明顯的缺點,但對於他們善良的一面來說卻也瑕不掩瑜,每當朋友需要幫助的時候,總是願意放下自我、克服自己的缺點,是這部卡通之所以溫馨、給人明亮印象的原因。

《小熊維尼》動畫中使用的英文詞彙豐富且與故事場景貼合,角色的肢體動作俏皮逗趣,森林場景富有古典的美感,搭配經典昂揚的歌曲配樂,相信孩童在觀看時也會跟著搖擺肢體,手舞足蹈!

社交媒體越用越沮喪 憂鬱症風險增加

▲研究警示,經常使用社交媒體的人,較有可能患上憂鬱症。Adobe Stock
第232期
黃凱威

你是否一有空閒就想滑滑手機,看一下社交媒體的最新動態?或者是用手機來「安撫」吵鬧的孩子?過去已有一系列研究發現,孩童花費太多時間在社交媒體上,對大腦的發育有害。一項最新研究警示,經常使用社交媒體的中年人,「明顯」的比較有可能患上憂鬱症。

 

社交媒體平台受到越來越多的審查,因為它對人們的心理健康和身體素質產生了負面影響,特別是對孩童。Adobe Atock

▲社交媒體平台受到越來越多的審查,因為它對人們的心理健康和身體素質產生了負面影響,特別是對孩童。Adobe Atock

 

對成年人的負面影響

這項研究發表在醫學雜誌《JAMA Network Open》,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與不使用社交媒體的成年人相比,使用Facebook、TikTok或Snapchat等年輕人喜歡的平台,他們在下次填寫調查問卷時容易回饋心情感到沮喪,這可能是因為觀看這些社交軟體時會讓他們感到自己變老了。

研究人員針對5,395名平均年齡56歲的美國成年人進行調查,參與研究者需完成一份9個心理健康問題的問卷以及他們使用的社交媒體。調查期間為2020年5月到2021年5月,最初是為了探究成年人如何應對COVID-19大流行。

該研究發現,某些社交平台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存在年齡差異。與老年人相比,35歲以下的Facebook用戶更常回饋抑鬱症狀。Snapchat和TikTok用戶的情況正好與Facebook相反,35歲以上的人抑鬱症狀更多。

導致這些情況的原因尚不清楚。一種理論認為,可能是因為Snapchat和TikTok有更多的照片、影片,年齡較長者使用該社交媒體時,會使他們感到格格不入。

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社會整體的憂鬱症發病率都在上升,該研究無法排除容易感到悲傷的人更有可能登錄社交媒體,因此並未證明社交媒體會導致抑鬱。另外,這項研究的結果也有其侷限性,因為它並未分析人們使用社交媒體的頻率以及觀看的內容類型。

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

隨著時間的推移,研究人員越來越關注社交媒體的使用情況是否可能與心理健康的變化有關。近年來,社交媒體平台受到越來越多的審查,因為它對人們的心理健康和身體素質產生了負面影響,特別是對孩童。

過去曾有英國少女在Instagram查看自殘和自殺的照片後自殺身亡。另外《華爾街日報》去年10月報導,多位歐美醫師發現,自COVID-19疫情爆發後,各地因「不自主抽動或發出聲音」症狀而就醫的少女人數激增。由於過去少女罹患妥瑞症(Tourette Syndrome)較為罕見,加上是「突然」出現症狀,專家對此展開研究,結果發現這些少女有一個共通點──她們都是中國抖音海外版「TikTok」的使用者,而且這些少女都看了自稱患有妥瑞症網紅的TikTok影片。

針對TikTok影片對年輕人的負面影響,心理健康專家Dinesh Bhugra博士向《每日郵報》(Daily Mail)表示:「我讚賞人們公開談論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它有助於打破圍繞該主題的一些汙名和誤解。但我也有顧慮。我擔心其中一些人根本沒有真正的疾病,他們只是相信他們有。」

在社交媒體世界中,聲稱自己有神經疾病患者會給一些人一種身分感,在那些媒體裡,這些事情可以讓你受歡迎。「不正常」似乎給了他們一種優勢,一種從人群中脫穎而出的特色。青少年和年輕人正處於尋找自己的位置與認同的階段,自然容易受到這種影響。

這些例子突顯了社交媒體對年輕人的負面影響,除了社交媒體應該採取更多措施來保護用戶免受潛在有害內容的危害,每個人也應該留意、節制花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好好享受生活,關心身邊的人、事、物。

月球是人造 唐朝人早知道

▲無論是古代傳奇,還是現代科學的發現,都指向一件事:月球是人造的。Adobe Stock
第232期
青蓮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對月球的探索也日益深入,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相信一個說法──月球是人造的。神奇的是,在唐朝奇書《酉陽雜俎》中,竟然就已經有月亮是人工合成的記載。

唐朝奇書的神奇記載

《酉陽雜俎》由唐朝段成式所著,其中記載了大量的奇聞異事,書中有一個門類叫「天咫」,講述的是有關宇宙星空的奧祕。

段成式(803年~863年),字柯古,是唐代的博物學家、詩人、官員,人稱「行走的百科全書」。唐文宗大和年間,他的好友鄭仁本寄來一封書信,信中講述了一個非常奇幻的事件。鄭仁本說自己百思不解,故請教博學多才、見多識廣的段成式。

鄭仁本說,前段時間他的表弟和王秀才一起去嵩山遊玩,不知不覺間走進山林深處迷了路。眼看天色已晚,他們就亂闖亂撞,突然有鼾聲傳來,由於不知這鼾聲是人還是野獸發出的,所以二人躲在草叢中瑟瑟發抖。等了好一會兒也不見野獸出沒,他們決定去尋找這聲音的主人。他們用枯枝撥開灌木叢後,看到一個身穿白衣的男子正躺在那裡睡覺,頭枕著一個白色包袱狀的東西。

於是二人便將那個人叫醒,白衣人說道:「你們要幹什麼?」王秀才問:「敢問兄台可知官道在哪?請指點一二,我們迷路了。」白衣人答:「那跟我來吧!」

二人在下山途中又問道:「不知兄台為何孤身一人睡在這深山中?」那白衣人笑著說:「君知月乃七寶合成乎?月勢如丸,其影,日爍其凸處也。常有八萬二千戶修之,予即一數。」

這些話的大意是:「你們可知月亮是由七種寶物合成的嗎?月亮的形狀像個圓球,月亮上的陰影,是日光照在它表面凸起的地方造成的。有八萬二千戶人家負責修鑿月亮,我就是其中之一。」二人聽後驚訝不已。

為了讓他們相信,白衣人還解開包袱,從中拿出了用來「修」月球的玉斧、玉鑿等工具。包袱裡還有兩團「玉屑飯」,白衣人將玉屑飯送給二人,並說:「你們分吃了玉屑飯,雖然不能夠長生不老,但卻可以一輩子不生病。」玉屑飯就是用玉的碎末做成的飯。古書記載這是仙人的食物。

說完後站起身,給二人指了一條路:「只要順著這條路走,自然就可以走到大路上去。」說完,白衣人就不見了。

在這段記載中,白衣人對月球的認知令人震驚,特別是「其影,日爍其凸處也」,這句話指出了月球表面凹凸不平造成反射太陽光的強弱之分,使月亮看上去顯示出明暗斑駁。當今科學家對月亮的這種認知程度是在17世紀初伽利略發明天文望遠鏡之後,而白衣人竟然領先伽利略八百多年就有此認識。在望遠鏡被發明之前,若不是親眼所見,怎會對月球表面的特徵表達得如此清晰?

白衣人說的「月亮是球體」、「反射太陽光」等知識,也遠遠超出望遠鏡被發明之前人類對月球的認知;而「月是七寶合成」,意思應該是說月亮是人工以七種貴重物質(或指金屬)合製而成的,這一點也超過了近代科學的認知。

隨著當今高科技的發展,人類對月球的探索不斷深入,《酉陽雜俎》中描述的這段傳奇,越來越顯示出其真實的可能性。

月球是中空球體

1969年11月20日,阿波羅12號的太空人用登月艙的上升段撞擊了月球表面,隨即發生了月震。月球「搖晃」了55分鐘以上。科學家表示,從震波來看,月球是一個中空的金屬球體。而太空人帶回來的380公斤月球土壤樣品,經檢測竟含有純鐵和純鈦,這是自然界所沒有的純金屬礦。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所羅門博士(Sean Carl Solomon)早年在對月球的重力研究中也發現,「月球內部很可能是空的……」這些科學發現都在證實:月球是人造的。

也許,《酉陽雜俎》中記述的鄭仁本的表弟和王秀才,他們所遇到的正是製造出月亮的那個文明的外星人。

人類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泡沫正被刺破

▲長期實行零利率的今天,也是債務危機最嚴峻的時刻。Adobe Stock
第232期
如松

次貸危機之後,歐美央行開啟了零利率(負利率)政策,這是人類經濟史上的奇蹟,當然也是數千年經濟史上的第一次。

我們經常說到「資產價格泡沫」一詞,但怎麼衡量泡沫的嚴重程度卻難有定論。有一個基本的衡量泡沫嚴重程度的指標是利率。利率越低,資金成本越低,資金氾濫程度越嚴重,資產價格虛高的程度就越嚴重,形成的泡沫也越嚴重。

既然零利率是人類經濟史上的奇蹟,也就意味著本次形成的資產價格泡沫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泡沫,比2008年美國的房地產泡沫、2000年的美國網路泡沫、1990年日本的房地產泡沫,甚至1929年之前的歐美股市泡沫更嚴重。

在資金成本非常低的時候,全社會就會踴躍增加槓桿效果,讓債務規模高速膨脹。長期實行零利率的今天,也是債務危機最嚴峻的時刻。既然這是人類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泡沫,泡沫破裂的過程就註定是史詩性的。

 

現在已經正式進入泡沫破裂的旅程。Adobe Stock

▲現在已經正式進入泡沫破裂的旅程。Adobe Stock

 

現在已經正式進入泡沫破裂的旅程。

3月的前兩週,紐約原油價格漲幅一度高達25%;澳洲紐卡斯爾動力煤(NewCastle Coal)價格從每噸256美元漲至342美元,漲幅高達33.6%;美國小麥價格漲幅高達36%,漲勢似乎處於開始階段;美國玉米漲幅達到14.7%。這些物資的價格都是經濟生活中最基礎的價格,能源與食品價格上漲帶來的是萬物齊漲,就會刺穿這次史無前例的泡沫。

第一,家庭生活成本快速上升,破壞收支平衡。能源、食品價格快速上漲會帶動商品和服務價格上漲,進一步推升所有人的生活成本,最終會推動家庭支出快速膨脹,從支出方面破壞家庭的收支平衡。

第二,能源、食品價格上漲,導致企業成本飆升,但需求受到價格的制約,企業的開工率就會下滑,然後導致失業率上升,最終使家庭收入受創,從收入方面破壞家庭部門的收支平衡。

第三,當今歐美央行可以選擇不斷延緩升息的進程嗎?央行實際上已經陷入困境。如果要真正打擊通膨就要實行實際正利率(即央行的名義利率減去通膨率為正數),但各國政府的債務率都在瀕危的高水準上,央行實行實際正利率時,就會判處政府死刑。

升息勢不可免

但央行可以繼續拖下去繼續延緩升息嗎?也不能。當所有商品尤其是貴金屬、大宗商品價格漲勢連續時,如果央行的利率長期過低,儲蓄資金就會持續流出,購買貴金屬和大宗商品(主要藉由商品基金購買),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就會被動緊縮,導致商業銀行的擠兌,銀行體系就會崩潰。

當利率長期過低時,各國央行手中的美元、歐元等外匯儲備就會加速流入到商品領域(即各國從儲備紙幣轉為儲備貴金屬和商品),讓這些貨幣的國際儲備地位快速喪失,加速蕭條階段的到來並加重其嚴重程度。所以,只要通膨發展到一定階段,央行就必須升息以避免本國經濟和貨幣金融體系陷入絕境。升息到一定階段時,央行就只能直接控制國債收益率避免政府破產。這實際是各國央行隱性違約的過程,也是黃金來到春天的過程。

所以,隨著通膨的不斷加速惡化,家庭部門的支出快速增長但收入受到制約,央行最終需要快速升息又會加重人民的債務壓力。當多數家庭的收支平衡被破壞後,就會加速違約,金融機構不斷積累壞帳,導致市場流動性枯竭而刺穿泡沫。

如今的泡沫是基於零利率形成的史上獨一無二的泡沫,同時由於利率極低讓紙幣氾濫程度達到了極致狀態。當通膨爆發時,也將是過去從未經歷過的高速度,這就是目前的態勢。這意味著家庭部門收支平衡和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被破壞的速度非常快也非常嚴重。

零利率之後的苦果

未來,下列零利率時期形成的普遍現象很可能成為歷史性的笑話,也會釀成嚴重的悲劇:

第一,在零利率時期借貸成本極低,各國就傾向於使用印鈔手段來解決社會的所有問題,導致債務率快速上升,一些政府的債務率已經超過120%,甚至超過200%。

第二,借貸成本極低而資產價格高速上漲,徹底激發人們的欲望,高槓桿成為社會潮流,一些沒有特長甚至收入都不穩定的家庭卻透過高槓桿購買房地產,背上數百萬元甚至數千萬的債務。

第三,由於人們的欲望被最大限度地激發,個人透過借貸肆意透支以滿足消費欲望。

第四,由於借貸成本極低,企業傾向於增加借貸進行擴張,導致多數企業的負債率上升,甚至很多著名企業的總負債率超過80%。

很多人會關心,歷史性的泡沫破裂之後會出現通貨緊縮嗎?估計不會。

一旦再次出現通貨緊縮,美國必然要求聯準會再次大印鈔,美國政府會繼續大幅提升債務率來救市,這意味著比今天更猛烈的通膨即將爆發,美元可能要結束自己的使命,這足以將美國打成第三世界,所以巴菲特的搭檔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說,(對美國來說)惡性通膨是僅次於核戰帶來的威脅。聯準會這時唯一的選擇只能是停滯性膨脹,即只有泡沫破裂的過程,但卻不會有通貨緊縮的過程。

目前尚處於泡沫破裂的前期,在這個階段,資產價格領域、生產領域以及儲蓄資金開始流向實物(主要是大宗商品和貴金屬)領域,結果是通膨加速而資產價格與經濟活動日漸低迷,全球股市日漸低迷表現的就是這一趨勢。這個趨勢運行到一定時間後,市場流動性就會惡化,然後威脅經濟運轉。此時央行就會終止升息,這就到了泡沫破裂的後期和破裂時刻。

高通膨時期絕不會在短期內結束,這是過去十幾年央行高速印鈔導致國家、企業和家庭的債務高速膨脹的結果,任何人對此都不應該抱著僥倖心態,應該思考在未來的高通膨、泡沫破裂時期如何管理好債務,才能平穩度過未來的動盪時期。建議儲備兩種實物:第一是盡量儲備實物──食品、能源、貴金屬,而不是資產:第二是頭腦中盡量儲備「實物」──獨到的才能,而不是虛無縹緲的欲望。

債務及金融危機的循環

從美元告別金本位制度後,這個世界就是反覆收割現代金融奴隸的過程。透過降低利率來刺激資產價格,就會極大的刺激人們的欲望,人們就會踴躍借貸而背上越來越高的債務,成為名副其實的當代金融奴隸。當利率持續下降後,貨幣貶值就會刺激通膨上升,破壞家庭部門的收支平衡,推動金融奴隸的債務爆破,這就是金融危機,然後又會進入新的循環。

長期零利率之後的高通膨是刺破泡沫的過程,是債務爆破的過程,也是對現代金融奴隸的末日大審判。

我們正在見證一段精采而揪心的歷史。

鎖國三年 國際生發動「帶我們回中國」運動

▲散布在全球各地數以萬計的國際學生,去年開始在世界各地用「帶我們回中國」──#TakeUsBackToChina標籤,在推特等社群媒體動員。網路擷圖
第232期
金雨森

疫情前,每年約有50萬名國際生到中國大學唸書,武漢肺炎爆發後至今3年,這些國際學生持續遭到中國政府拒發簽證,導致無法回中國求學,全球各地學業受阻的學生發動串聯「回中國」網路活動,甚至上街遊行、向中國使領館抗議。

訴求「帶我們回中國」

散布在全球各地數以萬計的國際學生,去年開始在世界各地用「帶我們回中國」──#TakeUsBackToChina標籤,在推特等社群媒體動員,並在網路上分享中國官方回應資訊,向國際媒體分享被滯留的情況,集體向中國大使館提出訴求。

「中國國際學生聯盟」(China International Student Union,簡稱CISU)積極推動「帶我們回中國」運動,常發表或轉推各國學生的相關訊息,密切追蹤官方動態。2021年8月20日,中國國際學生聯盟發布一段影片,講述海外學生面臨的問題,並希望能敦促中國政府找到解決方案。外籍學生在影片中表示,網路課程很困難,時差是很大的問題,常常半夜上課,日夜顛倒,也會有聽不清楚或網路連線問題;還表示有300名學生發表公開信,曾詢問校方獎學金是否照常實施,但校方沒有給予正面答覆。

為了了解各國學生訴求情形,中國國際學生聯盟做了一項問卷調查,詢問來自50多個國家的469名學生,看他們對中方提出「解封邊境」政策訴求後,中國如何回應。CISU今年1月4日在推特上發布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幾乎所有人都收到否定的回應,只有極少數收到官方說可能可以回去,但說詞相當模糊。

2.5萬印度留學生致函印度總理

國際學生求助中國校方和大使館沒用,只好轉向母國政府求取協助。去年6月,有2.5萬印度留學生聯署寫信給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請求莫迪與中國談判,幫助他們重返各自的大學。學生寫道:「我們有2.5萬名在中國大學學習的印度留學生,在過去17個月裡,由於旅行和簽證限制,我們被迫參加在線課程。但是,我們的醫學學習需要很多實踐和團隊合作,可我們卻被禁止回到中國,我們每天都很痛苦。」

但隨著變種病毒爆發,中國邊境鬆綁遙遙無期,滯留在母國的印度醫學生只能無奈找尋其他方案。今年2月,147位就讀寧波大學醫學系的印度學生向德里高等法院提出訴願,希望印度全國醫療協會能允許這些遭拒絕入境中國的印度學生能在母國印度接受醫學訓練。

接著,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Kerala)的醫學系學生3月19日拿著布條、看板上街遊行,抗議中國政府疫情爆發至今拒絕讓他們回到中國學校完成學業,並呼籲印度政府允許且承認他們在母國的醫學專業訓練。

來自喀拉拉邦的醫學生表示,雖然中國學校改採線上課程來補救,但他們仍然需要到政府醫療機構或醫院去接受專業訓練。更糟糕的是,印度政府不承認線上課程的學歷,即使改在印度醫療院所訓練,也不被印度政府承認。他們感到非常無助,尤其是回不去中國學校的情況下,仍然要繼續負擔學費及完成課業。

除了韓國國際留學生2020年就恢復簽證外,印度學生跟散布在全球各地數以萬計的國際學生一樣,因為一直拿不到學生簽證,回不去中國上學,有的甚至面臨無法畢業,或是像印度醫學生一樣,面臨讀完學歷不被母國認可等問題,對學生個人職涯發展造成相當大的衝擊。

鎖國導致中國形象受挫

疫情前中國政府一直在推廣外國人到中國留學,藉由文化軟實力、優渥的獎學金及一帶一路政策,每年吸引全球幾十萬名國際生赴中國求學,成為亞洲最大留學生目的國。但持續的鎖國政策及官方對留學生的回應態度,已讓他們對中國的印象大打折扣。

根據《自由亞洲電台》報導,留學生小勤曾以自己身為馬來西亞華人而對中國有好感,但卻因中國封鎖邊境學業受阻,感覺「從天堂掉進地獄」,已決定退學改到台灣讀書。巴基斯坦學生Khan則後悔去中國求學,已在思考是否放棄學位,而且不會推薦學弟妹到中國唸書。

在推特上,有國際學生表示,原本盼望北京冬奧結束後,中國政府應該會逐步解封,但看到包裹著白衣服的防疫人員排排進入市區,又看到東北吉林、長春和廣東深圳、東莞一個個封城,就知道希望又再次破滅了。

中共內鬥升級 習近平連中三招

▲習近平於北京時間3月8日與法國總統馬克宏、德國總理蕭茲舉行視訊峰會。Getty Images
第232期
簡易

隨著今年下半年在北京召開的中共二十大(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即將到來,對於習近平與其政敵而言,都是重中之重,雙方角力明槍暗箭。本文將分析習近平的黨內政敵,近來如何從背後捅了他三刀。

3月8日,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舉行了一場討論全球威脅的年度聽證會,中央情報局長伯恩斯(William Burns)在會上說:「我認為習近平和中共領導層對他們在烏克蘭看到的情況感到不安,他們沒有預料到俄羅斯會遇到這麼重大的困難,我認為他們也對其與普丁總統的密切聯繫可能造成的聲譽損害感到不安。」

伯恩斯在聽證會上還談到,北京對於歐洲和美國團結一致反制普丁的行動也感到不安,因為中共重視與歐洲的關係,認為自己有能力在美國和歐洲之間挑撥離間。

 

隨著中二十大到來,中共的內鬥益顯激烈,習近平與其政敵雙方角力明槍暗箭。Getty Images

▲隨著中二十大到來,中共的內鬥益顯激烈,習近平與其政敵雙方角力明槍暗箭。Getty Images

 

第一刀:指證習離間歐美

巧合的是,就在伯恩斯說「挑撥離間」的前一天,中共黨內最大的反習勢力,在報導中指證習近平親自對歐美關係進行分化瓦解,從背後捅了習近平一刀。據中共央視報導,習近平於北京時間3月8日與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舉行視訊峰會。習近平在會議中談到針對俄羅斯制裁時表示,俄羅斯遭歐美及盟國制裁,對全球金融、能源、交通、供應鏈穩定都會造成衝擊,拖累疫情下負重前行的世界經濟,對各方都不利。

習近平的政敵江澤民、曾慶紅派系利用其操控的網站,當天發表文章〈習近平與法德領袖舉行視訊峰會,稱制裁對各方都不利〉,提醒外界注意習近平反對制裁俄羅斯,並重點指出習近平「支持法德從歐洲自身利益出發,堅持戰略自主」,形同指證習近平公開親自對歐美關係進行分化瓦解。

江、曾派系絕非是出自善意對民主世界進行提醒,而是出自於中共黨內的權力鬥爭。在中共二十大臨近之際,通過媒體點出習近平講話中的要害所在,引導輿論對習近平進行打擊。

這樣一來,他們既可以把自己裝扮成中共黨內的開明派、改革派,向西方世界示好,又能夠讓西方和習近平之間更加對立,進而達到借助西方政治力量,在政治鬥爭中擊潰習近平,最終獲得中共的最高權力,可謂「一石數鳥」之計。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幾天,江、曾派系的未寫出文章篇名,剛剛表露了對中美關係、中俄關係以及對全球局勢、台灣問題的真正看法。江系認為,烏克蘭戰爭之下,中共將大大獲利。

文章稱,「俄羅斯吸引了包括美國在內的全部西方國家的主要火力」、「一切按美國意願按部就班的發展規劃都被打亂……。拜登政府拉攏俄羅斯、團結歐洲等西方社會全力圍堵、孤立中國(中共)的最重要戰略訴求卻再也搞不起來了。」

對於俄羅斯,文章裡的觀點也盡顯江系的陰險,文章認為,「這場戰爭打下來,不管俄羅斯能不能勝利,歐俄矛盾、美俄矛盾都很難修復,至少在未來10到20年內,俄羅斯經濟會一塌糊塗,會陷入自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孤立,進一步加深其對中國(中共)的經濟與外交依賴。」

在這篇暴露了其真實觀點的文章中,還得意的認為中共將獲得「解決台灣問題的窗口期」。並準備和美國如何做一次交易,「讓美國有一個台階下」,以達到攻占台灣的目的。

很多人可能總是希望中共內部有人能把習近平換下去,但根據觀察,江澤民、曾慶紅派系之所謂反習不遺餘力,其中一個原因是習近平以「反腐」作為有力武器,上台十年以來,重創了江、曾派系,抓捕了他們大量的爪牙,現在雙方已成死敵。

另外一個主要原因是,他們自認江澤民、曾慶紅比習近平更會忽悠西方世界,認為習近平快要把共產黨折騰完了,從心底裡瞧不起習近平。

去年9月25日,旅澳中國法學家、作家袁紅冰在接受紐約中文媒體《看中國》採訪時透露,曾慶紅在鬥爭中私下散布對習近平12字評語,「邪門歪道、愚蠢絕倫、害黨誤國」。

第二刀:指稱習早知俄將攻烏

3月9日,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主持例行記者會。《紐約時報》前段時間發表了兩篇報導,稱中共事先知曉俄羅斯對烏克蘭軍事行動,有記者提問中共方面對此有何評論?

趙立堅不僅矢口否認,還倒打一耙,把責任推給了美國。趙立堅之所以百般抵賴,是因為此前《紐約時報》的這些重量級情報,在俄羅斯對烏克蘭久攻不下之際,尤其令習近平難堪。

3月3日,江、曾派系利用他們控制的網站,發表了一篇名為〈紐時:中共或早知俄羅斯戰爭計畫,要求推遲到北京冬奧後〉的文章,其中引述了《紐約時報》報導,稱美高官披露,「中共高官早知俄羅斯戰爭計畫,曾在2月初要求俄羅斯將烏克蘭戰爭推遲到北京冬奧會結束以後」。2月4日,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之前,普丁在北京會見了習近平。

文章稱,據美國《紐約時報》3月2日報導,一分西方情報報告稱,中共高官曾在2月初告訴俄羅斯高官,不要在北京冬奧會結束前入侵烏克蘭。報導稱,該報告顯示,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開始之前,中共高官對俄羅斯的戰爭計畫或意圖有一定程度的直接了解。

《紐約時報》稱,有關中俄官員交流的情報是由一家西方情報機構收集的,審查這些情報的官員認為這些情報是可信的。不過報導也指出,一位熟悉該情報的官員說,這些材料並不一定表明在習近平和普丁會談的層面上,曾經觸及有關入侵烏克蘭的對話。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當時對此也做出報導,稱冬奧會剛閉幕,俄羅斯軍隊開始全面入侵烏克蘭,包括用彈道導彈、炮彈和坦克部隊對烏克蘭城市進行攻擊。美國和歐洲官員表示,他們很難相信僅是巧合。

不止一位分析人士認為,中共這樣的絕密情報之所以洩露,很可能是因為中共內部的權力鬥爭。因此不排除是江、曾派系向西方情報機構有意「餵料」,以起到在二十大之前沉重打擊習近平的作用。這可以說是江、曾派系插向習近平後背的第二刀。

第三刀:釋放與習派對立的發言

3月9日,曾慶紅控制下的一個港媒,在其最新發表的一篇英文報導中,向西方世界展現了一些習派的驚人言論。同時也不著痕跡的發出暗示江派可以和西方繼續做朋友。顯然希望能夠和西方聯起手來,推翻習近平。

《阿波羅網》翻譯了這篇報導,標題是〈兩會上,代表們對西方的衰落念念不忘〉。文章裡列舉了包括習近平、中共國防部長魏鳳和、外交部黨委書記齊玉的一些驚人之語。同時,文章也展示了一位江系官員、前外交部副部長傅瑩的不同態度,向西方示好。

報導曝光了中共國防部長魏鳳和在全國人大上的討論發言,他認為中共軍隊預計將面對大國之間展開史無前例的(unprecedented)對抗。他說,「在西方衰落和東方崛起的背景下,大國之間的對抗是史無前例的,我們需要重點應對來自外部的遏制和壓制。」他還補充說,「中(共)國的國家安全將長期處於『高壓力』和『高風險』的時期。」

外交部黨委書記齊玉則說,全球的不確定性要求中(共)國加大外交開支。「這是現在國際鬥爭的需要,也是一項戰略投資,這有助於促進『東升西降』的趨勢,有助於我國塑造新的全球秩序,改善我們的國際環境。」

該港媒還報導,包括習近平在內的中共高級官員一直在灌輸這樣一種說法:「中國秩序良好,而其他國家則在困難中蹣跚前行。」並引用了習近平在政協會議上所說的:「中國的有序治理和西方的混亂之間的對比越來越明顯。」

除了報導習近平等人的言行外,該港媒還以中共前外交部副部長傅瑩舉例,報導她在內蒙古小組的討論中,呼籲培育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她說:「(我們)必須確保我們的外部環境不被顛覆或破壞,這樣我們才能在未來的一個相對和平和穩定的環境中完成國內發展的任務」。

顯然,這是有意和習近平、魏鳳和的言論形成對比,吸引西方世界對江系的注意。這不是傅瑩第一次和習近平唱反調。早在2017年,傅瑩就曾發表文章公開否定習近平對朝政策。

愛國煎熬香港,醫院屍橫遍野

▲2022年3月10日,一名病人被轉移到香港伊利沙伯醫院外的公共汽車上,因為政府宣布該醫院將僅用於COVID-19患者,顯見疫情吃緊。Getty Images
第232期
林保華
作者為資深評論家、專欄作家、中共黨史學者。曾擔任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院長張五常教授助理研究員,研究中國政經改革。

香港第五波疫情於黃曆年過後的2月大爆發。這時香港環境的最大特點就是中共全部掌控了香港,《香港國安法》無孔不入,敢於發出異議的媒體,例如《蘋果日報》、《立場新聞》、《眾新聞》等被直接或間接關閉,立法會完成了選舉,民主派全部被驅逐,社會上全部是「愛國」聲音。「反中亂港」勢力既然全部清除了,京共港共的領導無人可擋,香港進入太平盛世。在英明偉大的共產黨領導下,香港的抗疫應該取得輝煌彪炳的戰果,永載香港史冊。然而老天似乎與共產黨作對,2月中旬的確診人數飆到每日數千例,到了下旬更是每日數萬,到了3月3日最高峰達7.7萬確診人數,後來即使沒有再創新高,也是在二、三萬之間的高位徘徊。

疫情嚴峻,醫護累垮

由於來勢太猛,全身投入政治清算的港共當局來不及回神,陷入混亂狀態,公立醫院一度出現屍橫遍野的慘狀。然而這些都不會給當權者教訓,一切言行必須「愛國」,香港的人命要服膺在「愛國」之下,不僅讓人想到那句「留島不留人」是否也像「一國兩制」那樣,由對台政策優先轉讓給香港?

照理來說,這次來襲的主要是「歐美割龍」(Omicron)症狀比較輕微,但是因為香港還有許多人沒有打疫苗,或者打的是中國國產疫苗科興,所以病毒如入無人之境而出現大批死亡者。在3月上旬高峰時日,病患擠破醫院,有伊利沙伯醫院醫生形容「屍橫遍野」,護士則稱精神崩潰,甚至有急症室病人被遺體包圍。早先有外媒報導香港情況近似武漢肺炎爆發初期武漢的慘狀,我還持保留態度,然而港共政府的政治掛帥與無能,香港終於見到類似情況。

據《明報》的報導,伊利沙伯醫院3月9日召開員工座談會,本為講解伊院專收染疫者的安排,但身經百戰的急症室顧問醫生何曉輝發言時提到「我哋啲同事(我們的同事),呢個月(這個月),捱得好辛苦」,即感觸低頭落淚、滿面通紅,口罩隨着其抽泣而起伏,眼鏡也起了霧。身旁的伊院行政總監張復熾等連忙拍拍其肩膀安慰,亦有人遞上紙巾。

醫護人員如此辛苦,病人的痛苦當然更不難想像,要排隊8小時才能看到病,有些在家裡等候救治,還沒等到就嗚呼哀哉了。其中老年人的死亡率更高。

網路上那幾天出現一組照片,畫面中屍袋就放置於病床旁邊的地板上,且數量不少,放滿通道,有些更甚至直接放置於病床上,場面十分嚇人;而從病床印有「QEH(Queen Elizabeth Hospital的縮寫)AED(The Accident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的縮寫)」研判,這些照片來自於重災區的伊利沙伯醫院。

其中又以老人的遭遇最慘。例如3月3日香港的37間老人院舍出現新的個案,使第五波疫情波及的院舍增至710間,而3月3日錄得的144宗死亡個案中,56宗來自老人院舍。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當天到一間院舍為長者打針,驗出多人已染疫,估計一半人早已中招,最終只有4人能打針。袁國勇說,為院舍長者打疫苗的最好時機已過,估計長者在第五波疫情要付很大代價,死亡數目會很高。今年2月的統計數字,香港70歲以上,染疫高風險的老年人口,第1劑接種率竟僅約58%,80歲及以上人士甚至有高達七成多連第1劑都還沒打。院舍比個體散戶容易管理,政府為何忽略這些老年人?是有意要「淘汰」他們以減輕社會負擔嗎?

「愛祖國,用國貨」有代價

據《香港01》報導,武漢肺炎臨床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共同召集人、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臨床教授孔繁毅3月19日早引述港大研究,稱真實確診人數達350萬人,高峰期已過,現時一半市民已染疫,加上疫苗接種率大幅提高,相信已達到群體免疫。

而根據香港官方3月18日最新通報,第五波疫情迄今已有上百萬人染疫,整體死亡率為0.5%,累積超過5,000人染疫死亡,高於美、英等疫情嚴重國家。其中,七成死亡個案是80歲以上,該年齡層死亡率為8.5%,已打兩劑和只打一劑的死亡率分別為0.09%和1.32%,差別達14倍。可見打疫苗對防疫的重要性。

《明報》取得醫管局就當中5,167宗死亡病例個案的分析,顯示逾七成人沒打針,而曾打針的1,486名死者中,1,292人打科興,占87%;184宗打復必泰(BNT),占12%,有關數據未就較多長者打科興,以及長者死亡風險較高等作年齡因素調整。港大專家何栢良另引述醫學期刊表示,基於醫學實證,強烈建議所有長者選打復必泰。被中共吹噓的科興,還作為中國「疫苗外交」的利器,真是害人不淺。

可是因為香港為了表現「愛國」,根據「愛祖國,用國貨」的傳統口號,香港只能用科興等國產疫苗,退一步也只能用由祖國代理的復必泰疫苗,也就是打疫苗的錢只能祖國來賺,不能給別人賺。而當局用恐嚇手段威脅民眾必須打疫苗,更使本來對非民選產生的港共政府的不信任感更加不信任而有許多人拒打疫苗。港共用封樓、封區等手段逼得民眾雞飛狗跳,這樣無法取得民眾配合的防疫手段,豈能成功?

在嚴峻的第五波疫情面前,中港領導人做了些什麼?香港《文匯報》及《大公報》在2月16日報導,習近平近日做出指示,委託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向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轉達對香港疫情的高度關注,並要求港府確實負起主體責任,盡快穩控疫情作為當前壓倒一切的任務。習近平關注的核心思想就是要特區政府負起主要責任。港澳辦大概也開了近10次會議,做出這樣那樣的指示,無非表示我已經盡了領導責任,你們做不好是你們的事情。

奇怪的是,北京一再聲言如今已經對香港「全面管治」,為何把疫情丟給香港這般懦弱無能的官僚?怎麼沒有一個領導人親自來香港領導或指導?是怕負不起「全面管治」的責任嗎?

 

九七香港「回歸」,就是回歸痛苦。除了政治上的煎熬,還有前所未見的疫疾煎熬。Adobe Stock

▲九七香港「回歸」,就是回歸痛苦。除了政治上的煎熬,還有前所未見的疫疾煎熬。Adobe Stock

 

香港「回歸」,就是回歸痛苦

當然,為了表示「祖國」對香港的關懷,中國政府從全國抽調醫護人員來支援香港,就如兩年前支援武漢那樣。然而這件事情並不被香港人歡迎,除了語言、醫療文化方面的隔閡,香港人也充分了解中國醫療體系的腐敗,擔心他們來香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使香港亂上加亂。這種情況讓中國媒體與小粉紅大為不滿而大肆抨擊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及屬下的奴才更是戰戰兢兢唯恐得罪「上國」。

3月16日,因為擔心病患與中國來的醫護人員之間,以及中港醫護人員之間存在溝通問題,一名《Now新聞台》記者在疫情記者會上問及對內地援港醫護有沒有投訴機制,這個問題竟然遭到香港愛國人士群起撻伐。香港政研會發起聯署,質疑記者涉散播仇恨言論,或觸犯《香港國安法》。這樣子的上綱上限簡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而《Now新聞台》在17日就有關記者的提問致歉,據悉該記者已被口頭警告。《Now新聞台》另一記者同日在特首記者會問到投訴機制,亦被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質疑「心術不正」。

也由於此時中國爆發疫情,深圳封城,小粉紅在網路認為深圳疫情是香港傳來的,指責怎麼香港海灘還容許游泳。特首林鄭月娥立即將之奉為聖旨下達禁灘令。看來見到中國來人來言就腳軟,已經是香港愛國人士的通病。

九七香港「回歸」,就是回歸痛苦。除了政治上的煎熬,還有前所未見的疫疾煎熬,而香港股市的暴起暴落,恐怕也是經濟煎熬的先聲。愛國,要香港人付出多少浩劫的代價?這種害人損人的流氓國家值得愛嗎?

俄烏戰爭重塑世界局勢 全球能源市場巨變

▲歐洲的能源供應嚴重受到俄烏戰爭的影響。Adobe Stock
第232期
文龍

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戰爭影響了全球經濟,能源市場發生了巨變,世界政經局勢都隨之改變。分析指出,雖然北京正與俄羅斯合作,但還是想在中東地區擴大影響力。

俄羅斯進攻烏克蘭導致歐美國家對俄制裁,附帶影響是進一步加劇全球供應鏈的緊張,波及製造業。另外,多種作為工業重要原材料的金屬生產也受到影響,俄羅斯和烏克蘭的鈦產量合計占全球13%、鈀產量占全球30%,俄羅斯還是世界主要的鎳產地之一。

戰爭爆發後,現今原材料供應鏈不可能滿足全球工業活動需求。特別是石油和天然氣的價格上漲,也引發了國際社會的擔憂。此前觀察人士認為,歐洲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會削弱對其發動戰爭的制裁力量。但德國選擇停止與俄羅斯合作的北溪2號輸氣管道,歐洲的能源巨頭如殼牌(Shell)等宣布撤出俄羅斯,歐洲似乎準備好了進一步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

俄羅斯是能源出口大國,美國3月初切斷了其在全球市場進行交易的金融通道SWIFT(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即「全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在俄羅斯加強在烏克蘭的進攻後,美國宣布禁止從俄羅斯進口石油和其他能源產品,以懲罰俄羅斯發動戰爭的行為。

世界局勢因此重塑,能源市場也發生了巨變。首先,歐洲的能源供應嚴重受到俄烏戰爭的影響。俄羅斯是全球第三大石油生產國,俄羅斯的天然氣和石油分別占歐盟進口的40%和25%左右。

歐洲欲擺脫對俄能源依賴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和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近期均發出聲明,強調歐洲擺脫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需要加快清潔能源技術的推廣。

歐盟委員會已經公布了REPower EU計畫,要求在2030年前結束對俄羅斯化石燃料的依賴,並在2022年底前將俄羅斯天然氣的進口減少三分之二。這一計畫將歐盟能源轉型的時間表大幅提前,歐盟將尋求天然氣供應多元化、加快可再生能源的投資,並在供暖和發電中尋找天然氣的替代能源。

英國政府表示,將在2022年底前逐步減少進口俄羅斯石油。目前英國石油總需求量的8%、天然氣總需求量的5%從俄羅斯進口。

一些歐洲國家,例如波蘭和立陶宛已經逐步減少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

跟據全球金融市場數據和基礎設施提供商「路孚特」(Refinitiv)的船舶跟蹤數據顯示,歐洲今年2月、連續第三個月成為美國液化天然氣的最大進口國,占美國近34%的出口比率。

此外,隨著卡達北部油田擴建項目的推進,到2025年液化天然氣供應將會大量增加,天然氣市場可能大幅改變貿易局面。

美國近期加大了對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壓力,要求這些有閒置產能的國家增產。有報導稱,美國也在考慮放寬對委內瑞拉的制裁,後者曾經是美國的一個重要的石油供應國。俄烏戰爭還可能改變美國和伊朗的關係。

俄羅斯尋求能源輸往東方

被國際社會拋棄將迫使俄羅斯尋求新的合作夥伴,向中國出口能源等產品是一種可能。在戰爭爆發前,中國就是俄羅斯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最大出口市場之一。

3月18日,「能源經濟與金融分析研究所」(Institute for Energy Economics and Financial Analysis,簡稱IEEFA)的歐洲能源分析師馬卡雷維茨(Ana Maria Jaller-Makarewicz)說:「俄羅斯正在尋求加強與東方國家的商業聯繫,但這種關係的持續取決於正在實施的制裁措施和危機的演變情況。」

北京當局與俄羅斯在2月北京冬奧會期間簽署了上千億美元的能源合作協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俄羅斯緩解經濟壓力。有報導稱,目前俄羅斯提出以低於全球石油基準20%的價格向印度和中國出口石油。

不過,當事方如何繞過美國的金融制裁完成交易還有待觀察,而且目前俄羅斯還沒有足夠的基礎設施將能源從西向東轉移。

「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entre for Research on Energy and Clean Air,簡稱CREA)的首席分析師梅利維爾塔(Lauri Myllyvirta)說:「俄羅斯根本沒有出口到其他地方的實體基礎設施,因為天然氣是通過管道運到歐洲。同樣,大多數石油都是從波羅的海和黑海的港口運出。由於運輸距離長,而且這些市場的煉油廠沒有配置加工俄羅斯原油的能力,因此將這些原油轉到太平洋地區的空間有限。」

另外,北京當局也在尋求能源進口來源的多元化,並加速關注中東地區,以經濟利益擴大在當地的地緣政治利益。例如,北京購買了沙烏地阿拉伯出口的25%以上的石油,也一直購買被制裁的伊朗的能源產品。

婦女保障名額的神奇效果

▲印度婦女選舉保障名額改善了印度女性的社會地位。圖為一名印度女性投票後出示了她的投票標誌。Adobe Stock
第232期
樊家忠
作者為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專長為應用個體經濟學、家庭經濟學、勞動經濟學、公共政策效果評估。

在亞洲國家中,印度女性的社會處境似乎特別惡劣:女性在家庭裡與社會上普遍被歧視;父母重男輕女的觀念導致選擇性墮胎頻繁,使得男女出生比例遠高於其他社會;女性被騷擾、攻擊、性侵害的案例頻繁,而且受害的女性往往不敢報案或者尋求外界協助。

2012年,湯森路透基金會(Thomson Reuters Foundation)的新聞機構TrustLaw將印度列為婦女處境最差的國家。

像印度這樣男尊女卑的社會,重男輕女的觀念深植人心,政府除了宣導之外,有沒有什麼政策可以有效地改善女性的處境呢?

印度版婦女保障名額

從1998年開始,印度實施了一項非常獨特的選舉改革:在三級地方選舉中都制定了婦女保障名額,而且不但像台灣一樣保障議會中議員的席次,也保障行政首長的位置由女性擔任。

印度的地方行政單位由下而上分別為村(Village)、區(Block)、縣(District)。每個單位都有所屬的首長與議會,其議員皆由選舉產生。就每個村而言,村議會(Village Council)的議員(Councilor)每五年改選一次,村的行政首長為議長(Chief Councilor),由議員選舉產生。

1998年的改革規定每個村的議員席次中的三分之一必須由女性擔任,而且只有女性能競選這些保障席次,這個保障地方議會席次的做法跟台灣的婦女保障名額的設計很類似。

跟台灣不同的地方在於,印度的村議長也有女性保障名額:每個縣裡面所有的村當中必須有三分之一的村議長由女性出任。尤其特別的是,這三分之一的村是隨機抽籤決定的。同時為了公平,每次選舉抽到的村,下兩次選舉都將不會再被抽到,這樣就保證了每個村都輪得到,只是輪到的年份不同。

這個隨機抽樣的設計解決了研究者最頭痛的「內生性」問題,給研究者們一個難得的契機可以估計女性參政對於社會的影響。

女議長大幅增加

這個選舉制度的改革能為印度女性的社會地位帶來任何改變嗎?村議員與議長屬於最基層的行政單位,權力與資源非常有限,女性擔任這些基層的領導職務能帶來什麼實質改變嗎?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杜芙若(Esther Duflo)跟他的研究團隊在2006年6月至2007年11月間,在印度西孟加拉邦進行實地調查與實驗。

他們首先發現修法後的1998年與2003年的兩次選舉中,女性在村議會的席次大幅增加;同時,在被抽中的村當中,女性擔任議長的機率幾乎是100%,而沒有抽中的村只有10~20%的議長是女性,顯然各地遵守法律的情況非常良好,而且保障名額大幅增加了女性議長的席次。

潛移默化

他們進一步的研究內容發現,女性擔任村議長成為地方上的領導人物,會改變鄉親們對女性政治人物的看法。

他們提出的證據是,當一個村第一次選舉被抽中須選出女性議長之後,民眾對於她的評價會低於平均,這可能反映了民眾對女性擔任領導人的嫌惡或不信任。但神奇的是,當同樣的村在往後的選舉中第二次選出女性議長時,民眾對她的評價反而會高於平均。

針對這個反轉的結果,作者們的解釋是第一位女議長雖然剛開始時被民眾嫌惡,但這是因為民眾對女性的負面刻板印象所致,並沒有理性的基礎。但當這位女議長的治理能力逐漸曝光之後,民眾會開始修正原先抱持的刻板印象。換句話說,資訊不對稱是原先歧視的因素之一,女性擔任領導之後補充了對於女性能力的資訊,民眾接收到這些資訊後改變了對女性能力的評價。

民眾認知的轉變創造了一個對女性政治人物更友善的環境,導致了更多女性參政。改革後的第三次選舉在2008年舉行,作者們發現先前兩次選舉有出現女議長的那些村,有更多的女性參選女議員,也有更多的女性當選。

更多的影響

杜芙若的研究發表之後,吸引了更多的經濟學家投入關於印度婦女保障名額的研究。

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的教授Lakshmi Iyer以及她的研究團隊發現,女性提高政治參與的其中一項效果是更多受到騷擾與性侵的女性願意報案。由於女性普遍覺得被性侵是一件羞恥的事情,而且整個司法處理的過程中她們可能將受到各界的嘲弄與羞辱。女性更願意報案顯示女性政治領導人對她們產生了某種賦權(Empowerment)的效果,使得她們更勇於報案。這個效果可以遏止性犯罪,對女性形成保護。

同樣研究印度的婦女保障名額,美國羅徹斯特理工學院(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Priti Kalsi 發現更多女性政治領導人的出現也會產生文化價值上的改變,父母會增加對女孩的照顧從而降低女孩的死亡率。她的估計顯示婦女保障名額使得大約90到180萬的女孩存活下來。

美國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的Stephen D. O'Connell則發現婦女保障名額也有促進女性教育的效果,更多女性參政會產生角色示範效果(Role Model Effect),這個效果提高了女孩的就學率,而且在愈貧窮的地區其效果愈大。

研究者也發現婦女保障名額在婚姻上產生了影響。澳洲阿得雷德大學(University of Adelaide)的Aditi Roy 的研究顯示,更多女性參政改善了女性的婚姻結果,她們嫁給教育水準更高的丈夫,而且跟丈夫的年齡差距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