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漸放寬防疫限制 目標回歸日常

哨子先生

好久沒更新全球疫情了,在各國開始陸續走路解除限制、與病毒共存的狀態下,看起來任何新消息都嚇不倒我了⋯⋯嗎!本日最大條,英國女王確診啦!

白金漢宮表示,現年95歲的伊莉莎白女王目前出現「輕微症狀」,由於女王已經打過三劑疫苗,症狀不嚴重,預計仍會維持最低限度處理公務的狀態,並接受健康照護,外界不用太過擔心。

至於女王是被誰傳染的,雖然官方沒有說明,但十之八九是被查爾斯王儲傳染的吧,先是查爾斯王子在10日被確診武漢肺炎,4天後他的妻子卡蜜拉也確診,而查爾斯王子在確診前幾天才剛跟母親伊莉莎白女王見面。無論如何,希望女王能健健康康,順利慶祝登基70週年。

歐洲漸放寬防疫政策 回歸日常為目標

另外,英國首相強生可能是關不住了,據說他一直在規劃允許染疫者自由上街、搭車甚至上下班的計畫,讓染疫民眾不再受到隔離限制,可自由生活。強生的心臟未免太大顆了吧!

但是跟瑞典全面解除限制、不再檢測確診病毒的開放態度相比,哪一個心臟比較大顆,我還真比不出來。

從現況來看,歐洲各國採取逐步放寬限制,回歸正常生活的政策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目前已進入疫情後期,感染者的症狀「相對」輕微,加上民眾被關了兩年多,情緒來到臨界點,近日歐美各地抗議不斷,各國經濟也經不起一再重複的封城考驗。

德國政府14日就宣佈,3月開始將分階段解除管制措施,最終目標是解除全部限制、讓所有人,包括未施打疫苗者恢復正常生活,只保留最低限度的要求:戴口罩。

亞洲疫情蔓延中 鎖不鎖國是難題

日本確診人數持續飆高,一天就新增超過6萬名確診病例,日本官方認為原因出在日本疫苗普及率太低,目前完成三劑疫苗接種的人數,只占總人口比率約12.6%。與此同時,日本也宣布解除「鎖國令」,重新開放商務人士和留學生入境日本。

越南似乎打算走向「群體免疫」,從過年前開始,確診人數就一直居高不下,平均每天單日新增超過3萬7000人確診,天天破紀錄。但看起來政府不打算祭出更嚴格的防疫限制,越南官方表示,由於多數勞工都已經打過疫苗了,因此不會要求企業關廠以免影響全球供應鏈,甚至在上週正式開放國際航班。

原本是防疫前段班的越南,如今逐漸把防疫焦點放在「共存」而非去年的堅持「清零」。

最後看看香港,香港過年到現在疫情持續延燒,每天仍然新增超過6000人確診,太多的病患嚴重影響香港醫療量能,部分香港人則是急於移動到中國其他省市避難。港府遲遲無法祭出有效的防疫措施,被外界抨擊「無能」。

然而Omicron病毒感染特性屬於速度快、規模大、症狀輕微,這樣情況下如果每位確診者都送去醫院治療,醫療系統將會崩潰。香港政府最後選擇讓輕微染疫者待在社區自我隔離,然而香港居住空間狹小密集,透過家人、鄰居等,疫情又繼續擴散出去,感染鏈不斷擴散再擴散,導致疫情至今遲遲無法緩解。最後,香港可能被迫選擇與病毒共存。

1月中國百強房企業績降4成

丁曉雨

【看中國記者丁曉雨綜合報導】2022年第一個月,中國房地產市場沒有迎來新年新氣象,繼續了2021年下半年的下滑趨勢。儘管監管放鬆,媒體吆喝,但1月百強房企單月業績同比下降近4成,拿地總額下降超過6成,多數規模房企銷售表現不佳。據《券商中國》報導,今年1月,房地產市場延續了2021年下半年以來降溫的趨勢。

克而瑞(CRIC)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1月的百強房企實現銷售操盤金額為5256億元,單月業績規模同比降低39.6%,較2021年月均水平降低43%,多數規模房企銷售表現不佳,業績不及去年同期和去年月均水平。

克而瑞研究中心監測的29個重點城市,1月商品住宅供應面積同、環比分別下降43%和58%,成交面積環比下降37%,同比跌幅擴至46%。其中,一線城市成交再陷低迷,環比下降21%,同比跌幅擴至38%;25個二、三線城市成交跌至低位,同、環比跌幅都在40%以上。

中國指數研究院(CIA)的數據也顯示,1月的百強房企銷售額均值為61.8億元,同比下降23.1%;百強房企銷售門檻值11.7億元,同比下降45.6%。

市場下行壓力加劇,購房者觀望情緒愈加濃重。在土地市場,房企早已沒有了當初搶地的熱情,投資力度大幅下降。

中國指數研究院的數據亦顯示,1月的百強房企拿地總額為837億元,拿地規模同比下降62.6%。其中,50家代表房企拿地總額同比下降88.8%。

從全年來看,行業下行並真正迎來負增長時代已成為共識。

責任編輯:文上砡

(轉載自看中國報紙)

台灣2021年經濟增長率創11年新高

李佳琪

【看中國李佳琪綜合報導】未受疫情影響,台灣出口暢旺,連續18個月外銷訂單收紅,再加上內需市場回溫,帶動經濟增長率表現也十分亮眼,創下11年來新高紀錄。

中央社(CNA)報導稱,台灣行政院主計總處1月27日發布最新數據,去年台灣經濟增長率約為6.28%,較去年11月的預測值高出19個百分點。主計總處統計,去年第四季出口總額高達1224億美元,年增26%;另外像是批發零售業營業額,也是年增13.7%,內外皆熱的情況下,經濟增長率皆優於預期。

主計總處專門委員吳佩璇解釋:「外需暢旺激勵國內半導體廠商,加速推進先進的製程,再加上台商回流擴增產能,綠能設施也積極在布建,所以各類投資都在同步擴增。」

根據投資資訊平台財經M平方(Macro Micro)統計,台灣出口占整體GDP比重達6成以上,主要出口產品以電子零組件、資通與視聽產品為主。

製造業出口方面,貢獻最大的是半導體相關產業。半導體產業被稱為台灣經濟支柱,其中業績最突出的為台積電(TSMC),且由於全球晶元短缺,台積電戰略地位攀升,半導體已成為台灣出口增長最快項目。

總體經濟學家吳嘉隆也表示,台灣對大陸享有貿易順差持續加大,並不等於台灣在依賴大陸,而是大陸在依賴台灣。從技術供應鏈上看,台灣在上游,大陸的生產線在下游,台灣對中貿易順差,恰恰反映大陸對台灣存在需求或依賴。

而大陸去年第一季的半導體進口金額,較前年同期增長20.9%,在全球ICT產業支出同期增長率約為10%到13%的情況下,進口狀況顯高於全球情勢;也就是說,帶動台灣對中出口增長的主因,是因為中國大陸考量貿易戰風險,大量進口台灣芯片。

台灣經濟部表示,外銷訂單與出口的暢旺程度,以及出口細項,除了半導體占大宗,信息及通信技術產品、化學品也都是增長主力,顯示台灣主要是出口關鍵零組件到大陸,且不少出口給自己的台商,再組裝後行銷至歐美與世界各國。

彭博社(Bloomberg News)報導稱,為緩解半導體短缺,台積電今年將擴大投資建新工廠,預計投資金額將高達400億至440億美元。這筆投資相當於台灣7600億美元經濟總量的5%左右,因此2022年台灣的增長前景依然樂觀。

責任編輯:文上砡

(轉載自看中國報紙)

謝田專訪─中概股突然飆升或被政治勢力操控

李靜汝

【看中國記者李靜汝採訪報導】據媒體近日報導,中概股最近上演了一場久違的「大反彈」,除了中國電商三巨頭拼多多、京東、阿里巴巴集體飆升外,其他中概股也普遍飆高;媒體還引述彭博社(Bloomberg News)報導的高盛策略師Kinger Lau的觀點,稱對於此前在監管整頓中受重創的中國互聯網公司來說,其週期可能正從上一階段過渡到「希望」階段。中概股真的能絕處逢生嗎?《看中國》記者就此採訪了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分校(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Aiken)商學院講席教授謝田博士(Frank Tian Xie, Ph.D.)。

政治操控推高中概股?

對於中概股的突然反彈,謝田對此表示,這個絕對是個政治的操控。「在我看來非常明顯,這是有一種勢力在北京冬奧會開始之際,要營造中概股強烈回歸、強勢逆襲,然後中國經濟形勢一片大好,讓人不要對中共政府、北京冬奧產生負面的影響,顯然它是有一種力量,我認為是在強行的拖市,跟中共在經濟上配合北京的冬奧會。為什麼我這麼說呢?首先中概股,我們知道它現在並沒有大面積普遍飆高的資本,或者沒有大盤上可以飆高、可以升高的基礎。說什麼拼多多漲12%,京東收漲8%,阿里巴巴收漲9%,你看這裡邊說整個飆升將近500億美元,這顯然是有人投進去的。」

中概股沒有飆升經濟基礎

謝田進一步分析指出:「因為我們知道中國經濟現在形勢是一片慘淡,中國經濟增長率在大幅度下滑,並且中國的商品零售、居民消費都大幅下降,你可以說消費者信心都在下滑;從經濟、商業角度上講,中概股它沒有任何普遍飆高的經濟基礎。

報導說什麼中國新能源汽車股全線上漲,像蔚來汽車(NIO)收漲了17%。你如果說在中國的上海特斯拉上漲,我們知道它還是有這個基礎的,中國開車族普遍看好特斯拉汽車,因為特斯拉不管從技術上、可靠安全性能和價值上都是讓人信服的。特斯拉在中國的成功實際上是強力的碾壓了中國所有的其他電動汽車,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在經濟基本面、商業的運行方面,你都看不出有任何可以讓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股有上漲的基礎。

那它為什麼會突然上漲?顯然這個是一個政治操作,而這個時機也最明顯不過,就是為了配合北京的冬奧會。當然有一些高層的策略師也跟著參與,跟著加油添火,說服讓人們買入。我想這個實際上就是一種配合中共在唱雙簧,希望把美國外國的資金捲進去,支援這些中概股,但這個反彈恐怕很快就會破滅的,因為它沒有經濟基礎。」

北京和華爾街合作?

謝田最後表示,北京當局和華爾街一直都有合作。「比方這次是三巨頭股市飆升400多億,這個只要中共願意,它可以利用中國各種各樣的國有資產公司在海外的資金,也可以跟華爾街某些公司合作,突然開始大量購買,把這些中概股給抬高;還有,我們關鍵看的不是看近日美股市場上有什麼樣的大反彈,我們要看的應該是這個反彈能持續多久,因為不可能永遠繼續往裡扔錢。

一旦北京政治需要、造勢需要過去以後,反彈必然會落回去,因為就像我剛才講的,股市真正長期的牛市和上升走向的背後,一定要有經濟和商業的基礎,而中概股這個基礎現在是不存在的。

所以大家如果又買了中概股的,你或許該好思考。我們知道中概股,那些美國證券、美國金融監管機構也在調查,他們那些公司內部帳本、帳務、股權不透明的情況也沒有解決,你現在跟著這些別有用心的人去追捧,這樣很可能會被套牢。」

責任編輯:文上砡

(轉載自看中國報紙)

謝田專訪─中概股突然飆升或被政治勢力操控

李靜汝

【看中國記者李靜汝採訪報導】據媒體近日報導,中概股最近上演了一場久違的「大反彈」,除了中國電商三巨頭拼多多、京東、阿里巴巴集體飆升外,其他中概股也普遍飆高;媒體還引述彭博社(Bloomberg News)報導的高盛策略師Kinger Lau的觀點,稱對於此前在監管整頓中受重創的中國互聯網公司來說,其週期可能正從上一階段過渡到「希望」階段。中概股真的能絕處逢生嗎?《看中國》記者就此採訪了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分校(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Aiken)商學院講席教授謝田博士(Frank Tian Xie, Ph.D.)。

 

政治操控推高中概股?

對於中概股的突然反彈,謝田對此表示,這個絕對是個政治的操控。「在我看來非常明顯,這是有一種勢力在北京冬奧會開始之際,要營造中概股強烈回歸、強勢逆襲,然後中國經濟形勢一片大好,讓人不要對中共政府、北京冬奧產生負面的影響,顯然它是有一種力量,我認為是在強行的拖市,跟中共在經濟上配合北京的冬奧會。為什麼我這麼說呢?首先中概股,我們知道它現在並沒有大面積普遍飆高的資本,或者沒有大盤上可以飆高、可以升高的基礎。說什麼拼多多漲12%,京東收漲8%,阿里巴巴收漲9%,你看這裡邊說整個飆升將近500億美元,這顯然是有人投進去的。」

 

中概股沒有飆升經濟基礎

謝田進一步分析指出:「因為我們知道中國經濟現在形勢是一片慘淡,中國經濟增長率在大幅度下滑,並且中國的商品零售、居民消費都大幅下降,你可以說消費者信心都在下滑;從經濟、商業角度上講,中概股它沒有任何普遍飆高的經濟基礎。

報導說什麼中國新能源汽車股全線上漲,像蔚來汽車(NIO)收漲了17%。你如果說在中國的上海特斯拉上漲,我們知道它還是有這個基礎的,中國開車族普遍看好特斯拉汽車,因為特斯拉不管從技術上、可靠安全性能和價值上都是讓人信服的。特斯拉在中國的成功實際上是強力的碾壓了中國所有的其他電動汽車,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在經濟基本面、商業的運行方面,你都看不出有任何可以讓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股有上漲的基礎。

那它為什麼會突然上漲?顯然這個是一個政治操作,而這個時機也最明顯不過,就是為了配合北京的冬奧會。當然有一些高層的策略師也跟著參與,跟著加油添火,說服讓人們買入。我想這個實際上就是一種配合中共在唱雙簧,希望把美國外國的資金捲進去,支援這些中概股,但這個反彈恐怕很快就會破滅的,因為它沒有經濟基礎。」

 

北京和華爾街合作?

謝田最後表示,北京當局和華爾街一直都有合作。「比方這次是三巨頭股市飆升400多億,這個只要中共願意,它可以利用中國各種各樣的國有資產公司在海外的資金,也可以跟華爾街某些公司合作,突然開始大量購買,把這些中概股給抬高;還有,我們關鍵看的不是看近日美股市場上有什麼樣的大反彈,我們要看的應該是這個反彈能持續多久,因為不可能永遠繼續往裡扔錢。

一旦北京政治需要、造勢需要過去以後,反彈必然會落回去,因為就像我剛才講的,股市真正長期的牛市和上升走向的背後,一定要有經濟和商業的基礎,而中概股這個基礎現在是不存在的。

所以大家如果又買了中概股的,你或許該好思考。我們知道中概股,那些美國證券、美國金融監管機構也在調查,他們那些公司內部帳本、帳務、股權不透明的情況也沒有解決,你現在跟著這些別有用心的人去追捧,這樣很可能會被套牢。」

責任編輯:文上砡

(轉載自看中國報紙)

烏克蘭危機全球糧價飆不停

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文龍

【看中國記者文龍綜合報導】烏克蘭局勢危機對全球經濟影響或產生「蝴蝶效應」,烏克蘭和俄羅斯占全球小麥貿易的30%,同樣天然氣等能源的影響也不可小覷。

俄羅斯與烏克蘭當前的緊張局勢,引發人們擔憂會對全球經濟產生影響。能源和食品價格上漲,對經濟和投資信心的打擊,影響可能是深遠的,卻難以量化。

根據貿易數據,歐盟國家41.1%的進口天然氣和27%的石油來自俄羅斯,如果俄羅斯供應受到限制,將迅速導致能源價格上漲。目前天然氣批發價格漲至2021年初的5至6倍,其影響將波及整個世界經濟,從家庭取暖和燃料費用升高,到企業運輸和電力成本上升。

歐盟也是俄羅斯最大的外國投資者,在2019年,直接投資規模達3114億歐元,而俄羅斯在歐盟的投資總額為1360億歐元。歐洲在俄羅斯的部分或全部投資可能會受影響,具體如何取決於烏克蘭危機發展的程度。

食品供應同樣也可能受打擊。天然氣是氮肥的重要原料,氮肥可用於玉米和小麥等多種農作物,因此天然氣成本上升將推高所有農作物的價格;另外,烏克蘭去年出口穀物超過3300萬噸,一旦烏克蘭出口受影響,將牽動全球市場。

穀物市場出現動盪,後果是對食品等價格造成巨大影響,因為烏克蘭和俄羅斯占全球小麥貿易的30%,烏克蘭今年小麥收成將超過3200萬噸,如果烏克蘭的陸地與港口遭封鎖,可能迫使採購方不得不去其他地方尋找貨源。

「天鈞政經」團隊指出,因為世界各國飲食習慣的問題,小麥成為唯一一種能製作全世界主食的糧食,無論中國及其東亞的麵食、歐美國家的麵包、中東地區的烙餅,都離不開小麥。然而,各國央行此前應對疫情,為防止經濟下滑加速印鈔,強化了通貨膨脹預期,結果導致投機性需求和超前囤積需求增加,從而導致糧食價格上漲,也加劇了恐慌性囤積。

責任編輯:文上砡

(轉載自看中國報紙)

惠譽下調香港經濟增長預測至1.5%

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文龍

【看中國記者文龍綜合報導】國際評級機構惠譽(Fitch Ratings)2月9日大幅下調香港今年經濟增長預測,由原先預測的3%,調低至1.5%,以反映政府因應疫情迅速擴散,而進一步收緊社交距離措施,增加今年經濟下行壓力。

惠譽表示,修正後的經濟增長預測意味著,在2023年前,香港實際GDP不會超過2018年的水平。

惠譽稱,港府對聚會和娛樂場所的最新限制,是自COVID-19疫苗問世以來的最嚴格限制。其中,包括禁止兩個以上家庭的私人聚會,預計將為經濟增長添加下行壓力。

惠譽又認為,基於修訂後的預測假設,香港將在2023年之前繼續執行「動態清零」防疫政策,與中國內地目前採用的方法一致。即使在當前的疫情消退後,當局也可能需要偶爾收緊和放鬆對公共集會及娛樂場所的限制,以應對感染水平,並相應地對本地消費和服務造成影響。

惠譽估計,港府正在研究推出進一步的財政支撐措施,其中部分措施將在2月23日的《財政預算案》中公布,相信這些支持措施會延遲香港回歸預算平衡。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月20日發表報告指出,預期香港經濟今年各個經濟環節的復甦步伐並不一致,私人消費會有滯後,部分原因與應對疫情實施的「清零」政策有關,例如,旅遊業和接觸密集型行業將持續受壓。

疫情在全球範圍內再次引發焦慮,導致一些國家發布旅行禁令。同歐美國家相比,北京當局仍堅持極其嚴厲的清零政策,即哪怕只是出現了一個感染病例,一個小區、乃至一個城市就會被全面封鎖;而且,港府緊隨北京政策,仍然是少數堅持對任何感染病例採取清零政策的地方。

特別是近期,港府為達到「清零」目標,把社交距離措施延長,引起不少港人和多個行業強烈反彈。輿論批評港府無視疫情發展,把政治考慮凌駕於醫學之上,和國際主流背道而馳;國際企業商會已經多次警告,香港嚴格的防疫政策可能造成香港的人才和投資流失。

責任編輯:文上砡

(轉載自看中國報紙)

中美貿易協議中國僅完成57%承諾採購目標

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期限內,北京當局僅完成了協議採購目標的57%。
Getty Images
李正鑫
根據美國商務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Commerce)2月8日公布的貿易數據,在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期限內,北京當局僅完成了協議採購目標的57%。外界擔憂,這是否會重新點燃中美貿易戰火。

【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根據美國商務部的貿易數據,北京當局距離兌現2020年與川普政府簽署的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目標相差甚遠,僅完成了協議採購目標的57%,甚至不及中美貿易戰前中國從美國採購商品的水平。這意味北京當局完全沒有履行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規定——增購價值2000億美元美國商品和服務的承諾。

美國前總統川普在2020年1月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簽訂了為期兩年的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雙方在協議中保留了互相加徵數千億美元產品的進口關稅,為世界上兩個最大經濟體之間持續了將近三年的貿易戰按下暫停鍵。北京當局承諾在2020年和2021年間,將美國農產品、製造業產品、能源和服務產品的進口額,在2017年的基礎上增加2000億美元。具體來看,北京當局同意在2020年購買至少2279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在2021年購買2745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兩年總額為5024億美元。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還為製成品、服務、農產品和能源產品做出了具體的規定。

2月9日,據美國之音(VOA)報導,一直追蹤北京履行中美貿易協議情況的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高級研究員兼貿易問題專家鮑恩(Chad Bown)表示,北京只兌現了其採購承諾的57%,相當於根本沒有增加對美進口。

他說,北京甚至沒有達到基準水平,即貿易戰發生前2017年的水平。

有分析認為,疫情全球大流行導致需求下降是北京當局未能兌現承諾的原因,但是,有貿易專家從一開始就對北京當局能否兌現承諾持懷疑態度。受貿易戰影響較大的美國農產品對中國出口恢復到了2017年的水平,但依然沒有達到承諾的目標。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發布數據,2020年的糧食淨進口(進口減去出口)的數字是1.39億噸,2020年比2019年增長了29.9%;2021年1至12月,中國進口糧食1.64億噸,同比增加2527.3萬噸,同比增長18.1%。

中國海關數據顯示,近兩年大量進口糧食等農產品,但數據表明並沒完全從美國進口農產品。美國貿易副代表比安奇(Sarah Bianchi)2月8日表示,北京未能履行為期兩年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的承諾,目前正繼續與北京當局討論這一問題。貿易專家指出,拜登政府有不同的選項可以懲罰北京當局未履行承諾的行為,包括恢復在貿易協議中削減的關稅,啟動新的貿易調查或制定新的貿易法規。

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中國中心研究員杜大偉(David Dollar)對美國之音說:「希望拜登政府能從這次試驗中吸取教訓,通過談判達成第二階段協議,讓北京開放更多行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以換取取消針對中國進口的關稅。」

責任編輯:文上砡

(轉載自看中國報紙)

俄羅斯宣稱撤軍 拜登:尚未證實 局勢仍危險

哨子先生

 

烏克蘭局勢千變萬化,昨天俄羅斯國防部宣稱,俄羅斯軍方正撤離一些在烏克蘭的軍隊,這是否表示普丁對於僵局的讓步呢?

對此,美國總統拜登認為,沒看到證據前,一切都還不算數。

他說:「這很好,但我們還沒有證實這一點,我們還沒有證實俄羅斯軍隊正在返回他們的基地。事實上,我們的分析人員認為他們仍非常具有威脅性。」拜登強調,目前仍然有超過15萬名士兵包圍烏克蘭邊境。

至於正前往莫斯科的德國總理肖爾茨,在聽聞俄羅斯撤軍的消息時,表示歡迎,他說:「這是一個良好的信號。我們希望接下來會有更多軍隊撤離。」

就在昨天,普丁跟肖爾茨又回到我們熟悉的長桌,雙方沒有透露會談內容,但會後普丁態度有略為緩和,他強調「願意繼續和西方就對俄羅斯的安全保障進行談判」,並持續否認打算開戰。

聽起來,普丁這齣演得這麼認真的「開戰人生」,還真的就是想讓歐美、北約碰碰釘子,嚇嚇烏克蘭,警告他們在普丁領導的俄羅斯眼皮下,行事不要太過囂張。

那麼事主烏克蘭呢?在經歷過激情與冷靜的路線來回後,烏克蘭政府似乎有意讓事件盡快落幕,先是駐英大使不小心說出真心話:「如果形勢逼迫,可以放棄加入北約」,雖然烏克蘭政府立刻澄清是誤會一場,強調加入歐盟和北約一直都是寫在烏克蘭憲法裡的國家方針,卻也不免讓人懷疑,這會不會是烏克蘭為後續妥協以緩和情勢的鋪陳?

加上烏德會面結束後,德國總理肖爾茨的強勢發言也頗耐人尋味。肖爾茨接受訪問時表示,德國永遠站在烏克蘭這一邊,但提到是否願意讓烏克蘭加入歐盟和北約時,肖爾茨直接打槍:「現在還不是談成員國問題的時候。」

接著,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提到目前國家面臨兩難困境時,居然有感而發說出:「烏克蘭在這條路上該走多遠?誰將支持我們?這最終很可能只是夢一場。」姿態忽然放很低,難道德國的遊說方針奏效了嗎?

不過美國拒絕鬆懈,拜登一方面懷疑俄國撤軍的真實性,一方面也開始溫情喊話,他對俄羅斯公民說:「你們不是我們的敵人,我不相信你們想要對烏克蘭發動血腥、破壞性的戰爭。」

德國扮白臉摸頭成功,美國扮黑臉緊盯戰局,但看起來歐美台階都已擺好擺滿,現在就看普丁願不願意走下來,盡快結束這部拖很久的「開戰人生」。

白宮說俄週三開打 烏克蘭:給我證據 現在演哪齣?

Getty Images
哨子先生

 

這幾天最大條的國際新聞,依然是烏克蘭危機「一觸即發」,大家都在猜俄羅斯到底會不會打?美股漲漲跌跌,也是同樣在問,俄羅斯何時會打?(我絕對不會承認我也是這幾天死盯美股的小韭菜)

面對這個大哉問,上週有媒體報導,白宮情資認為進攻時間會在本週三16日後。如此具體的判斷,白宮方面雖然完全不承認,但看看美國最近動作,超、級、多,一下呼籲公民撤離,一下說俄羅斯會在冬奧期間進攻,一下高調撤離所有在烏克蘭的公務員,這個進攻日的可信度好像越來越高。

美國:俄羅斯隨時會攻打 已撤離駐烏人員

拜登10日呼籲在烏克蘭境內的美國公民「立即離境」,他強調,萬一俄國入侵烏克蘭,美國不會派部隊前往撤離美國公民。拜登甚至直接說,一但開戰,就會是「世界大戰」。

在美國出聲後,英國、荷蘭、德國跟日本等國也陸續跟進,呼籲還在烏克蘭的公民,可以的話盡快離開當地。

12日,美國國務院下令所有駐基輔大使館的美國人員撤出烏克蘭。緊接著,路透社報導,有人目擊在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工作的「歐安組織」(OSCE)美籍人員,已經開車撤離當地。⠀⠀

從建議公民撤離,到命令人員全部撤離,僅僅兩天時間美國突然大動作撤僑,讓緊張的氣氛又來到新高點。⠀⠀

同一天,拜登與普丁再次進行視訊會議,這次通話時間大約一小時,但結果仍然「毫無進展」。普丁指責歐美沒有認真考慮他的條件,也就是拒絕烏克蘭加入北約,以及將北約的軍事佈局退縮到前蘇聯國家以外的地區。

拜登則是繼續烙話,強調如果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會以最迅速的方式給予制裁。

此外,事主烏克蘭的反應也很耐人尋味。

烏克蘭:急忙降溫 對白宮情資表示「證據咧?」⠀⠀

烏克蘭危急前後已經拖了超過一個月,不安的氣氛嚴重影響烏克蘭經濟,貨幣持續貶值,經濟不穩,加上國內出現分歧民意,例如俄美該選哪邊站、擔心自己淪為大國棋子之一的焦慮等,這些不安情緒都給現任總統澤倫斯基帶來龐大壓力。⠀⠀

於是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在歐美各國高調呼喊「戰爭快開打啦」的同時,澤倫斯基卻忙著降溫。先是質疑美國的情報是否準確,要求白宮應該提出「俄羅斯要進攻的證據」,甚至挑釁十足地邀請拜登來烏克蘭看看,藉此對歐美這幾天急忙撤僑、拋棄烏克蘭的動作表示不滿。

就在荷蘭航空宣布停止到烏克蘭的航班,德國漢莎航空也考慮跟進的當下,澤倫斯基政府卻選擇拒絕封鎖民航領空,不停強調:俄羅斯還沒要打。官方媒體也全面釋出烏克蘭人民生活一如往常、馬照跑舞照跳的冷靜畫面,跟前幾週「不惜全民皆兵也要抗爭到底」、老婦拿槍隨時準備上戰場的熱血氛圍完全相反。

澤倫斯基政府這種忽冷忽熱、兩邊搖擺的態度,讓美國在聯歐抗俄的計畫上頓時失去著力點,難道烏克蘭危機已經不能指望美國了嗎?

德英法:忙著當空中飛人

來看看歐洲大國這幾天忙甚麼。上週法國總統馬克宏特地飛到莫斯科跟普丁會面,但是將近4公尺的超長桌子注定了這場對談的無疾而終。雖然兩人見面聊了5個小時,但會後不僅沒有共識,克林姆林宮還陰了馬克宏,嗆明沒有承諾法國提出的任何條件,讓馬克宏白忙一場。⠀⠀

緊接著英國上場,英國首相強森前往比利時和波蘭,與北約和波蘭政府針對軍事策略進行細節討論,同時派出英國外交部長到莫斯科與俄羅斯外交部長對談。結果這個會面更慘,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直接吐槽,認為這場會面是「啞巴和聾子的對話」。

那麼歐盟的最後希望——德國呢?德國總理肖爾茨在今天飛往基輔跟澤倫斯基會面,明天會趕去莫斯科與普丁會面。原本惦惦不願淌入渾水的德國最終還是不得不出手,在德國斡旋之下,烏克蘭局勢會出現轉機嗎?這是本週最必須關注的焦點。

不過,務實的德國人先幫全球打預防針。

根據《路透社》報導,一位「德國消息人士」表示,柏林方面不期待會談會有具體結果,並再次強調,總理認為西方必須團結,俄羅斯的侵略將面臨西方制裁。

又是老話重談,既然這樣,德國總理到底去忙甚麼啦!

美國:避免讓俄羅斯有「藉口」攻打烏克蘭

我們把焦點再拉回美國。

對於國際最近指責美國只會喊燒、故意拉高局勢的行爲,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接受《CNN》採訪時強調,美國會這樣做,是為了跟全球共享情資,不讓俄羅斯的「假消息」作戰干擾各國,然後找到藉口對烏克蘭發動攻擊。

聽起來好像滿有道理的,你們相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