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虎將軍陳納德的未盡之路

▲1940年蔣中正總統與宋夫人美齡接見陳納德。公有領域
第219期
仰岳
「我雖然是美國人,但我和中國發生了如此密切的關係,大家共患難,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個中國人。」──陳納德

在抗日戰爭中,美軍將領陳納德(Claire Lee Chennault)創立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American Volunteer Group,簡稱AVG),也就是著名的「飛虎隊」(Flying Tigers)來華助戰。這位勞苦功高的英雄,被當時人尊稱為「飛虎將軍」,卻因為他畢生堅持反共的信念,被中共指為「反動的飛賊」、「空中強盜」。

 

「飛虎將軍」陳納德。公有領域

▲「飛虎將軍」陳納德。公有領域

 

美國飛官緣結中國

陳納德(1893~1958年)出生在美國德州的一個農家,他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他於11歲時受洗,並一直保持著閱讀《聖經》及禱告的習慣,這影響到他日後的行為,在他投入中國戰場時,在部屬出發前總是要先祈禱,希望能得到神的祝福,進而戰勝敵人平安歸來。

高中畢業後,陳納德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軍旅生涯初期便展露卓越才華,但始終征途坎坷,後來在1937年以上尉軍銜退役。

退役之前,蘇共曾經看上了他,提出高薪邀請陳納德出任紅軍飛行教官,但陳納德認為蘇共將是未來自由世界的敵人,所以拒絕邀請。反過來,陳納德卻接受了蔣介石與宋美齡的邀請,擔任顧問,協助中國發展空軍。

1937年,對日抗戰爆發,陳納德獨自招募美國退役飛行員,組成了第14志願轟炸機中隊,參與了中日戰爭。

飛虎成軍揚名戰場

1940年後,蘇聯空軍援華人員陸續撤走,中國空軍在數量上處於絕對劣勢,日軍完全掌握了制空權。有鑑於此,陳納德返美宣傳中國國民抗戰事蹟,爭取各方支持,最後終於說服美國國會及羅斯福總統。

美軍為當時的中國提供了100架P-40戰鬥機,陳納德同時招募了近300位航空人員前來中國,至此美國志願空軍大隊──飛虎隊正式成立。

在整個二戰期間,飛虎隊總計對日作戰31次,以損失500架飛機的代價擊毀超過2,500架日機,擊沉或重創223萬噸日軍商船、44艘軍艦,擊斃日軍官兵66,700名,為中國的抗戰發揮了無可計量的貢獻,陳納德頃刻之間成為美國人人稱道的英雄,獲得「飛虎將軍」的盛名。

左派當道離華返美

美國在太平洋戰爭後指派史迪威(Joseph Warren Stilwel)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的團隊幾乎都由左派人員組成,他們嚴厲批評國民黨官員。史迪威曾對美聯社的記者說:「中國最需要的就是處決一百名高級領導人!」而另一方面史迪威卻稱中共為「民主的進步改革者」,並進一步要求美方將支援中國政府的資源轉向支援共黨政權。

個性剛直的陳納德,多次與史迪威發生衝突,最後第14航空隊的後勤被刪減了四分之一,到抗日戰爭即將結束的前夕,陳納德被解除了職務。在離開前,他說:「我已盡我的責任,我對別人也無怨恨,我只怕我們打贏勝仗,卻失去了一切,連帶真正的和平在內……」

1945年7月,重慶成千上萬的群眾自發地前來為陳納德送行,百姓們親切地稱他為「老臉皮」(Old Leatherface),當時百姓們不讓汽車開動,而是把陳納德的汽車抬起來走上層層台階,一直抬到重慶中心廣場,人們排成一隊爭相與他握手。

一位多年來跟隨飛虎隊的國軍地勤人員說:「自從馬可波羅以來,還沒有一個外國人能夠如此博得中國人的心。」

一個戰士的道路

1945年12月,陳納德再次重返中國,這時的陳納德已意識到中共準備開始擴張的意圖,然而此時美國國內的輿論大多是支持中共,認為共黨是得民心的土地改革者。

1946年蘇俄開始大規模資助中共,共軍也開始在各地占領軍事要點,盟軍統帥麥克阿瑟下令要求中共停止行動,但中共置之不理。陳納德也向華府提出警告:「我一再提及要給予中國有效的軍事援助,否則中共將會在未來六個月拿下華北!」

然而陳納德的努力未能改變美國的對華政策,這時中共的正規軍人數較前一年擴大了七倍以上,他們大規模向國軍進攻,陳納德運用航空隊協助國軍運送了大量物資支援作戰。

面對陳納德的堅定反共意志,中共惱羞成怒將他抹黑為「反動的飛賊」,並刻意否定他抗日時期的功績,不斷進行負面宣傳。

1948年3月陳納德回美國做最後的努力,他與議員們討論美國的外交政策,不斷強調:蘇俄背棄了中蘇友好條約中的承諾,它正扶植一個武裝叛亂的政黨反對國民政府。陳納德要求國會要全力支持國軍對抗中共,因為當時共產黨已控制了華北的大半部分,局勢對國軍大為不利,部分參眾兩院的議員們雖對陳納德的信念給予支持,但卻未能改變當局的政策。

這時中國的情勢也不斷惡化,中共最後奪取了政權,中華民國撤退台灣。

至死不渝的信念及未盡之路

陳納德想為這一段慘痛歷史留下見證,並期望日後美國政府別再重蹈覆轍,在《論美國對華政策》一書的前言中,他寫道:「我們美國不得不承認我們將中國的土地拱手讓給了共黨,在對日本的戰爭中,我在重慶見識到了蔣委員長不斷地號召他那衣衫襤褸的軍隊去抵抗那日本野蠻的進攻。」

「他是在極大不利的因素下英勇領導著國軍走向勝利,然而作為盟軍的美國對他的作為如同芒刺在背,想到這點我就感覺到可恥……」

「我們美國怎麼可能容忍,甚至幫助蘇聯共產勢力,來替代在中國被粉碎的日本帝國主義!到今日我們中美二國六萬萬的民眾,以及全世界自由社會的人們正受著這一連串對華政策失敗的悲劇結果。」

不久後韓戰爆發,共黨也陸續滲透中南半島地區,美國當局至此意識到陳納德的建言的重要性,開始關注了台灣及在中南半島的情勢。陳納德重返戰場,他的空運隊在韓戰中,運送了近三萬噸的物資及一千餘傷兵。

1953年夏天開始,陳納德在美國各地進行巡迴演說,提及共黨滲透東南亞的危機。陳納德除了與麥克阿瑟將軍一同支持中華民國反攻大陸的計畫外,更主張要建立一支國際志願空軍作為反共陣營的滅火員,只要哪裡出現可能遭遇赤化的危機便前往協助滅火。

然而這計畫始終未得到美國國務院的支持,最後只能無疾而終。陳納德繼續經營民航空運隊作為戰場上的後援及情蒐機構,他反共的信念一生未變,直到生命的最後,陳納德仍不斷地努力為他的信念奔走。

1956年初,陳納德長久以來的肺病逐漸惡化,他寫下了遺書:「我不知未來會如何?一切都掌握在神的手裡,但是女兒們,要記住:要誠實、有道德、忠貞與(感恩)所有人們的仁慈對待。」

1958年,艾森豪總統晉升他為中將,以表揚他的功績。

即使在臥病期間,他仍不間斷的寫信給美國參眾院議員,請他們務必關心共黨在世界的擴張以及支持在台灣的中華民國。陳納德人生的大半部分與中國緊密相連,就如他曾說過的:「我雖然是美國人,但我和中國發生了如此密切的關係,彼此共患難,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個中國人。」

陳納德於1958年7月27日逝世,終年65歲。他被安葬於華盛頓特區阿靈頓國家公墓。他的墓碑正上刻著他所獲得的各種獎章;背面是用中文寫的「陳納德將軍之墓」,這是阿靈頓公墓中唯一的中文字。

考驗腳力!挑戰台北大縱走之劍潭支線

▲「台北大縱走」劍潭支線的一部分。
第219期
文、攝影⊙楊櫻淑

近來由於疫情影響無法出國,許多人紛紛轉戰國內山林,登山突然成為熱門活動。而原本就喜愛爬山的我們,在一個天氣晴朗的秋末週日,決定挑戰台北近郊從金面山、文間山走到劍潭山,長達11公里的健行路線。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您喜愛親山或近水呢?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您喜愛親山或近水呢?

 

行前準備

建議攜帶登山杖、外套、遮陽帽,以及防水衣物或雨衣備用,還有600~1000cc的飲用水、巧克力、登山口糧等。由於爬山需要經常補充水分,然而水頗有重量且相當珍貴,因此推薦不易造成口渴、適合直接食用且能隨時補充高熱量的食物,如巧克力、堅果、糖果、肉乾等。若不畏負重,香蕉、橘子等水果也是好選擇,但須小心避免在背包裡被擠壓。

 

「台北大縱走」路標。

▲「台北大縱走」路標。

 

此行路線為:內湖區環山路一段136巷登山口─金面山─九蓮寺步道─劍南路─文間山登山口─文間山─劍南山夜景─劍潭山─老地方觀景平台─劍潭公園登山口。雖然難度不高,有鑑於近來登山意外多半為獨攀,建議還是呼朋引伴同行為佳。

出發:各景點介紹

準備齊全,出發!首先是內湖的「金面山」。2016年連續劇《戀愛沙塵暴》於此取景後,金面山「剪刀石」一炮而紅,許多網美趨之若鶩,造成步道上頻頻出現以往少見的「塞車」景象,每個人都搶著學劇中角色,在剪刀石上拍下自己攻頂的颯爽英姿。我們從環山路一段136巷登山口上山,但這次沒有要爬到山頂,而是在半山腰便「橫切」過去。

 

俗稱「大仁哥夜景」的劍南山夜景地點。

▲俗稱「大仁哥夜景」的劍南山夜景地點。

 

來到海拔184公尺的「文間山」,這是東吳大學的後山。接著,劍南山夜景被暱稱為「大仁哥夜景」,是2011年連續劇《我可能不會愛你》中,男主角大仁哥帶女主角又青姊來看夜景而爆紅的熱門約會去處。但數年過去,這裡的視野已不如當年開闊,然而在叢生芒草掩映下遠眺台北101大樓,也別有一番秋日風情。

 

俯瞰大台北,觀音山就在眼前。

▲俯瞰大台北,觀音山就在眼前。

 

「劍潭山」海拔153公尺,位於台北市士林區及中山區,為五指山山脈主稜最西側之小山丘,因為鄰近劍潭,所以取名劍潭山,為「台灣小百岳」之一。而什麼是「小百岳」?為了推動全民登山運動,教育部體育署(當時編制為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於民國92年選出100座具有特色或代表性的「郊山」,命名為「台灣小百岳」。小百岳大多是位於市區附近的小山,海拔皆不會太高,相對地較易攀登,可說老少咸宜。

 

「老地方觀景平台」可以看到一整排飛機。

▲「老地方觀景平台」可以看到一整排飛機。

 

「老地方觀景平台」又名為觀「機」平台,顧名思義,在此可以看到松山機場一整排停在地面上的飛機,以及它們翱翔天際的畫面。在這般風和日麗的好天氣,登高望遠令人心曠神怡,平日的煩憂也似乎變得微不足道。

 

繁花在陽光下燦爛綻放。

▲繁花在陽光下燦爛綻放。

 

發現被大批螞蟻攻擊的小昆蟲,趕緊出手相救。

▲發現被大批螞蟻攻擊的小昆蟲,趕緊出手相救。

 

尾聲

歷經四個多小時,終於從目的地──劍潭公園登山口下山時,本次行程宣告成功!原本沒想到自己能達成目標,人類的潛力實在不容小覷呀。不過,在這個雙腿已然完全不聽使喚、意志力瀕臨崩潰的時刻,只想找個地方坐下來好好喘口氣,並大吃一頓以慰勞過度驅策的身體。

 

看到圓山大飯店時,代表本次健行也來到尾聲。

▲看到圓山大飯店時,代表本次健行也來到尾聲。

 

雖然疲憊不堪,但如果被問及:「開心嗎?」答案依然是肯定的。在陽光下揮汗前行,滿眼翠綠,繁花與昆蟲展現活躍的生命力。人們帶著善意親近,山林回報以芬多精與一路相隨的美景,而在我們滿足的笑容裡,也有著對大自然無私的贈禮油然而生的感謝。回首望著大大的「圓山風景區」牌坊,山林彷彿熱情地對我們說:「下次再見囉!」

我看電影《她們》(上)

▲電影《她們》(Little Women)中飾演四姊妹的女明星(左至右)艾瑪‧華森(Emma Watson)、瑟夏‧羅南(Saoirse Ronan)、佛蘿倫絲‧普伊(Florence Pugh)與艾莉莎‧斯坎倫(Eliza Scanlen)聯袂參加2019年12月7日的紐約首映。Getty Images
第219期
劉惠宜
劉惠宜
在山村長大,中學讀音樂班,大學念英語系,於香港中文大學取得EMBA學位。充滿好奇,勇於嘗試。一雙眼,看著社會百態,直視內心。在典籍與大自然陪伴下,抒寫一篇篇真誠雋永之作。曾任廣播電視記者、主播、節目主持人、業餘音樂演奏者。更重要的是,還燒得一手好菜呢!

看電影,情節總是愈曲折離奇、愈出人意表,才能滿足觀眾愈養愈大的胃口,尤其是飽受精神刺激的現代人。同樣一部小說,卻能七次被搬上大螢幕,是什麼驚心動魄的內容,讓人百看不厭?這是出版於1868年、露意莎‧梅‧奧爾柯特(Louisa May Alcott)寫的《小婦人》(Little Women)。書裡描繪的是19世紀南北戰爭時期,一個普通家庭中四姊妹的故事。這樣的主題,竟能讓橫跨百年的觀眾一次又一次買票進場。

我看的是2019年的版本,台灣翻成《她們》。片中談及男女性別角色,手足間的互愛與矛盾,鄰里間的互助與友善,親情、友情、愛情,與自我追尋等。這些題材其實就是每天要面對的「生活」,像穿在身上的衣服那樣密切。我想談談其中的幾個面向。

識別的能力

活在世上,是需要一對火眼金睛的。有太多包裝不同的表象需要識別與識破,不然只會被無數的事件牽著鼻子走,飄忽東西,偏離主軸。

例如鄰居Laurie向March家的老二Jo表白時,Jo充滿抗拒地回應:

You're a great deal too good for me. I'm so grateful to you, and I'm so proud of you…I don't believe I will ever marry. I'm happy as I am, and I love my liberty too well to be in any hurry to give it up.

兩人吵了很久。Jo說的這些:

「你之於我各方面都好太多了。我很謝謝你,也以你為榮……我不認為我會結婚。我很滿意現狀,不願過早放棄我熱愛的自由。」

以上種種的理由,其實一句話就講完了:

「我不愛你。」

Jo是喜歡自由,但Laurie更該明白,Jo的意思是沒有喜歡你喜歡到可以放棄自由。她不是不想結婚,是不想跟你結婚。Laurie愛慕她,加上年輕,他並沒有辨識出女方對他的友好、兩人的嘻笑打鬧裡,大多數是「哥兒倆」間的情誼。也因此當Jo隨手給了Laurie一個戒指,一個無意的舉動,卻被解讀為有意,甚至使Laurie長期無法釋懷。

同一件事,男女觀點大不同。讀者們有興趣可參閱江國香織與辻仁成兩人分別所著的同名小說《冷靜與熱情之間》。

愛情裡往往有太多糾結,一些似是而非、徒增疑惑的解釋。當彼此互愛,癩蛤蟆不輸天鵝,怎麼看都順眼;當一方心意已變,芝麻蒜皮的疏忽,都成了滔天大罪。歸根究柢就是對方的心已經不在你身上了。

不愛,是唯一的解釋。

益者三友

識別的能力除了洞識對方的心意,也包括如何揀擇、珍惜真正的朋友。

Jo客居紐約時,一天晚上,有人在Jo房間門口放了莎士比亞的作品集後匆匆離去,內附紙條寫著:

For the writer in the attic…It will help you study character and paint it with your pen. I would love to read what you're writing, if you'll trust me. I promise honesty and whatever intelligence I can muster. Yours, Friedrich.

這是身為學者的Friedrich向閣樓上的寫作者Jo致意,致贈文豪的作品希望對她有所裨益,並且表明願意當她讀者的誠意。Jo沒想到信裡說的「誠實」(honesty),可不是一般浮面的客氣話,Friedrich說到做到,心口如一到讓Jo無法接受。這位「不識時務」的讀者看完Jo刊登在報上、依編輯旨意寫的文章後,沉吟著說:

I don't like them…I mean, I…I think that they're not good.

Jo反應激烈到使這段友誼戛然而止。這樣的反應恰恰說明了她對自己的作品感到不踏實,信心薄弱。

身為一位長期筆耕者,我對Friedrich的一段話很有共鳴:

Has no one ever talked to you like this before?...Do you have anyone to take you seriously, Jo, to talk about your work?

我十分明白,能夠這樣花時間嚴格審視,並誠實說出想法與建議,不顧及所謂人情世故的讀者,一百個人中找不到一、兩個。絕大多數的人縱使有看法,也會顧慮作者的自尊、怕他聽了不高興、擔心此言一出會不會帶來副作用等種種人心難測的拐彎,使得單純的作品討論不再可能。但對話的品質與層次取決於雙方,如果寫作者能一心放在作品的提高,願意為此接受任何形式的鍛鍊,將沒有用的面子問題擱在一旁,雙方條件俱足,方能成就一場淋漓盡致的文學對話。

如果找到這樣的朋友,就算兩人在討論過程中爭辯得面紅耳赤、心裡如何不痛快,都要把這位忠實的朋友奉為上賓。真言難得。沒有益友的批評指教,哪來作品的精益求精?現在的不痛快,換以後作品成就的痛快。

徒步渡河 一個人的極地日記Day4

▲第四天路線上的絕美景致。
第219期
文、攝影⊙方世宇
方世宇

來自府城台南,台北醫學大學畢業。大學開始熱衷旅行,從俄羅斯冰箱到埃及烤箱,從伊斯蘭世界到古馬雅文明。不是很在意享受一頓美食、住上豪華旅館,卻執著多走一步路、多看一眼風景。2016至2017年間完成為期319天的拉丁美洲18國旅行,2018年完成為期82天的登山徒步旅程,登上南美洲、非洲及歐洲最高峰,曾造訪世界第一高峰聖母峰以及第二高峰喬戈里峰基地營。

這天我也是7點左右就起床,啟程上路。這段路非常好走,幾乎沒有起伏,而且相當寬廣,是ACT(Arctic Circle Trail,北極圈步道)全線走起來最輕鬆的一段。

經過了幾座碧藍的湖泊,路線轉向東南,跨過濕地草原,向南面的山脈走去。從遠處可以看到一條寬廣的河流Itinneq River,每個來ACT的人都應該知道,最大的挑戰就是「渡河」。石標導引的路線果然一直到河邊,河的寬度目測約有20公尺,不可能採用踩石渡河的方式通過。

 

移動中的馴鹿很敏感,很遠的距離看到有人就會飛快奔走。

▲移動中的馴鹿很敏感,很遠的距離看到有人就會飛快奔走。

 

我選定一個看起來比較有把握的河道,放下背包,開始脫鞋襪、捲褲管。雖然不是暴漲的溪流,水流卻也相當湍急。換上我的百年戰靴Crocs,背上背包,把相機和GoPro留在原地。這雙三不五時害我差點滑倒的Crocs,踩在河道上超乎想像的穩健。河水的力道不小,需要很專注才不會被推倒。河面的高度超過膝蓋一些,早夏或是暴雨過後,據說可以到達胸部的高度。河水的溫度相當低,應該都是從山上融化流下來的冰河水,渡河的路線必須在入水前就先在心中譜好。

把最重的背包運到對岸之後,第二次就可以輕鬆地回去取相機跟GoPro。早前出發不久時,遇到一位瑞士來的女生,跟我說她在河裡洗了澡,聽得我好生嚮往。於是,取出毛巾和衣物,平常再熱都不會洗冷水澡的我,就這樣跳進河裡沖涼了!這大概是ACT路程中最爽的渡河經驗。

 

每上升一段,回頭看剛剛走過的濕地,這景色算是ACT的一絕。

▲每上升一段,回頭看剛剛走過的濕地,這景色算是ACT的一絕。

 

整個人煥然一新後再次上路,眼前是一大片濕地草原。平坦的路止於山腳,開始稍微有點坡度的上升。這段路的落差超過400公尺,在ACT當中算是平均坡度最陡的一段。每上升一段,回頭看剛剛走過的濕地,這景色算是ACT的一絕。這兩天走的路段,是世界遺產「阿斯維斯尤特-尼皮薩特」(Aasivissuit-Nipisat)的一部分,這段西起尼皮薩特,東至冰覆蓋附近的阿斯維斯尤特,從海到冰,以前是因紐特人(Inuit,格陵蘭原住民)的狩獵場。這座遺產位於西格陵蘭中部的北極圈內,有4,200年的人類歷史遺跡。

 

當日下午抵達的Ikkattooq Hut紅色小屋。

▲當日下午抵達的Ikkattooq Hut紅色小屋。

 

越過最高點,下面是一大片湖泊。現在走下坡的速度遠低於上坡,坡度稍大我就得小碎步,減輕膝蓋負擔。遠處出現熟悉的紅色小屋,我在下午的2點43分,抵達Ikkattooq Hut,比我原本預計的時間晚了許多。

Ikkattooq Hut以東是一段多湖的區域,遠遠看到前方出現一座非常大的湖泊Tasersuaq Lake,它的規模已經可以從遙遠的山頭上窺見一斑。Tasersuaq Lake最長達35公里,是ACT全線中最大的湖泊之一。該湖的特色是湖中有凸出一塊T字型的半島,從某些角度來看會以為有三座湖泊。看到完整的T字型半島後,要開始進入一連串的下坡。

中午上升的400公尺,現在要全數歸還……緩坡膝蓋還撐得住,遇到陡坡就真的只能把速度降到最低,像個復健中的病患一樣緩慢跨步。步道通往Tasersuaq Lake南緣的另一座小半島,這座半島是丘陵,落差約70公尺,步道直接橫切過丘陵。

 

湖邊較平坦的草地,搭好帳篷不怕沒地方睡一晚。

▲湖邊較平坦的草地,搭好帳篷不怕沒地方睡一晚。

 

湖邊有一片美麗的沙灘和小湖泊。我勉強找了一片較平坦的草地,在天黑以前搭好帳篷,至少今天水源不是個問題。ACT最大的好處就是隨處都可紮營,完全沒有限制,只要帶著帳篷,不用怕沒地方可以睡。我把帳門面對Tasersuaq Lake,在氣溫還在可忍受範圍內時,一邊享用晚餐,一邊欣賞湖景。

周到不失禮 年節送禮指南

第219期
文☉楊櫻淑 圖☉Adobe Stock
下個月就是過年了,除了加速完成手邊的工作、做好返鄉的準備、協助家中除舊布新外,也別忘了可以開始物色送禮的品項,假期間拜訪親友時才不致手忙腳亂。那麼,該如何送禮才能既周到又體貼呢?

送禮

 

對象有別

送禮學問大,根據交情、關係的不同,選擇的禮物也必須加以調整。以下就從送禮的「對象」來進行分析:

長輩:年節送禮給長輩要得體入心,關鍵字是「養生」與「喜氣」。由於長輩年事已高,健康且具備吉祥意味的禮品是最佳選擇。比方正值產季的柑橘類水果,如柳丁、椪柑或橘子等,象徵「大吉大利」,記得挑選友善無農藥或老欉,才能讓人吃得安心;另外,香甜味美的蘋果象徵「平安」,也是不會出錯的王道。

如果長輩能接受,酵素類也是很好的禮物。例如近年正夯的諾麗果、木鱉果、康普茶等,且最好選擇說明清楚、方便食用的品項。若是女性,紅棗、枸杞等養生禮盒等,都是推薦的滋補聖品。

平輩親友:送禮給平輩親友比較沒有負擔,可以從團購的角度出發,選擇自己也喜愛的品項。例如知名品牌的巧克力,健康的水果乾、各類堅果等,或是蛋捲、牛軋糖、肉乾等,也是應景的好物。如果是交情較深厚的友人,稍微高價的禮品可以強調對方在自己心目中的重量,讓彼此都開心。

主管或客戶:面對主管或客戶等工作上的夥伴,該怎麼送禮是很多人的煩惱。首先可以從包裝體面、品質精良的茶葉、咖啡禮盒等較不易失敗的方向入手;經典名產的糕餅或綜合零嘴也是讓辦公室皆大歡喜的選項之一;再者,建議可以根據主管或客戶的品味來選擇,若能打聽到對方的喜好,就萬無一失了。

 

送禮2

 

加分小撇步

除了依照對象選擇適合的禮物,送禮時還有一些加分的小撇步,以達到「禮輕情意重」的效果,也能幫助您成為面面俱到的「送禮達人」。

親自拜訪:俗話說「見面三分情」,即使原本有點陌生的對象,一旦見了面就能拉近彼此的距離。與其透過宅配寄送,如果時間上允許,不妨和對方相約,親自送上禮物,當面將您的心意誠摯地表達出來。

手寫小卡:如果無法親自送禮,那麼寄送時記得隨禮附上一張小卡,內容可以感謝或關懷為主,重點是盡量「手寫」,因為在手機簡訊、e-mail、LINE等通訊工具發達的今日,手寫字的溫度難能可貴,更能打動人心。但文字不用多,心意到就好。

避開雷區

雖說「禮多人不怪」,但有些地雷還是要知道,以免誤踩而讓一番美意被曲解。

過於昂貴:您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突然收到要價不菲的禮物,當下手足無措?無緣無故收到過於昂貴的禮物會讓人備感壓力,反而讓送禮的心意打折。選擇禮物時,以彼此的消費能力、價值觀和交情為出發點,才能送得好又送得巧。

重複或不實用:禮物實用與否,其實端視個人需求,年節送禮多半以食品為主,比較沒有不實惠的問題,但如果贈送的是物品,則必須注意是否重複性太高或不實用,徒增收禮者的困擾。

善念得救 鬼戰瘟疫

▲台灣人特別相信神的護祐,從台灣頭走到台灣尾,沿路都有精雕細琢的廟宇,善惡有報是基本常識。Adobe Stock
第219期
曉淨(旅美台人)

許多人想不透,為何離大陸最近的台灣,竟能把武漢肺炎疫情控制得如此之好?至今台灣民眾生活如常,各類比賽、煙火表演照常舉辦,當然也會在限定場所遵守安全距離的規定並配戴口罩。不過,兩岸往來頻繁,眾所周知,為何台灣至始至終都能堅守堡壘,並沒有發生疫情的大爆發?

除了健全的公共衛生制度、高效的行政官員,在接受外媒專訪時,蔡英文總統及多位政府官員與民間學者都表示,台灣的防疫成功得力於「超前部署」。而之所以能早在世衛組織統籌前及早準備,又得力於台灣對於一海之隔的中共,長期以來有著深刻的理解與認識,產、官、學都能輕易地識破中共官媒謊言,防範於未然。

兩岸一海之隔的距離,從政府到民間,各方面都顯出巨大的不同。筆者自小出身在台灣,但遊踏諸國,其中也包括中國內陸的偏壤野地。對於台灣民間,筆者有一個側面的觀察。筆者發現,台灣人特別相信神的護祐,從台灣頭走到台灣尾,沿路都有精雕細琢的廟宇,善惡有報是基本常識,互動親和、與人為善也是人與人之間不言而喻的默契。

清代名臣紀曉嵐於其所著之《閱微草堂筆記》中有一則故事,發人省思。紀曉嵐的岳父曾提到,河北省東南部、緊鄰山東省的東光縣,有位廖姓人家,向來樂善好施,並募捐召集村民建造義塚,埋葬無主屍骨。

一晃眼三十年過去了,正值大疫肆虐。某夜,廖姓主人夢見有百餘人聚集他家大門外,有一人前行代表說道:「取人性命的疫鬼就要來了!請您乞求並焚燒紙旗十餘面,準備百餘把木刀,並用銀箔糊住,我們將會與疫鬼對決一戰,以報答貴村的恩惠。」廖姓主人本來就是個急公好義的大善人,毫不推辭,立馬準備紙旗木刀並誠心焚燒。幾日過後,夜半聽聞四處都有喧囂格鬥聲,直到天明。果然,此村沒有一人染疫。

在台灣,各種信仰,包括在中國受迫害的法輪功團體,都得到了公正合理的對待與推崇,不也就印驗了「善念得救」,福人居福地、不戰而勝的道理嗎?

科學家牛頓 終其一生追隨神

▲牛頓觀察蘋果掉落而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家喻戶曉。Adobe Stock
第219期
青蓮

牛頓(Sir Isaac Newton)是近代最偉大的科學家。在物理、天文、地理、數學、神學等領域裡成就輝煌。他從研究大自然的奧祕開始,用科學向世人證明宇宙間必有一位造物主,而祂創造的宇宙是何等的奇妙。

 

牛頓用一個對於太陽系如何運行的絕妙比喻,說服了原本不信神的天文學家哈雷。Adobe Stock

▲牛頓用一個對於太陽系如何運行的絕妙比喻,說服了原本不信神的天文學家哈雷。Adobe Stock

 

太陽系是誰造的?

 

曾經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英國著名天文學家愛德蒙.哈雷(Edmond Halley)是牛頓的摯友,卻是個無神論者。有一天,他在牛頓家發現了一個精巧的太陽系模型。這個模型的中央是一個鍍金的太陽,四周對應著按次序排列的各大行星。只要一拉曲柄,每一顆行星就會按照自己的軌道和諧地轉動,非常美妙。

哈雷見到這模型十分驚歎,把玩良久,並問牛頓這個模型是誰造的。牛頓開玩笑地說,沒人設計和製造,只不過是各種材料湊巧碰在一起而形成的。哈雷說不可能,無論如何必定有人創造它,而且還是一位天才。

牛頓拍著哈雷的肩頭說:「這個模型雖然精巧,但比起真正的太陽系,實在算不了什麼!你尚且相信一定有製造它的人,那麼比這個模型精巧億萬倍的太陽系,豈不是全能的神用高度智慧創造出來的?」

牛頓是個科學全才,當他在物理學、天文學方面的研究越深入,就越感慨宇宙的奧祕,真的非人類所能認知。他曾經寫道:「當我觀察太陽系時,看到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剛好使地球得到適量的光和熱,這可不是偶然的現象。」

如此精密的天體構造,井然有序的萬物,牛頓認為那是神的傑作:「從諸天文系的奇妙安排,我們不能不承認這必是全知全能的高級生命的作為。宇宙間一切有機、無機的萬事萬物,都是從永恆真神的智慧大能而來;祂是充滿萬有、全知全能的;祂在這無邊無量、井然有序的大千世界中,憑其旨意,創造萬物、運行萬物,並將生命、氣息、萬物賜給人類。我們的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祂。宇宙的萬物,必然有一位全能的神在掌管統治。在望遠鏡的末端,我看到了神的蹤跡。」

上帝說,讓牛頓去吧!

與眾多的科學家一樣,牛頓是個虔誠的基督徒,神的信仰從小就紮根在他的心中。而他的研究領域,只是給了他向世人證明神真實存在的機會。

在牛頓的墓碑上,鐫刻著英國詩人亞歷山大‧波普(Alexander Pope)為他寫的墓誌銘:自然與自然的法則在黑夜隱藏,上帝說,讓牛頓去吧!於是,一片光明。

1643年1月4日午夜,牛頓秉承著神的旨意降生世間。他是個早產兒,在他出生前三個月,父親不幸病逝,母親望著羸弱的兒子,心中難過又無助。她只能虔誠地向上帝禱告,祈求兒子可以順利活下來。

童年時的牛頓,資質並不是十分突出,但他善於思考,他想要弄明白:在幾乎空無一物的地方有些什麼,太陽和行星之間既然是稠密物質,它們何以會相互吸引?何以自然界不作徒勞之事;而我們在宇宙中看到的一切秩序和完美又從何而來?是什麼在阻止一個恆星下落到另一個的上面?動物的身體怎麼會造得如此巧妙,它們的各個部分各自為了哪些目的?是不用光學技巧造出眼睛,不用聲學知識造出耳朵嗎?

不同於常人的思索,成就了一位科學偉人。但他說,所有的科學成就,只不過是在「追隨神的思想」,「照神的思想去思想而已」。

在牛頓紀念碑上,還刻著這樣一段話:對於自然、歷史和《聖經》,他是一個勤勉、敏銳而忠實的詮釋者。他以自己的哲學證明了上帝的莊嚴,並在他的舉止中表現了福音的純樸。

研讀《聖經》,是牛頓每日除了科學研究之外的必修課,他寫道:「我堅信《聖經》中所記載的,是由那些得到啟示的人們所寫下來的『上帝之音』」。

黎明前湧動的黑暗勢力

▲撒督孫大索牧師在預言中表示,如果美國人選錯了人,白頭鷲就會跌落,從此不會再崛起。Adobe Stock
第219期
唐笛

被視為先知的撒督孫大索牧師(Sadhu Sundar Selvaraj),2020年10月18日在上傳YouTube的影片中,針對美國大選發表預言。他表示,即便川普在11月3日成功當選,事情也不會一帆風順,在大選後一直到明年1月20日之間,還會有大事件發生。

美國大選後將有大事

這位孫大索先知說:「我不知道甚麼紅和藍(紅代表川普的共和黨,藍指拜登的民主黨)。我不了解他們的政治,我只是傳達來自天上的聲音。」

他說,在第一次祈禱時,看到了顯像,那是一隻鷹(註:美國國徽標誌「白頭鷲」),那鷹就是美國,這隻鷹在對著他哭泣,並告訴他,如果美國人選錯了人,牠就會跌落,從此不會再崛起。

孫大索先知說:「你們千萬不要選錯人,神又給了美國四年的時間,千萬不要選錯。川普是戰士、是反抗者,他很堅強,他願意肩負美國人民和美國的重擔,願意為美國而戰。」

孫大索先知還提到,神派出了三位大天使來保護川普。但他提醒人們,並不是說到11月3日美國大選結果出來就萬事大吉了,因為有人想要顛覆這一切。他強調:「你們要繼續祈禱,不是只到11月3日,而是要到1月20日,因為這之間會有大的事件。」

《川普預言》:神保護他

美國退休消防員馬克‧泰勒(Mark Taylor)是位虔誠的基督徒。2011年4月28日,當他在電視上看到川普的電視專訪時,突然有一個聲音對他說:「你正在聽總統講話。」這讓泰勒大吃一驚,但回頭一看,屋裡並沒有其他人。那個聲音告訴泰勒,祂是「神」(Lord God)。於是泰勒趕快拿出紙、筆,將神對他說的話記錄在《川普預言》(The Trump Prophecies)一書中。

神告訴泰勒:「川普是神選定之人,而且他會成功連任美國總統。我將用此人為美國尋回榮耀、尊重與復興;美國將再受尊崇,成為世上最強大、最繁盛之國;美元將前所未有的強大,再次成為其他貨幣的判斷標準。逆天的勢力會為此震驚發抖,他們懼怕我選中的人,他們說:這個人知道我們的花招和詭計,我們已經掠奪美國幾十年了,我們如何阻止這件事?」

神說:「沒人能阻止我要做的事。這個人(川普)的話就是炸彈,全世界和美國人都知道,敵人會懼怕,因為這個人無所畏懼……神的敵人會花費數十億美元想保住他們想要的總統,這些錢被邪惡利用,但是這將如同把錢扔進馬桶。讓他們浪費去吧!……無論逆天勢力如何去做,都不會影響他,我會保護他(川普)。」

除了《川普預言》外,據美國媒體《極限新聞》(Newsmax)10月9日報導,曾經成功預言川普贏得2016年總統大選的基督教傳教士沃爾諾(Lance Wallnau)也表示,上帝已經派遣了《聖經‧但以理書》中所說的大天使米迦勒(Saint Michael),帶領一群大天使從天上下來,助川普贏得大選,所以川普最後一定能連任。

沃爾諾說,在《聖經》的故事中,「大天使」米迦勒率領上帝的軍隊,對陣魔王撒旦與其邪惡戰士,最終擊敗了惡魔。而目前「大天使」正在觀察美國的政治、社會混亂,並將做出應對方式。沃爾諾說:「上帝挑選了川普,一旦挑選了他,你打擊他,你就是在打擊上帝的選擇。」

祈求萬王之王救贖美國

邪惡猖獗,但邪不壓正的道理恆古不變。前梵蒂岡教廷駐美大使、烏爾帕納區名義大主教卡洛‧瑪麗亞‧維加諾(Carlo Maria Viganò)於11月4日發表第三封致美國總統川普的公開信。信中,他建議川普在目前的困境中祈求萬王之王救贖美國。

維加諾對川普說:「您應該祈求萬王之王救贖您的國度,而您將(因此)得到回報。您的見證將觸動他的心,來自上天的恩賜將倍增,前所未有。」

維加諾譴責美國總統大選中出現「巨大欺詐」。他說,川普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總統,他不會被擊敗,而世界上所有的好人都應該為他祈禱,擊敗上帝的敵人。「就如同他神聖的職責不可被擊敗一樣,川普也不會被擊敗。」他也警告人們,不要天真地以為「黑暗之子」會有誠信。

早先,大主教維加諾致川普的第二封公開信中說,邪惡勢力正在利用病毒全球大流行,實施進行「大重構」(The Great Reset)的全球議程,以健康危機的名義,封鎖世界,要求人民交出自由與財產,建立起全球暴政。公開信中明言,一場善惡的生死大戰正在展開,川普正是阻止黑暗勢力的人,是黑暗之子最後攻擊的人,而全能的神正在排兵布陣,幫助川普這位「守護者」。

維加諾直言,邪惡只知道仇恨,而善良的人們有神看護:「我靠著那加強我能力的(神),凡事都能做。」「神如果支持我們,誰還能反對我們呢?」

臉書執行長出資干預美國大選

▲臉書執行長祖克柏遭指控投入5億美元試圖干預美國大選,促成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當選。圖為祖克柏2018年4月11日在華盛頓特區國會山舉行的美國眾議院能源和商業委員會聽證會上作證。Getty Images
第219期
哨子先生

美國保守派法律訴訟組織托馬斯‧莫爾協會(Thomas More Society)12月16日召開新聞發布會,發表一份長達39頁的調查報告,證實臉書執行長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投入5億美元試圖干預美國大選,促成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當選。

這份調查報告名為「阿米斯塔德計畫」(Amistad Project),報告內容指出,有5個基金會共資助10個非營利組織的黑金機構,試圖從根本上破壞美國選舉制度。報告說,這些非營利組織早在好幾個月前就已開始派遣人手到各州部分民主黨大本營招募成員,並提供可觀的資金,協助民主黨操作選舉。

而這些神祕黑金機構背後的其中一位出資者,就是臉書執行長馬克‧ 祖克柏。

臉書出賣用戶個資 協助民主黨操作選戰

報告認為,臉書可能出賣用戶情資來影響美國大選,透過收集、匯總和分析,協助民主黨陣營規劃選戰,動搖美國的選舉和選舉政策。這種將選舉私有化、資源分配不均的做法,已嚴重違反《幫助美國人投票法案》(Help America Vote Act)。

阿米斯塔德計畫主任菲爾克萊恩(Phill Kline)在新聞記者會上直言:「這實際上就是一個影子政府在操縱我們的選舉。」

事實上,《世界論壇報》(World Tribune)11月6日就曾報導「賓州選民聯盟」(Pennsylvania Voters Alliance)在10月指控祖克伯向非盈利機構「科技與公民生活中心」(Center for Tech and Civic Life,縮寫CTCL)提供1,000萬美元,要求費城開設超過800個新投票站,這1,000萬美元還包括法官的「酬勞」,讓他們「監督計票和處理對於計票結果的爭議」。

「科技與公民生活中心」成立於2012年,是前總統歐巴馬幕僚和民主黨負責選舉事務的官員所成立,總部在芝加哥。

隨後,祖克柏又與華裔妻子普莉希拉‧陳(Priscilla Chan)再度以「鞏固投票基礎設施建設」為名義,出資或捐款給CTCL超過3.5億美元。CTCL又將這些部分資金再提供給賓州、密西根州和威斯康辛州,這些都是2016年民主黨獲得多數票數的州。

報告認為,當時祖克柏特地捐贈的資金是不必要的,因為這幾個州都還有大量公共資金可以使用。祖克柏當時聲稱這項出資是為了「安全的選舉」,他和妻子「致力於確保每一個州和地方選舉機構擁有足夠的資源,以供美國民眾投票。」

結果事實為何?美國發生有史來最嚴重的選舉舞弊事件,包括賓州、密西根州和威斯康辛州。

截至目前為止,臉書和CTCL都沒有針對這份報告做出回應。

白宮貿易顧問:問題選票數量足以翻轉選舉結果

美國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12月17日發布一份名為《完美欺詐:選舉違規的6大關鍵層面》(The Immaculate Deception: Six Key Dimensions of Election Irregularities)的調查報告,分析了2020大選中6個搖擺州的異常現象,發現問題選票數量足以翻轉選舉結果。

報告總共36頁,內容評估和確定6個州主要的選舉違規行為指控。這6個州分別為賓州、亞利桑那州、喬治亞州、密西根州、內華達州以及威斯康辛州。

報告將違規行為分為6個方面,包括:直接的選民舞弊、選票處理不當、有爭議的程序犯規、違反平等保護條款、投票機違規和重大統計異常。

納瓦羅的結論如下:

「任何人,尤其是主流媒體,聲稱不存在欺詐或違規證據,此舉是不負責任的。

被發現和選舉違規行為有關的問題選票數量,即使僅是較小的一部分被裁定為非法,就足以翻轉現有選舉結果,從而讓川普獲勝。

所有搖擺州都有相同或類似的選舉違規行為,但是每個州的違規方式又各不相同,也就是說每個州面對的整體舞弊狀況都不相同。

選舉違規行為橫跨6個面向,擴及6個搖擺州,出現上千次盜竊行為,證實這是系統性的大規模舞弊。

反川普的傳媒和社群媒體成為掩蓋公眾瞭解真相的同謀。

那些參與隱蔽事實的記者、評論家和政治領導人,應承認選舉違規,並進行調查。

立法和司法部門未能積極全面地調查6個方面的選舉違規行為。」

「這是一場危險的遊戲,同時也破壞了媒體的公信力,以及破壞了政治制度和共和國的穩定。」報告寫道。

納瓦羅還擔憂,如果不能在1月20日總統就職日前確定大選的真相,可能讓一個缺乏大部分美國人支持的、不合法的總統上台,且今後美國也難以再舉行公平選舉。他認為,1月5日喬治亞州參議員復選,就是對這種高風險狀況的初步檢驗。

中澳大吵架 考驗澳洲決心

▲現今世界各國中,跟中國政府感情最差的,既不是美國也不是印度,而是澳洲政府。Adobe Stock
第219期
哨子先生

現今世界各國中,跟中國政府感情最差的,既不是美國也不是印度,而是澳洲政府。11月30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推特發表一張中國網友的合成圖片,畫面是澳洲士兵笑著拿刀架在一名阿富汗兒童脖子,用以諷刺澳洲今年11月發生的軍方醜聞——數名軍人涉及在阿富汗非法砍殺平民和囚犯。

11月19日,澳洲國防軍(Australian Defence Force,縮寫ADF)發布調查報告,指稱在2009到2013年間,有19名澳洲士兵因「在不必要的戰鬥狀況下」,殺害囚犯、農民或平民而被調查。這項調查由澳洲大法官布雷頓(Paul Brereton)主導,共採訪了超過400名目擊者。事件公開後,澳洲舉國震驚,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也立刻致電阿富汗總統甘尼(Ashraf Ghani)表達歉意,並承諾會成立特別獨立調查小組徹查。

當事兩國暫時都沒事了,中國政府忽然自己跳出來鬧事。

戰狼外交發言惹議 澳洲這次硬起來

趙立堅的「挑釁圖文」,瞬間激怒澳洲政府,總理莫里森要求中國政府立刻道歉,卻遭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悍然拒絕。華春瑩甚至反嗆澳洲軍人屠殺平民,澳洲政府才應該道歉。

面對中國共產黨這種藉由指責他國事務,轉移自身人權問題的低劣手法,讓澳洲輿論大感不滿。澳洲《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把著名的六四「坦克人」照片放上報紙頭版,寫道:「我們對那些被中國解放軍殺害平民和學生感到震驚,我們強烈譴責這種行為,並呼籲追究他們的責任。」還在最後加註「照片是真的」,嘲諷力爆表。

南澳獨立議員雷克斯派翠克(Rex Patrick)則向總理建議,應驅逐境內三分之二的中共外交人員。他說目前中共在澳洲共有148名外交人員,比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的駐外人員都多,「我們不會接受他們如此殘酷的行為,不僅僅是口頭上的抗議,我們也將付諸行動!」

澳中關係來到冰點 中共祭出貿易戰

澳洲與中國關係緊張已經不是一兩天的事,今年初疫情爆發時,澳洲政府就公開要求必須對疫情起源展開全球調查,讓中共很不開心,陸續對澳洲執行貿易制裁、投資限制、旅遊禁令,目前已經對澳洲七種重要產品課徵高額關稅,包括葡萄酒、大麥、木材、棉花和澳洲龍蝦。

對澳洲來說,中國市場一直是最大的貿易出口地區,幾乎三分之一左右的產品都是運往中國。根據2018至2019年的貿易總量估算,中國市場就占了1,050億美元的交易額。澳洲總理也坦承,中共政府這些懲罰措施,確實對國內經濟產生影響。

不僅如此,中國駐澳大使館在11月中還「故意」洩露一份「不滿清單」給媒體,內容大概是中國政府對澳洲政府的14項不滿,包括:澳洲政府決定禁止華為;在戰略政策研究所資助「反華」研究;阻止10項中國外國投資交易;對中國記者的突襲搜查和取消簽證;在多邊論壇上「帶頭討伐」北京在台灣、香港和新疆事務上的做法,以及呼籲對武漢肺炎的起源進行獨立調查。

此番用意是放話給澳洲政府,要他們趕緊彌補中澳關係,不然未來會更不客氣。這位匿名官員甚至說,如果澳洲政府放棄清單上的政策,「將有利於改善氣氛」。

面對中共「戰狼外交」式的出擊,澳洲也沒在怕,外交部隨即發出聲明回應,表示這14件事情關係到澳洲國家利益,是符合澳洲價值觀和民主程序的,沒有商量的餘地。

澳洲與中共,走到這步算是徹底撕破臉了。

經濟利益還是國家安全?考驗澳洲決心

近年大量的中國資金、留學生、技術人員輸入澳洲,雖然為澳洲帶來經濟利益,但帶來更多國安危機。北京不斷對澳洲重要機構發起網路攻擊、竊取澳洲的大量知識產權、從事祕密活動以擾亂澳洲的政治進程、威嚇和操控學生、在南中國海的一系列島嶼上建立軍事基地、對澳洲的安全製造災難性的威脅等措施,讓澳洲政府驚覺,一味配合中國政府,將賠上整個國家的未來。

墨爾本研究學者凱大熊(Kevin Carrico)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表示,「很多人可能會說,澳洲應該採取『務實』一點的態度,迎合中國的要求以拯救自己的經濟。但這並不像他們所描述的那樣『務實』。因為迎合一個獨裁政權的要求,只會帶來更多的壓制和更多的被迫妥協。」他認為:「唯一務實的做法就是,明確地拒絕與一個企圖以敵意對待澳洲經濟的獨裁政權進行談判。」

不只是澳洲,整個西方世界都遇到一樣的問題,過去一年,北京與美國、印度、英國、歐盟、加拿大、捷克、瑞典、越南、菲律賓和紐西蘭都發生激烈爭端。中共的戰狼外交不僅沒有展現泱泱大國風範,極具侵略性的戰略和商業野心,已經引起世界各國的抵制。

但要如何從十多年來被中共成功滲透的政府與社會結構中抽身,洗清中共勢力,這就考驗著這些西方國家領袖的智慧與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