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遺產是瘟疫

「武漢病毒研究所P4實驗室」核心成員石正麗(左)。Getty Images
第211期
曹長青
作者為美籍華裔評論家,網路影視評論「長青論壇」主持人。

武漢病毒蔓延全球,其損害範圍超過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因戰爭不會席捲全球每個角落。二戰時,美國除珍珠港被襲(2,402人喪生),本土是安全的,美洲大陸沒被危及。歐洲還有瑞士中立(安全)國。而這次武漢病毒蔓延全球190國,近20萬人喪生,200多萬人感染,更有巨大經濟損失。 眾所周知這場病毒發源於武漢,現在很多國家都有要求中國賠償損失的呼聲和法律訴訟。中共政權罪責難逃!即使最早說法,病毒來自武漢野生動物市場,那也是中共當局的責任,因中國早就有禁止販賣野生動物的法律,為甚麼有法不依?有報導說,武漢野生市場的女老闆與市府領導關係密切,所以即使曾有很多市民舉報這個市場髒亂差,但女老闆有黨官後台,誰也不敢整頓這個市場,「野生」變成「野蠻」病毒侵入千家萬戶、荼毒全球! 各國向中共政府索賠,僅上述這個理由就可成立;更何况後來更多資訊展示,武漢病毒很可能來自中國最高等級的病毒研究所「武漢P4實驗室」(武毒所)。 武漢病毒是生物專家精心合成的 武毒所的主要研究是由其核心成員石正麗多年致力的蝙蝠病毒,加入新成分後形成毒性更強的「新冠病毒」。2018年中共電視播出的歌頌「武毒所」科研成果的節目中就說石正麗們已成功研製出新的病毒。 對於「武漢病毒」是人工合成,最早有印度的科學家發表學術報告揭露,後有美國《生化武器反恐法》起草人、伊利諾法學院Francis Boyle教授、美國匹茲堡大學生物資訊核研究主任James Lyons-Weiler都指出,武漢病毒基因序列被插入奇怪元素,病毒來自於實驗室。更引起人們重視的是因發現愛滋病毒,2008年獲「諾貝爾醫學獎」的法國87歲教授呂克‧蒙塔尼耶(Luc Montagnier)的結論,他斬釘截鐵地指出,武漢病毒不是來自野生動物,不是自然形成,而是人工合成,是由分子生物學家煞費苦心製作的,用他的原話,「像鐘錶匠那樣的精細作業」。 蒙塔尼耶是研究病毒的權威,另外他不是泛泛而談,而是自己對此做過實驗:他和法國知名的跨學科生物數學家Jean-Claude Perez合作,對武漢病毒的「每一個基因序列」都進行了數學模型檢測,結果發現蝙蝠病毒中被增添了愛滋病基因等,由此形成了「新病毒」,它更易直接感染人體細胞,更有毒性。 雖然有一些科學家不同意蒙塔尼耶的說法,但都是泛泛反駁,或是從理論上說蒙塔尼耶的說法不成立,或認為邏輯上不成立。但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個科學家經過自己的實驗檢測,證明「武漢病毒」是動物身上來的、沒有人工合成、沒有在蝙蝠病毒上增添愛滋病等其他病毒。一個都沒有! 中國的石正麗們為甚麼要發展這種「厲害病毒」?石的解釋是要研究「疫苗」。但這種研究為人類帶來極大的風險!曾參與愛滋病毒研究的法國另一位知名科學家西蒙‧霍伯森教授(Simon Wain Hobson)強烈批評蒙塔尼耶的結論,但他也同時嚴詞批評中國的石正麗們,他接受法國廣播電台採訪時說:「武漢病毒實驗室石正麗一直致力於研究給病毒基因增加新的功能,使它能夠直接感染人體細胞,或者使病毒能夠直接通過空氣傳染;石正麗說想用它研出疫苗,但這是瘋狂的研究,讓人類冒著不必要的風險,所以我當初就十分反對。」 中國的原子彈哪天「外洩」爆炸都有可能 即使按石正麗的說法,他們研製這種病毒是為了發現「疫苗」,但病毒怎麼跑出了「實驗室」?美國專家說,病毒外洩是常見的。在中國,2003年薩斯病毒大爆發之後第二年,中國安徽和北京的兩個薩斯病毒研究所分別發生病毒外洩事件。中共《人民日報》刊登了有關人員被處罰的報導。 外洩的原因很多,病毒研究操作沒遵守安全規則等。近年中國甚至發生這樣的外洩原因:有中國人迷信野生動物補身體,導致野味升值;有人把病毒實驗後的剩餘野生動物偷偷拿到市場出售牟利;就在武漢病毒爆發時,中國工程院士李寧,因出售實驗室動物獲利超千萬,被判刑12年。武漢病毒是不是也因類似原因流出?武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內有病毒實驗室)距離那個野生動物市場不到三百公尺。中國最高等級的「P4病毒實驗室」就坐落在武漢市區,跟今天蔓延全球的病毒只是「巧合」嗎? 武毒所的安全早就令人擔憂。美國駐華大使館發回的電訊被媒體披露:早在2018年美國科學家等去「武漢P4病毒實驗室」訪問就發現,研究所有安全隱患,擔憂出問題。另外「武毒所」官網刊出的2018年4月的所內照片,不僅儲藏病毒盒的冰箱膠條有破損,且取病毒的研究者沒穿類似太空服那種防毒設備,僅帶口罩,明顯不是安全操作(該照片中國官媒《China Daily》當時有登載)。 在共產黨洗腦和商業大潮下,很多人只看重金錢,毫無道德感。中國從蔬菜水果食品到各種產品都有假貨,在倫理淪喪的國情下,中國人甚麼事都敢做,連嬰兒奶粉都敢造假,前些年有30萬孩子因此中毒。不要說「石正麗」的武毒所,中國很多機構是「五毒俱全」,甚麼傷天害理的壞事都敢幹。腐敗專制、良知喪失、安全漏洞比比皆是,在這種文化和專制下,哪天中國的原子彈突然「外洩」爆炸了都不令人意外! 所以,這場蔓延世界的武漢病毒是石正麗的「武毒所」洩漏造成的,完全有可能!否則難以解釋,為甚麼中共政府一直不允許美國防疫專家前去支援、考察?沒有鬼,為甚麼阻止國際專家去調查? 為甚麼派「共軍少將、生化專家」進駐? 當然,更嚴重的質疑是,軍方背景的「武毒所」是不是在研究生化武器?這從武漢封城前三天,共軍少將、生化武器專家陳薇率工作組進駐「武毒所」就可看出端倪。如果這個實驗室只是研究疫苗,是民間機構,那麼按常識常理,如有工作組進駐,也應派醫學專家,為甚麼派解放軍少將?如果這個實驗室跟生化武器無關,為甚麼派駐的是一個生物武器專家?解放軍少將、生化武器專家,兩種身分一個預示:這個中國最高等級的病毒實驗室不排除就是生化武器基地。武漢病毒所以迅速蔓延全球、有這麼大的殺傷力,難怪有人把這點作為解釋之一。 無論中共當局怎樣抵賴,無可爭議的是,病毒源頭是武漢,從中國蔓延到整個世界。如果這次病毒只是意外外洩,但以往西方的外洩事故、中國安徽和北京的實驗室外洩,為甚麼都沒造成今天這樣的大災難?因為那些都是發現了就立即通告、封鎖、救治,星星之火很快被撲滅。而這次武漢病毒所以蔓延,迄今世人已經知道的原因,是中共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出於維穩(保權、統治)而在1月7日的中共政治局常委會做出指示隱瞞疫情。現在習近平最怕世人提到這個「指示」。批評這個「指示」的中國民間企業家任志強被關押。《紐約時報》引述包括中國防疫專家參與的研究報告說,如果中國1月中旬提前一週採取行動,可使感染人數減少60%;如早三週採取行動控制疫情可避免95%的病例。 無論未來國際社會對中共政府索賠結果如何,無論習近平的下場怎樣,但有一點可以確定,正如德國發行量最大報紙之一的《畫報》(BILD)主編Julian Reichelt在致中共領導人信中蓋棺論定的:中共輸出病毒禍害了全球,習近平的政治遺產是瘟疫!

中港共利用武肺入侵 瘋狂打壓香港民主派

▲4月18日,香港警方逮捕了高齡81歲、號稱「香港民主之父」的李柱銘大律師。圖為他當日獲得保釋後面對記者的談話。Getty Images
第211期
林保華
作者為資深評論家、專欄作家、中共黨史學者。曾擔任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院長張五常教授助理研究員,研究中國政經改革。

武漢肺炎傳播香港,已經有一千多人染疫。然而港共政府的心並沒有放在防疫上面,甚至借防疫打壓泛民,其瘋狂程度超出想像,顯然已經不是港共政府的自作主張,而是因為全球向習近平追究責任,狗急跳牆而須在香港製造事端來轉移國內民眾的視線,並且利用疫情在歐美爆發而趁機在香港上下其手,測試與挑釁美國等西方國家。

莫須有罪名逮捕泛民主派

4月18日,香港警方一舉逮捕了15位泛民中的有頭有臉人物。其中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前民主黨主席楊森、工黨創黨主席李卓人在2月28日已被以「非法集會」為名逮捕並取保候審後再次被捕,而且基本上還是同樣罪名。然而這次除了他們三位外,還有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前主席何俊仁、民主黨前立法會議員單仲偕、已退黨的前立法會議員區諾軒、社民連主席黃浩銘、副主席梁國雄、祕書長吳文遠、工黨創黨副主席何秀蘭、支聯會祕書蔡耀昌、民陣副召集人陳皓桓、公民黨立法會議員吳靄儀、街工立法會議員梁耀宗。

這次被捕者中,國際影響最大的是李柱銘大律師,他號稱「香港民主之父」,而且已經81歲高齡。第二個國際影響最大的則是黎智英,號稱「民主黎」,他創辦的《蘋果日報》在香港堅持反共立場,是中共華語大外宣的死敵。李卓人與何俊仁是司徒華逝世後的支聯會前後任主席,自然也是中共的眼中釘,228逮捕中盛傳何也被捕,不知甚麼原因當時「漏網」了。區諾軒則是泛民中後起之秀,中共自然也不會放過而多次以不同原因被捕。最令人意外的是吳靄儀,她是大律師,前立法會議員,比較偏重在體制內,然而她很堅持理念,曾經是資深媒體人,擅長寫作,著作等身,是研究金庸的專家。

在這以前,為了報復去年區議會選舉親共人士的慘敗而失去近九成席位,居然也以莫須有罪名逮捕由泛民人士出任的區議會負責人。例如香港中西區區議會主席、民主黨區議員鄭麗瓊3月26日凌晨被警方拘捕,港警指控她涉及「煽動謠言罪」。至此,新一屆區議會會期自年初開始以來,已經先後有三名區議會主席被捕,分別為西貢區議會主席鍾錦麟、元朗區議會主席黃偉賢以及鄭麗瓊。另外,深水埗區議會副主席伍月蘭也曾經被捕;除了以上4人,還有11名區議員自今年年初以來被捕。

 

港府推出「全城禁聚」防疫規則,特別是部分支持反送中的所謂「黃店」不時受警察檢查,如圖中的「光榮冰室」。宋碧龍攝影

▲港府推出「全城禁聚」防疫規則,特別是部分支持反送中的所謂「黃店」不時受警察檢查,如圖中的「光榮冰室」。宋碧龍攝影

 

《禁聚令》專找「黃店」麻煩

除了逮捕名人以外,對普通民眾,因為許多都參加過反送中運動,此時更是藉機打壓。

港共政府對中國入境人士的限制與檢測明顯漏洞百出,可是積極在3月29日開始實施《禁聚令》,規定任何人在公眾地方進行多於4人的群組聚集會被罰款甚至監禁。雖然規例作出12項豁免,搭車、工作、求診、喪禮、結婚等情況下仍可聚集多於4人。但是仍然很多模糊地帶,例如餐館吃飯如何規定餐桌之間的距離?因此有些餐館乾脆關門。而為何規定是4人?原來傳說是對「麻雀館」放一馬,打麻將正好是4人1桌,不算違法。因為麻將是國粹嗎?由於麻雀館三教九流太多,講起來不太好聽,後來政府只能要他們暫停營業。

《禁聚令》對清明掃墓者造成困擾,因為一家去掃墓往往就成為在公眾地方超過4人的聚會。但是這條法令的最大功能卻是禁止民眾的任何政治集會。超過4人就犯法,就不可能組織任何集會了。所以當局就敢於放手抓人了。因為民眾完全無法集會抗議,遑論遊行。只要武漢肺炎沒有完全消滅,這條禁聚令就可以保持有效。所以支聯會已經在為每年的維園六四燭光晚會尋找替代方案。

反送中運動香港產生黃絲(反港府)、藍絲(親港府)兩派,親中的服務型行業被黃絲抵制,例如美心集團,生意大受影響,占全港民眾多數的黃絲多去幫襯黃絲服務行業,形成「黃色經濟圈」,他們的店家俗稱「黃店」,尤以餐館、冰室最受歡迎。在《禁聚令》頒布後,警察就專找著名的黃店麻煩,一天去幾次檢查他們有沒有違規,或者胡亂開罰單。完全是共產黨「拉一派,打一派」的伎倆。

也就是說,港共以防疫為名,在政治上、經濟上重重打擊民主派及其支持者。然而這樣做法,勢必沉重打擊香港的經濟,尤其是消費行業。港共惹出的反送中運動已經打擊了香港經濟,現在的《禁聚令》更是讓不少消費場所關門大吉。然而,只要共產黨可以達到政治目的,甚麼代價都可以付出。這是共產黨歷來的風格。他們連鴉片都可以買賣,還有甚麼法律與道德的底線?

但是香港民眾並不死心,他們也借悼念去年721元朗黑警勾結毆打民眾、831暴警在地鐵太子站瘋狂行凶,以及幾位烈士戰友的逝世紀念日舉辦獻花等紀念活動,當然港共不會放過他們,警察立即大肆拘捕,往往一抓就是一百多人,企圖一網打盡反抗的志士。然而各種形式的抗爭還是絡繹不絕,展示香港反抗運動的韌性。

港澳辦領導中聯辦

而中共又趁民眾關注武漢肺炎的時候,悄悄從組織上加強對香港的控制。例如全國政協副主席兼祕書長夏寶龍再兼任港澳辦主任,香港中聯辦主任則是港澳辦副主任,將過去兩辦的平級地位改為港澳辦領導中聯辦。理由也很簡單,就是加強北京對香港的直接控制。尤其夏寶龍是習近平之江新軍的嫡系,而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則是雜牌軍。

這個新制度出來後,立即強勢出擊。由於北京拒絕普選,立法會中親共派永遠占多數,因此泛民用「拉布」手段拖延議事已經是常態,然而現在不行了,因為港澳辦與中聯辦出來講話,譴責主持立法會內務委員會主席選舉的公民黨議員郭榮鏗「濫權」。這樣,郭榮鏗是否也要被捕?兩辦這種行為違背《基本法》第22條,但是兩辦說,他們不受《基本法》的約束。也就是制度與法律對兩辦都沒有用,他們想做甚麼就可以做甚麼。香港的沉淪伊於胡底?

顯然,現在習近平為了維護自己的帝位而在香港胡天胡地。別以為他真的可以為所欲為,這種瘋狂掙扎也說明他的末日是屈指倒數了。

武漢肺炎禍及全球 「去中國化」大潮興起

▲武漢肺炎病毒源起中國,且中共政府對國際隱瞞疫情真相,導致全球遭災。世界各國紛紛啟動對中共究責的法律行動。Adobe Stock
第211期
何清漣
作者為旅美中國經濟專家與評論家,美國《商業周刊》1999年評為「亞洲之星」。其著作《現代化的陷阱》一書被推選為「30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300本書」。

隨著武漢肺炎疫情波及全球所有國家,沒有人能預測這場瘟疫甚麼時候、以何種方式結束。現在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這場瘟疫將成為全球化的轉折點,導致了一場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大洗牌,國際產業鏈也將重組,去「中國化」的趨勢不可避免。

這個後果,北京已經預料到了。目前,中共集中大外宣所有力量,就是應付來自全球各處的追責。追責的前提基於兩點:病毒起源於中國,極可能是實驗室洩漏的人工合成病毒;中國隱瞞疫情真相,導致全球染疫。

世界應該與中國「脫鉤」

早在中美貿易戰期間,美國就形成了一種「脫鉤」理論,主張與中國脫離接觸。現在的全球化主要是經濟方面的全球化,是根據成本比較優勢組合形成的一條全球產業/價值鏈條。儘管過去六、七年以來,某些產業鏈已經在重組,中美貿易戰也加快了重組進程,但中國一直還生活在世界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幻想當中。這次武肺疫情終於打破了中國的幻想,讓全球化1.0版在黑色瘟疫中走向終結。

一直對中國態度友好的英國,保守派議員終於發聲要與中國脫鉤。英國議會下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圖根哈特(Thomas Tugendhat)在《星期日郵報》(The Mail on Sunday)的評論中批評中國「像傳播病毒那樣迅速傳播不實信息」,還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決心要創建一個由其領導的『新世界秩序』(a new world order)」;他要求英國重新思考與中國的關係:「我們渴望商品和投資,但我們要導入中國的威權價值體系及其產品嗎?還是我們應該與其他自由國家合作並減少我們對這種獨裁統治的依賴?現在,我們有一個理想的機會來評估世界的未來,並開始將其塑造成我們自己的道德框架。」

英國外交大臣、代理首相藍韜文(Dominic Raab)4月16日指出,將協同盟邦針對中共病毒疫情何以爆發的問題質問中國,並稱「我們絕對不能退縮」。Getty Images ▲英國外交大臣、代理首相藍韜文(Dominic Raab)4月16日指出,將協同盟邦針對中共病毒疫情何以爆發的問題質問中國,並稱「我們絕對不能退縮」。Getty Images 英國政界醞釀改變對中政策,之前已有傳聞。3月底《星期日郵報》稱,保守黨成員及部分政府官員考慮要就瘟疫責任清算中國,包括再對華為的5G設備落閘。在美國總統川普表示將調查武肺病毒起源後,英國外交大臣、代理首相藍韜文(Dominic Raab)在4月16日下午5點的疫情例行記者會上,被《彭博新聞社》記者問及英中關係時,他回答說,將協同盟邦針對中共病毒疫情何以爆發的問題質問中國,「不可能當作甚麼事都沒發生過(business as usual),我們絕對不能退縮。」在這場危機過後,英國和中國的關係已經「回不去了」。

德國智庫國際及安全事務研究所(Germa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and Security Affairs)主管佩爾特斯(Volker Perthes)最近公開聲稱:「中共試圖將其治理模式輸出到全世界,包括歐洲。歐洲正在覺醒,與中國打交道時,不僅要把中國看作客戶、市場和大工廠,也要看作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的行為體,即在很多方面無疑是我們的夥伴,但也是競爭者和挑戰者,包括對我們的價值觀而言。」 自2016年以後,美國川普政府用他的方式退出一些全球合作領域,比如巴黎氣候協議、聯合國幾個機構等,歐洲國家領袖普遍希望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能夠成為在全球問題上的一個潛在合作者,扛起全球化「經濟領軍」的大旗。但隨著中國試圖引導建立新的國際秩序,他們開始猶豫懷疑。恰逢此時,武漢肺炎危害全球,中國在處理這個問題上顛倒黑白、推卸責任、咄咄逼人的態勢,迫使西方國家開始考慮抵抗北京方面的威權影響力。

多個國家開展 向中國索賠的法律行動

武漢肺炎造成全球盡皆染疫,中國對自身造成的世界災難,不僅毫無歉意,反而通過一系列甩鍋行為諉過於美國、義大利,嘲笑他國抄中國作業都沒抄好;聲稱中國為世界抗疫作出了重大犧牲,要求世界感謝中國。凡此種種,激起了全世界的強烈反感。

最近,中國網絡上熱議「新庚子賠款」,指全球200個染疫國家,將會有不少聯合起來向中國索賠,戲稱為「八十國聯軍」,將是「八國聯軍」的十倍。玩笑歸玩笑,但卻有事實依據。

3月份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報導,美國的保守派律師及其遊說組織(Freedom Watch)和德克薩斯州的一家公司(Buzz Photos)對中國政府發起訴訟,要求中國為新冠病毒造成的損失支付20兆美元。他們指責新冠病毒是中國政府研發的「非法生化武器」。

美國《國家評論》發表文章說,國際社會想讓中國為疫情付出法律和政治的代價,但是在向中國索賠方面,包括聯合國安理會和國際法院等國際機構並沒有有效的強制手段,因此建議美國可以嘗試說服其他國家,在科研及經貿合作方面對中國施壓,還可以針對中國的一帶一路,游說有中國投資的國家沒收中國國營企業資產來補償新冠病毒造成的損失。只要世界上受害的國家可能參與,勢將掀起一場全球圍堵中國獨裁政體的持久戰。

印度的國際法學家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Jurists,ICJ)和印度律師協會近日已向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提出申訴,要求中國就新冠肺炎病毒在全球蔓延造成的巨大損失作出賠償。據印度《論壇報》(The Tribune)報導,這兩家機構控告北京「祕密地」研發了大規模殺傷的生化武器,其目的是為了買空經濟崩潰國家的股票,控制世界經濟;它們要求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對中國進行調查,並要求其對國際社會及其成員國,尤其是印度作出賠償。

巴基斯坦前內政部長、人民黨參議員馬利克(Rehman Malik)近日寫信給聯合國祕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建議其組成新冠病毒專門委員會,調查這一病毒是否是人造的,及其來源地。

4月6日,英國保守派智庫亨利・傑克遜協會(Henry Jackson Society)發布關於全球健康危機的報告《新冠病毒賠償:評估中國潛在的罪責和法律應對途徑》(Coronavirus Compensation? Assessing China's Potential Culpability and Avenues of Legal Response),該報告提出的調查建議說,中國必須為新冠病毒損失向英國賠償3,510億英鎊。

4月18日,德國《圖片報》(Bild)發表文章,標題是〈中國欠我們甚麼〉(What China owes us)。文章指出,中國應該對全球武漢肺炎疫情負責,該文計算,如果德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4.2%,這相當於每個德國人損失1,784歐元,各項相加,開出了1,490億歐元的索賠賬單。 以上只是索賠行動的一部分。國際社會深知索賠的道路很漫長,但索賠這種態度,足以表明世界要與中國保持距離的決心。

疫情流播全球的過程中,只見中國輿論幸災樂禍,高唱「疫情過後,中國或成最大贏家」;全球因染疫失去生命的人現在已經超過17萬,中國隱瞞死亡人數,自誇控制疫情做得最好,「全世界都欠中國一聲感謝」。這樣一個不僅僅是政治體制不同,甚至是價值觀都迥異於文明世界的黑暗之國,將其納入全球體系就是西方短視的結果。2020武漢肺炎這場由中國製造的黑色瘟疫為全球化1.0版劃上了中止符,如今全球「去中國化」正當其時。

 

武漢肺炎的經濟學分析(三)

▲台灣防疫成效斐然,在敦睦艦隊(磐石艦)群聚感染爆發前,台灣於4月中旬曾經4天內3度「零確診」。圖為圓山飯店發揮巧思,點亮客房燈光在外牆拼出「ZERO」致敬辛苦防疫的所有台灣人。Getty Images
第211期
樊家忠
作者為台灣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專長為應用個體經濟學、家庭經濟學、勞動經濟學、公共政策效果評估。

最近兩週來,國際社會充滿了要向中共索賠的聲音。除了美國不少民間團體已經向美國法院提交訴狀,狀告中共政府或者政府組織(例如人民解放軍、武漢病毒研究所等)之外,密蘇里州政府也提起民事法律訴訟,要求中共賠償因為其疏失所造成的該州經濟損失。美國國會也在推動法案要免除中國在法律上的豁免權,以及由聯邦政府逕行向中共索賠。

姑且不論這些訴訟在法律上能不能成立,或者勝訴後有沒有辦法可以獲得賠償,我們來談一談這些索賠行動有沒有經濟學上的意義。

外部性內部化

一般的交易只涉及到交易雙方,但在很多情況下一個交易會影響到無辜的第三方,這個影響所造成的成本就是經濟學上所謂的「外部性」(externality)。解決外部性問題的必要條件是將外部性「內部化」(internalization),也就是買方或者賣方將外部成本給承擔起來。

我在前文〈武漢肺炎的經濟學分析(一)〉曾經提到,個人染疫具有很強的外部性(因為會傳染給他人),而防治瘟疫困難的地方正在於外部性無法內部化,因為法律上無法要求個人為傳染給他人負責。

我們看到很多歐美人(尤其是年輕人)根本不在乎被病毒感染,所以當大家被迫歇業防疫的時候,他們趁機休假玩樂,到處開派對。這正是因為他們不用為別人(尤其是老人)染疫負責,所以才能如此漫不經心,這是個典型的外部性無法內部化的現象。

中共是慣犯

要防治武漢病毒這種傳染病,最重要的就是要在病毒初發的時候進行有效的隔離與檢測,並且提醒民眾注意,以集體行動來防疫。這是所有正常國家都會採用的公共衛生標準動作,也是一個負責任的國際社會成員的基本動作。

然而中共政府做了甚麼?隱匿、隱匿、以及更多的隱匿。這是中共政權的慣性,為了維穩,不能讓民眾知道真相。因此,2003年中共隱瞞了SARS,17年後它又再度隱瞞了武漢肺炎。這麼多年來中共不但沒有改進,如今還學到了讓WHO一起幫它隱匿,洗白它的謊言。

現在國際上對中共採取的索賠行動,透過國際壓力讓中共為全球災難負起責任,正是一種將外部性內部化的手段。這不但能增加經濟效率,也是保護中國人民的人權行動。否則下一次病毒在中國降臨時,中國與全球民眾還會再度遭難。

 

武漢病毒的兩面性(看起來不如SARS致命,但傳染性更強、危害性更大)簡直就是中共的翻版,難怪許多人直接稱武漢肺炎為「中共病毒」。Adobe Stock

▲武漢病毒的兩面性(看起來不如SARS致命,但傳染性更強、危害性更大)簡直就是中共的翻版,難怪許多人直接稱武漢肺炎為「中共病毒」。Adobe Stock

 

病毒是中共的翻版

如果仔細觀察,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特殊現象,就是武漢病毒的兩面性根本就是中共的翻版。武漢病毒不像SARS那麼致命,但因此傳染性更強,能夠癱瘓全球系統,危害性更大。SARS的致命性高,但反而很快就被各國的防疫體系殲滅了。同樣地,中共「看起來」也不像伊斯蘭國ISIS那麼血腥邪惡,因此中共政權卻可以在既有的國際環境中發展壯大,並得以收買西方世界的政要、企業與國際組織(傳染性更強)。可是正是因為這樣,中共政權對人權與國際秩序的危害性更大。相反地,ISIS反而很快被殲滅。

很多人把武漢病毒當普通感冒,這些喪失警覺心的人最容易被感染。同樣地,也有很多人認為中國是正常國家,甚至認為中共還是比較友善的極權政府,這些喪失警覺心的人最容易被中共收買。

或許武漢病毒正在用它自己奇特的方式來警醒世人認清中共對世界的危害。而台灣成功防疫的經驗,剛好印證了反共才是長治久安、永保健康之道。病毒的風中絮語,你是否聽得到?

多次零確診後 台灣小商家如何防疫?

▲台灣民眾具有高度警覺心,並全力配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距離、進入商家室內量體溫、雙手噴酒精消毒都已經成為習慣。Getty Images
第211期
林茂昌
作者為台灣知名的翻譯家,翻譯過多本重量級財經著作,如葛林斯潘的回憶錄《我們的新世界》、暢銷書《黑天鵝效應》、《師父》、《馬丁沃夫教你看懂全球金融》、《大債時代》等。曾任台証期貨總經理、期貨商公會理事。自2004年即財務獨立從事價值投資。2011年出版第一本著作《我的職業是股東》,廣受好評。

4月中旬,台灣在四天當中出現三次零新增確診案例,儘管指揮官陳時中部長表示我們仍不可掉以輕心,儘管國人知道疫情不會就此結束,而且隨後便發生敦睦艦隊事件,但對許多的小店家來說,這幾天的零確診是莫大的鼓舞。一位開餐廳的朋友說,聽到零確診時,眼眶都紅了,難掩激動之情。因為這一陣子,他每天都在掙扎,到底是要咬牙撐下去還是要收攤結束營業。

小店家被大企業取代

事實上,在疫情肆虐之下,全世界的店家都面臨類似的問題。而小商家一向是民生經濟的基礎,也是創業與就業的大本營。以美國來說,全美約有3,000萬家小企業,聘用了高達5,900萬人。美國經濟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預測,按照目前美國各州的防疫措施,如禁止外出、軟封城、命令非基本需求行業暫時停業等,有一半以上的店家撐不到今年夏季。原因很簡單,小店家的資金薄弱,無力長期對抗。

更深一層的問題是,店家一旦倒閉,原有的市場地位便立即被其他企業所取代。而小店家大量倒閉,取而代之的就是大企業、大財團。小店家被迫在狀況最糟糕的時候退出,而擁有龐大資金的大企業、金主、房東正好以最便宜的價錢,輕鬆拿下市場;或是以更有效率的方式,提供替代商品或服務。等疫情結束,市場恢復秩序,小店業主大多無力復業,眼睜睜地看著大企業奪走市場。

優勝劣敗弱肉強食本來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現象,甚至是必要的現象。但是短期間小店家大量滅亡,被大企業所取代,對市場生態的多樣性將造成重大衝擊。結果就是一個沒有特色、缺乏創意、失去活力的經濟環境。請想像一個只剩大賣場、outlet或連鎖超商的社區經濟。這樣的比喻雖然有些誇大,但市場演變方向大致如此。美國有很多熱心人士對此一趨勢憂心忡忡,到處奔走呼籲,有的甚至建立網站,鼓勵人們支持地方上的小店家,先預付一筆款子給小店,等疫情過去,封鎖令解除之後再慢慢取貨。當然,這是杯水車薪,效果很有限。

但台灣的情況似乎有所不同。我們沒有封城,大部分商家也沒有被勒令停業,只是消費者很小心,導致商家門可羅雀。而且到目前為止我們的防疫工作做得相當好,社區感染風險也受到很好的控制。這是第一線防疫人員努力的結果,同時也是社會具備高度防疫意識的表現。台灣民眾很早就對病毒具有高度警覺心,並全力配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

國人普遍小心,戴口罩、勤洗手、避免群聚已經成為習慣。大家積極配合防疫的各種社會動員,如地方機關、社工、里長、警察、志工等,讓居家隔離、檢疫執行得非常徹底、非常認真。這是一個社會防護網,配合防疫中心的指揮,有效阻卻病毒的傳播。我們可以從幾次本土不明感染源案例都沒有引發大規模社區感染得到證明,我們的社會具有一定程度的警覺心和防護力。

在資訊透明之下,良好的防疫成績讓人民建立信心,從而也漸漸安心。人民知道這樣防疫是可行的,對病毒固然要小心,但無需恐慌。於是早期的恐慌行為,如衛生紙搶購、賣場掃貨等如今已經消失。

建立消費場所防疫標準

接下來,小商家所關心的生意蕭條問題,是否會隨著防疫信心的建立而有所改善呢?我認為機會很大,但有一個條件,就是商家必須符合防疫標準,有效防止病毒傳播,讓消費者放心。否則好不容易撐到零確診,消費者回來了,卻因為疏於防範,導致另一波社區感染,那就得不償失了。

其實,很多商家已經主動採取各種簡單有效的防疫措施。例如風景區停車位半滿發出警訊、夜市有專人提醒保持距離、協助引導人流、入口處量體溫、商家設有乾洗手、用餐隔板,定時消毒桌椅門把等,這些都是很好的作為。別小看這些個簡單的措施,只要認真執行,不但可以防止病毒擴散,也可以讓消費者安心。

如果可以的話,我建議乾脆由政府出面,制定一套商家的防疫標準,讓業者有所依循,甚至可以取得認證。當然,符合標準取得認證不能保證絕對沒有病毒,但至少表示合格的商家具有一定等級的防護措施,消費者相對可以比較放心。

從另一個角度看,要求全體國民長期戒慎恐懼也不是辦法,人不可能永遠處在高度警戒的狀態,總要適時得到緩解。於是零確診就成了所謂「報復性消費」最好的藉口,真是山雨欲來風滿樓,擋都擋不住了。此時不如順勢制定一套消費場所的防疫標準,嚴格要求店家和消費者遵守,化解潛在的危機。這樣,一方面消費者可以得到喘息,一方面化解店家生意危機,再一方面還可降低報復性消費所帶來的傳染風險。似乎是個三贏策略。

面對疫病之台灣經濟發展方向

疫情衝擊經濟,並非全面一次性的影響,而是先集中衝擊部分產業、部分地區和部分人士,如旅遊產業。Adobe Stock
第211期
陳博志
作者為前經建會主委、總統府國策顧問、台灣大學經濟系主任暨經濟研究所所長。現任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為台灣經濟發展與國際金融專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將負成長3%,台灣也將負成長4%,其他機構則做了不同的預測。這些預測都沒多少價值,因為從武漢爆發的肺炎到底要傷害人類多久、多深仍不確定,對經濟的傷害當然也不確定。

安聯集團首席經濟顧問伊爾艾朗(Mohamed A. El-Erian)指出,「由於有諸多當下與長期的不確定因素,經濟學者與市場人士不該自我麻痺。這些人士不該提出精確的經濟預測,也不該指出市場底部的明確位置,反而更該指出趨勢、波動區間及各種原則。

面對顛簸不平的前路,專家們最多只能提供較佳的指引,而非提出一些必然出錯的精確預測」(《經濟日報》2020年4月6日,〈伊爾艾朗:全球經濟的四個不確定〉)。我也持相近的看法,不過滿街的算命師和預言家,總有一些人事後可主張他說中了,所以很多人還是會繼續做經濟成長率的預測。

疫情對經濟的衝擊除了整體經濟成長率之外,更嚴重的是對部分個人和個別部門更大、很多的傷害,以及對經濟整體運行的障礙。這兩方面的對策也比整體經濟景氣的對策更值得重視。就算經濟整體萎縮3%,若這萎縮是溫和平均地出現在所有部門,問題其實也不太嚴重,只是日子稍微緊縮一點而已。

但這衝擊卻是先集中大力衝擊部分產業、部分地區、部分人士,使這些被衝擊者受害極大甚至難以存活,而其他產業、地區、人士也將被牽連受害。經濟對策也要針對這情況規劃,而不是像一般不景氣時那樣只由總體經濟面來思考。現階段政府的政策可分成救急、穩定以及未來發展三項來思考,而分別做適當的對策。

如何「救急」?

一般不景氣的一種重要政策是增加政府支出和鼓勵需求來提振景氣。但疾病造成的需求減少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政府和人民為了要降低疫病的傳染而特地減少的,當然不能隨便提升。例如減少旅遊本是減少傳染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清明假期大批民眾到景點旅遊甚至讓政府緊急發出警告。所以在疫情未降低至極低甚至消失之前,政府並不宜藉鼓勵大量旅遊或餐飲等消費來提升景氣。政府規劃要鼓勵消費的酷碰券因此也是規劃要在疫情風險極小之後才啟動。

在不宜大力提振需求之前,政府先需做的是救急。這是包括我國在內很多國家都已在做的事。對失業的人力或營收大幅萎縮的小企業,政府當然要給予救濟以使他們能生活下去。對收入或現金流入大幅減少而可能周轉不靈,甚至可能導致相關企業周轉不靈的企業,政府常要設法用紓困或不准金融機構收傘等方式避免它們倒閉甚至引起系統性金融風險。

但這方面的政策常比對勞工和小企業的救濟要更小心,以免本來就經營不善的企業趁機騙更多錢。政府也要協助重要物品的生產流通和分配,以維護人民的安全和生活,以及經濟的適度運轉。我們在口罩的努力是個範例,中國和其他國家若未能做好物流,封城政策也不易成功。 在政府已以現金做前述救急之後,馬前總統和部分政治人物還要求政府普遍發放現金給人民及減稅,則不是適當的主張。

2008年金融海嘯時,馬政府發放了800億幾乎等同現金的消費券給全民,結果對人民的總支出和景氣其實幾乎沒有幫助(請參閱:陳博志,〈消費券離成功有多遠?〉《看》雜誌,31期)。馬前總統和相關人士也許不願承認當年的失敗,所以還嘴硬。這次疫情的衝擊更不平均,更不宜全面發錢和減稅。而此時普遍發錢若真能提高消費,還可能不利於疫情控制。所以希望政治人物不要再亂喊那些想爭取選票的花錢政策。救急的目標要盡量精準。

但可有效治療或防止疫病的藥品及疫苗可能不是很快就可以出現,因此目前有不少人認為全球疫情有可能持續一年以上。即使未來疫情不像目前那麼嚴峻,為避免疫情再擴大擴散,人們的旅遊和很多消費仍將會受限,一些政府和國境管制也可能必須持續。而且如諾貝爾獎得主席勒(Robert Shiller)所說,人們的恐懼心理可能會持續較久,而造成較嚴重的經濟衰退。這種情勢下,我們需要有維持經濟在低於繁榮甚至低於正常水準之下穩定運作的政策,以免經濟進一步下滑及人民進一步的恐懼的惡性循環。這類政策也不能只盲目增加支出,而要精細規劃讓經濟可在較低成長率或總支出下仍順利穩定運行。而一些維持穩定的政策也可同時兼顧促成符合國家長期方向的發展。

如何「穩定」?

這裡重要的努力方向之一是發展較安全的生產、配售和消費方式。不少人已提到網路銷售和行動支付的發展,我們甚至可藉機和運用政府給人民的津貼或採購來發展本國自己擁有而有特色的機制。遠距和彈性上班制度不只可以防疫,也可使人們能把休假做靈活的安排,而能讓人們不集中在週末及假期出遊。這一來休閒旅遊產業的生產就可以不集中在假日,使景點人潮不會過多,而業者整體的生產卻可不輸疫前。外送餐飲已有業者自己的努力和市場力量在推動,地方政府也許也可研究推動社區內的配送服務,不只促進消費及提供就業,也可能做為萬一要更嚴格隔離時的支援系統。

政府也可協助推展較安全的消費和生產活動,順便推廣本國產品、文化以及新的生活方式。例如政府可以委託電視頻道播放本國製作的高品質節目;可以鼓勵文化藝術人士到更多地方做小規模露天演出;可以補貼家戶、廠商以及地方政府改善可提高衛生和安全的設施如自動感應之水龍頭;也可以輔導企業轉型及勞工轉業的投資及培訓。政府也可補貼人民購買產能過剩而能改善人民生活的產品,甚至用這類產品援助其他國家。

傑出的企業家和政府充分溝通合作,就能在重要的產品和生產鏈中爭取到較多的參與。例如口罩生產國家隊。Adobe Stock

▲傑出的企業家和政府充分溝通合作,就能在重要的產品和生產鏈中爭取到較多的參與。例如口罩生產國家隊。Adobe Stock

如何「發展」?

有企業家說,現在我們要比氣長。救急和維持穩定的政策就是要讓我們能有更長的氣度過難關。而把握未來正確的方向,則是讓我們自信有更好的未來,因此也更能沉住氣而達成不恐懼的要務。未來的方向要努力的事很多,過去大家也說很多,政府也做不少,本文只簡單談和這次疫病較直接有關的兩項。較能防範疫病傳播的生產及生活方式,以及新的國際分工合作方式。 未來有些生產將更快朝向全自動化和彈性化或所謂產業4.0發展,以應付未來可能的疫病或其他危機。廠商的生產乃至社會的生產及生活,將須有可區塊化隔離的設計,以在必要時降低疫病的傳播。許多國家將會想自己生產某些重要產品,以免防疫及生活物資不足,或者生產因國外上下游無法配合而跟著停頓。因此近年因其他因素而漸浮現的短鏈問題將更快發展。但大部分國家都不可能甚麼都自己生產,國際分工合作仍能存在。我們要努力的是適應新分工方式並在其中掌握夠多、夠好的部分。

未來一個改變方向是重要產品大家都想自己生產,但國際仍將可水平分工。譬如台日韓都可生產口罩,但有不同的功能和設計,平常仍相互貿易水平分工,讓人民可得到各式各樣的口罩,而萬一有情況使貿易受阻時,各自的生產能力仍可彈性改生產更多種類產品以滿足國內需求。 另外未來一個產品的生產鏈也將較不會像現在依降低成本的原則而分成許多段到許多國家生產,但仍可能分成少數幾段而在幾個國家生產。而能分到這幾段的國家,很可能是要在分到各段中擁有特出的利基甚至關鍵不可或缺的技術或其他要素。所以未來我們將更須注重關鍵能力的培養和鞏固,否則只靠低成本將難分享國際分工的產業鏈。

而就像這次生產口罩一樣,要在國內有競爭力地生產某產品或某段生產鏈,常需要不少國內廠商的合作。這種合作或國家隊的形成,常需某些領導廠商、領導人士、或者政府的協助,而不易只靠單純的市場力量甚至相互競爭。台灣過去或許因為企業家精神或能力特出之企業家較少,因此我們常只能依附在外國大廠之下生產,或者只能生產部分零件和原料,而較少能生產大件的整體產品。所以未來我們在這方面必須加強努力,傑出的企業家和政府要溝通合作,才能在重要的產品和生產鏈中爭取到較多的參與。而這事情現在就要開始,除了搶國際先機,也能提振景氣和信心。

新的國際情勢也顯示,國際間的合作將更注重公平而不搶奪他人產業及技術的夥伴。我們不只要整合國內實力以成為別國不可忽視的合作夥伴,也要及早積極和全球價值鏈的主導廠商甚至國家研商,以加入公平合作的國際生產鏈。世界仍將是自由經濟和國際分工合作,但分工合作的形成將有更多的政府及領導人士的努力,而不再只是拼低成本。我們穩定當前經濟的政策,也可以多注意支持產業和企業朝向國家和全球的新發展方向努力。

宅在家消費:外送、居家娛樂、電商物流話題正熱

▲疫情影響下,民眾整體消費量沒有減少,只是改變消費形式,其中「宅居活動」的消費全面上升。Adobe Stock
第211期
曾允盈
台灣民眾在家時間平均增加1.7小時,假日增加2.4小時,宅經濟逆勢看漲。外送平台持續熱門,業者紛紛加入外送服務以迎合商機;宅經濟加速消費者線上購物的習慣,消費需求轉移到虛擬通路。

根據台灣市調機構「東方線上」近期發表的《宅居經濟大衝擊金錢.時間.行為全解析》報告指出,疫情影響下的整體消費量沒有減少,只是改變消費形式,其中「宅居活動」的消費全面上升。台灣民眾在家時間平均增加1.7小時,假日增加2.4小時,高達38%消費者不論平日、假日都盡量待在家。

 

民眾宅在家,宅經濟自然逆勢看漲,外送平台持續熱門。Getty Images

▲民眾宅在家,宅經濟自然逆勢看漲,外送平台持續熱門。Getty Images

觀察1.餐飲業提供「外送服務」搶商機

民眾宅在家,宅經濟自然逆勢看漲,外送平台持續熱門,業者紛紛加入外送平台服務以迎合商機。 2019年最瘋狂的餐飲業現象,就是外送平台的興起。其實外送商機一直都存在,只是科技與勞動力結合之後,方得以讓需求被滿足。現在只要打開foodpanda、Uber Eats App,點幾下,周圍3至5公里的美食,外送員立刻送餐到府。

2016年,麥肯錫顧問(McKinsey)公司估計全球外送平台的市場產值,2025年將達到200億歐元(約新台幣6,502億)。四年後的2020年,諮詢顧問公司Frost & Sullivan的估計翻了十倍,認為全球產值將高達2,000億美元(約新台幣6兆元)。 全球廣大的消費者都需要外送美食服務,不只鹹酥雞、手搖飲料可以選購,「鼎泰豐」、「故宮晶華」、「添好運」等高端餐飲不用出門也可以吃得到。

經濟部4月6日表示,為了在疫情中求生存,已有53.8%餐館業及飲料店業者,加入提供外送或宅配服務的行列,占比由2018年的40.1%大幅提升,其中以飲料店業提高15.1個百分點最多。統計處也提出產業分析報告,在疫情衝擊之下,今年前二月有提供外送服務的業者,營業額損失較少;反之沒有外送或宅配服務的業者,今年前二月營收年減幅度達8%。

統計處資料顯示,單看2019年的表現,提供外送或宅配服務的餐飲業者中,有55.5%的業者去年單店營收較2018年成長。從數字上顯示,外送或宅配服務的便利性,有助於帶動營收成長。因應疫情影響,經濟部也於4月1日推動1.5萬元的振興紓困方案,補貼小餐廳上架外送平台。

近期爆紅的遊戲《集合啦!動物森友會》。任天堂官網擷圖

▲近期爆紅的遊戲《集合啦!動物森友會》。任天堂官網擷圖

觀察2.「居家娛樂」任天堂主機賣到缺貨 近期爆紅的遊戲《集合啦!動物森友會》(簡稱《動森》),是任天堂(Nintendo)在主機Switch上推出的遊戲,主打「因為甚麼都沒有,所以甚麼都做得到」。遊戲中玩家在無人島上打造生活,自由度高,又能和現實生活的朋友連線,3月20日推出之後,短短三天內,實體版累積銷量達188萬套,超越另一款當紅遊戲《寶可夢》首週實體銷量紀錄。

《動森》賣遍亞洲和歐美,疫情的蔓延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不少人分析,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玩家開啟了從來沒有經歷過的遠距離辦公經驗,或與親人分隔好幾週無法見面,於是透過遊戲中重複且簡單的任務,重拾一般的生活規則,並且創建自己想像中的虛擬世界。 此外,遊戲裡的時間與現實同步,有同樣的日夜和四季交替,營造出一個真實的「島上生活」。也就是玩家在夜深時玩遊戲,遊戲中也是半夜,因此造成一種心理現象,被規定待在家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暫時失去某部分的生活體驗,可以在遊戲中彌補。

《動森》發售後人氣快速飆升,供不應求,Switch與特別設計版主機的價格一路狂飆。任天堂甚至在4月7日暫停Nintendo Switch與Switch Lite主機出貨一週。任天堂、Sony等股價飆漲,締造一波「宅經濟」。 另外,影音娛樂也成為剛性需求,KKBOX觀察,旗下KKTV在2020年1月至3月期間,流量年成長85%,LiTV的3月流量也成長35%。「非跟播劇」數據比起2019年同期成長14%,原因不外乎民眾因防疫待在家時間較長,對於OTT(Over-The-Top Media Services,指透過網際網路直接向觀眾提供的串流媒體服務)影劇的休閒需求比以往更大。

受疫情影響,宅經濟加速消費者線上購物的習慣,民眾減少外出購物,消費需求轉移到虛擬通路。Adobe Stock

▲受疫情影響,宅經濟加速消費者線上購物的習慣,民眾減少外出購物,消費需求轉移到虛擬通路。Adobe Stock

觀察3.「電商物流業」前景看好

受疫情影響,多數實體零售業苦不堪言,電商平台卻大多收穫滿滿。宅經濟加速消費者線上購物的習慣,民眾減少外出購物,消費需求轉移到虛擬通路,上網購物的習慣,早就已經回不去了。 本該是電商淡季的2月份,由於疫情影響,淡季成為旺季。

據東方線上調查,今年2月曾透過電商平台購物的人數比例高達87.9%,直逼去年雙11。經濟部統計處公布,2020年2月,電子購物及郵購業營業額較去年同期成長29.2%。電商業者富邦媒體科技(momo)公布2020年3月合併營收新台幣52.2億元,年增33.5%,創下歷史同期以來的新高;今年第1季合併營收151.1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28.7%。

網路家庭(PChome Online)3月合併營收35.39億元,年增18%,也改寫同期新高。第一季合併營收106.8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6.1%,也創下歷年以來一季突破百億營收的新高紀錄。因應大增的需求,網路家庭4月21日宣布擴大徵才,釋出300名職缺。 不少實體品牌也積極往電商布局,然而創業家兄弟董事長郭書齊曾表示,要開拓一個新通路,需要時間調整供貨、庫存、物流對策等,效益在短時間內並不顯著,因此線上商家數量應該不致大增。較顯著的變化則是,已上架平台的品牌,會將更多資源挪移至線上的銷售。

消費者未來將購物行為轉往線上的比例,勢必會持續升高。實體通路的價值,則逐漸轉變成「體驗商品」的場所,消費者透過實體的商品體驗,提升對品牌的好感度,再上網搜尋,深度了解品牌之後,促使結帳下訂。 國際調研機構IDC(國際數據資訊)於2020年2月間做的十大經濟預測報告中,與「零接觸」有關的就包含六項:無人機消毒、智能機器人等的「未來工作」類別、提升多元化需求的在線學習、即時通訊等視訊軟體、遊戲產品、可穿戴手環手錶及其他健康產品和電子商務平台與相關物流業等。或許在即將邁入的「後疫情」時代,此些產業仍將持續發展不衰。

 

相關文章:  

零接觸上班:遠距工作、時間管理App、雲端視訊大熱門

零接觸學習:知識型商品線上化 Hahow業績爆發

零接觸學習:知識型商品線上化 Hahow業績爆發

Hahow團隊,左起:郭紹寬、黃于芬、江前緯、彭弘達、高玉璁。吳長益攝影
第211期
楊戎真
武漢肺炎爆發以來,全球面臨停工、停課,台灣防疫表現可圈可點,也是少數至今能夠正常上課的國家之一。而這波疫情所帶來的經濟、民生活動衝擊,迫使各項經濟活動,朝向零接觸方向發展,知識型商品則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從1月爆發武漢肺炎以來,隨著疫情升溫,「零接觸」的商業模式或是「遠端工作」的配套,逐漸成為企業正常營運,甚至創造更多業績的解套方式。其中,「知識型商品」是零接觸商機中重要的一環,相較於實體商品,知識型商品更容易透過網路、雲端技術傳遞,達到絕對的零接觸。

 

Hahow開的課程。網站擷圖

▲Hahow開的課程。網站擷圖

觀察1.「線上學習」將成為顯學

全台最大的線上課程平台「Hahow好學校」(Hahow取自「學校」的台語發音ㄏㄚˇ  ㄏㄠ),在這一波疫情中,業績明顯增長。共同創辦人江前緯表示,近期網站的註冊數增加了1.5倍,前來詢問在平台開課的老師人數則為以往的4倍,企業客戶亦增加2倍,已註冊的使用者回來上課的比例大有提升,使用時間延長了56%,營業額成長近2倍。上述現象都顯示,疫情使得整個大環境對於線上學習的需求大幅增加。

副總統陳建仁與Hahow共同創辦人江前緯(左)、黃彥傑(右)鼓勵民眾線上學習,「作伙防疫」。Hahow提供

▲副總統陳建仁與Hahow共同創辦人江前緯(左)、黃彥傑(右)鼓勵民眾線上學習,「作伙防疫」。Hahow提供

這一兩年,「線上課程」猶如一片小小的紅海,吸引越來越多玩家進場,知名的平台有Hahow、Yotta、Udemy、Teachable等。在平台授課的老師與平台採取分潤機制,在線上授課沒有時間、地點限制的優勢下,錄製好的課程可以無限次地讓世界各地的人購買,為一些老師創造了百萬,甚至千萬的被動收入。

2018年將課程線上化的「東默農編劇實戰教室」創辦人東默農表示,當初為了能更有效率地授課,並突破實體課程時間、空間的限制,因此決定將單方向知識傳遞的課程內容線上化;相對的,實體課程則著重在協助學員解決創作的問題上,透過虛實整合,達到課程更深入與效率化。其課程分別在Hahow與Yotta上線,課程上線至今累積超過800人,為公司帶來一定的利潤。

江前緯進一步指出,這一波疫情更是把過去非常多只鎖定台北市場,或不習慣線上教學的老師,以及一些講座、論壇、討論會、讀書會等,全部轉到線上。甚至相對封閉與傳統的體制內教育,以及企業內訓,也因為疫情有所改變。江前緯認為,未來學校教育以及企業內部對於數位學習的搭配需求,將在這一波疫情後「成為顯學」。 目前也開始有學校與Hahow接洽,希望能讓同學有機會學習課程。而今年開始,台新金控、國泰金控、華航等企業也引進Hahow 的全新產品 Hahow for Business施行線上跨域的自主學習,以提高訓練成效並解決人才培育的問題。

Hahow成立於2015年,是目前Google「線上課程」熱搜第一的線上教學平台。網路擷圖-1 Hahow成立於2015年,是目前Google「線上課程」熱搜第一的線上教學平台。網路擷圖

▲Hahow成立於2015年,是目前Google「線上課程」熱搜第一的線上教學平台。網路擷圖

觀察2.「Hahow好學校」年營業破億

Hahow成立於2015年,是目前Google「線上課程」熱搜第一的線上教學平台,匯聚了300位老師,提供超過400門的課程,來自全世界的註冊用戶達28萬。從第一年營收不及90萬,到2018年營業額破億,短短數年間成長一百倍,成為台灣人最喜愛的線上課程平台。 驚人的成長使得Hahow備受矚目。市場上認知到,教學資訊的商品,都有機會往Hahow的模式發展或轉型。

江前緯分析,Hahow成為線上學習第一品牌,有幾個關鍵因素:  1.強調跨領域學習與知識共享:江前緯指出,Hahow是一家有願景、使命與初衷的公司,強調知識共享與跨領域學習的價值,這是企業成功發展的首要關鍵原因。有感於求學階段跨領域學習的門檻過高,江前緯與共同創辦人因而起心動念創造一個環境,「讓大家可以更輕鬆快樂地累積知識、技能,透過跨領域的連結,激發人跟人之間在知識、技能、觀念上有效流動。」江前緯頗為自豪:「Hahow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策略,都是在這樣的願景使命下做出來的。」

募資成功後,老師才著手教學影片的拍攝,確保所開課程符合市場需求。網站擷圖

▲募資成功後,老師才著手教學影片的拍攝,確保所開課程符合市場需求。網站擷圖

2.首創群募機制:Hahow是首家採用群募機制的線上課程公司。老師開課前先透過群募的方式,也就是預購機制,確定市場有足夠需求後,才製作教學影片,以確保做出符合市場需求的課程,創造相對的收入。目前募資成功率約為88%。

3.課程定位明確:Hahow的品牌「標語」(slogan)是「學那些學校不會教的事」,希望使用者可以更自由地去探索個人的喜好。目前Hahow線上課程超過400門,分類涵蓋音樂、語言、攝影、藝術、設計、人文、行銷、程式、投資理財、職場技能、手作、生活品味等12大門類。

老師只要一步一步按照流程進行,通過審核,募資成功後,即可開始製作教學影片。網站擷圖

▲老師只要一步一步按照流程進行,通過審核,募資成功後,即可開始製作教學影片。網站擷圖

4.協助課程轉譯:要把老師的課程線上化,從「會做」變成「會教」,「會教」變成「會拍」,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是內容轉譯的製課專家。」江前緯說明,首先要「以使用者為本」出發,協助老師把知識轉譯。「過去遇到很多老師,他很會畫畫,我們請他來教的時候,他就說,就這樣畫,我這個10分鐘就錄完。但不行這樣教,學生會聽不懂。我們必須協助老師解構,例如:為甚麼是從頭先開始畫?為甚麼用這枝筆?為甚麼你是先用結構跟比例?」 透過專業的協助,Hahow讓老師從會做到會教,並規範或協助影片拍攝、編輯,透過一致性的品管,產出符合使用者觀看的教學內容。

5.一站式服務:目前Hahow約有28萬註冊用戶,由於累積了相當多海內外的C端(個人消費者)與B端(企業)使用者,因此老師來Hahow開課,相當於一次處理C端與B端的市場,幫老師直接做教學、開課、跨境教學、導流等服務。目前Hahow平台約有15%的流量來自海外,在Hahow開課,有相對具有綜效的通路優勢。

熱門課程如「百萬YouTuber阿滴-攻心剪輯術」往往可以吸引大量的學員購買,為老師帶來可觀的利潤。網站擷圖

▲熱門課程如「百萬YouTuber阿滴-攻心剪輯術」往往可以吸引大量的學員購買,為老師帶來可觀的利潤。網站擷圖

觀察3.線上教學需保障師生權益

線上授課學生擔心的就是品質。曾在Hahow平台上過「百萬YouTuber阿滴-攻心剪輯術」與「圖文不符的社群力」兩門課的Jeremy(網頁「理工Chill著」經營者),即在其部落格文章中表示:「兩門都很棒!」 江前緯表示,Hahow有一套審核課程的標準,「我們會從作為一個學生的角度去協助老師──如果我是一個學生,看這個影片我會遇到甚麼樣的問題?哪裡可以更好?」

Hahow建議老師在製作募資影片時,要說明適合的學生程度、大致課程內容等;教學影片要留意畫面的配置、畫面的乾淨程度與相對位置;畫質的品質一定是720p以上;字幕的正確度,每一行不能過長等(字幕也大大協助了無法收聽的使用者)。這些都是Hahow審核的標準。

Hahow與老師的分潤分別是1:9與5:5,端視學生從老師或Hahow的行銷管道購買課程。網站擷圖

▲Hahow與老師的分潤分別是1:9與5:5,端視學生從老師或Hahow的行銷管道購買課程。網站擷圖

基於使用者付費的理念,Hahow為了維護老師的知識財產權,則透過裝置與觀看IP位置進行限制,以及個人化的系統功能設計,追蹤學習歷程、學習履歷,搭配與課程相應的提問、作業繳交,與老師互動等機制,降低使用者分享帳號的可能性。「使用者不光只是買一個影片,而是一個權利。一個跟老師互動的機會,買的是一個社群、一個個人履歷、個人的紀錄與學習歷程。」江前緯強調。

黃于芬認為,Hahow的課程走在市場前端,是企業選擇Hahow的因素之一。吳長益攝影

▲黃于芬認為,Hahow的課程走在市場前端,是企業選擇Hahow的因素之一。吳長益攝影

觀察4.企業內部「員工培訓」需求大增

4月9日,華航與Hahow展開線上課程平台合作,提供其員工超過100小時的跨領域多元線上課程,讓員工在防疫期間學習不間斷。 Hahow為何能成為企業內訓首選的合作對象?企業端新產品部經理黃于芬表示,Hahow從去年就開始與企業客戶合作,提供大約80堂線上課程,供企業客戶做內部培訓之用。

談到這個布局,黃于芬說明,Hahow初期曾就市場面、內容提供面以及產品服務面,針對企業一一進行訪談與田野調查,了解企業用戶的需求。同時也訪談管理顧問公司的講師,進行產品與體驗設計的調查。 有了相應的分析與了解後,Hahow開始針對企業用戶籌組人力開發吸引企業的內容。

由於過去累積了大量C端使用者,Hahow往往能洞燭機先。黃于芬舉例:「我們第一堂AI(人工智慧)、比特幣的課程,大概是2017 年推出,到了今年才開始有許多企業客戶詢問,你們有AI區塊鏈或是比特幣相關的課程嗎?」

江前緯表示Hahow的每一個環節與策略,都是在知識共享與跨領域學習的願景與使命下做出來的。吳長益攝影

▲江前緯表示Hahow的每一個環節與策略,都是在知識共享與跨領域學習的願景與使命下做出來的。

吳長益攝影 目前Hahow的課程採圖書館形式,整合大量課程滿足企業客戶提供培訓與學習資源的需求。黃于芬說明,企業在做內訓的時候,往往把「培訓」跟「提供學習資源」分開。

培訓有「明顯提升工作表現」的明確目標,反觀提供學習資源則被視為是「員工福利」,與員工的既有業務沒有甚麼關係。 然而,黃于芬認為,在現代就業者多工、多元發展,且某一工作崗位的專業分工不很明確的情況下,「學習力」已成為所有企業都希望員工擁有的技能。

在知識量龐大的現代,企業往往需要尋求提供不同課程服務的講師。而集結了大量課程的線上學習平台,正好可以滿足這項需求。 從3月18日開始,為了因應疫情,Hahow內部也開始全面進行遠端工作。對於企業如何雲端化、數位化,江前緯認為首先要有「數位的思維」,「公司的事務,我們盡可能保持『能自動就不要手動』的核心特性,盡可能透過公式、技術、SOP等,讓它不要每次都是重來。」 做法上,則要盡可能地把文件公開、透明化、雲端化。江前緯如此注解:「在 Hahow, 我們大部分的東西都可以透過雲端解決。」

 

相關文章: 

零接觸上班:遠距工作、時間管理App、雲端視訊大熱門

宅在家消費:外送、居家娛樂、電商物流話題正熱

零接觸上班:遠距工作、時間管理App、雲端視訊大熱門

「零接觸」風氣延燒至居家工作。「遠距工作」(Remote Work)成為全球的風潮。Adobe Stock
第211期
曾允盈
武漢肺炎疫情掀起全球遠距工作熱潮,相關產業應運而起。包括幫助遠距辦公資訊安全的產業、遠端協作視訊軟體、提升專注力App等,其中「Forest專注森林」在台灣下載量較去年同期增加150%。

武漢病毒疫情蔓延全球,人與人的日常接觸,一夕間竟成為高風險的事。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指出,避免接觸人群、支持遠端服務的企業,因應疫情衍生出的六大商機──防駭客、上雲端、宅商務、躲疫情、自學習、自娛樂,成為少數逆勢抗跌的指標,受惠產業橫跨各個領域。

「防駭客」指的是幫助遠距辦公資訊安全的產業,包括防毒軟體、網路安全等基礎架構供應商。

「上雲端」指利用視訊服務,讓人與人的互動保持距離,企業運作能夠更有效率,包括遠端協作視訊軟體、遠端維修裝置與服務、供應鏈整合平台等。

「宅商務」的部分,由於民眾宅在家,網購、物流需求大增,受惠產業包括電子商務平台和倉儲物流。也因為民眾「躲疫情」,讓外送平台發酵,包括智慧取餐等應用服務開始擴散,除了外送商機,零售餐飲業也跟著受惠。

「自學習」的應用讓師生距離不受限,線上教學創造遠距學習經濟,受惠產業包括學習平台、教學通訊設備、視訊軟體、數位服務。而民眾待在家,數位娛樂大幅延長「自娛樂」的時間,居家遊戲產業、訂閱制平台、電信營運商、傳統媒體、線上直播平台皆受惠。

Hahow共同創辦人江前緯。吳長益攝影 ▲Hahow共同創辦人江前緯。吳長益攝影

觀察1.離開辦公室「遠距工作」蔚為風潮

「零接觸」風氣延燒至居家工作。「遠距工作」(Remote Work)成為全球的風潮。在美國,約八成公司引入遠程辦公制度,超過3,000萬人在遠端辦公。例如:微軟公司宣布西雅圖總部與舊金山灣區的員工在家遠端上班;推特要求所有員工在家辦公;亞馬遜、Google、蘋果皆實施遠端工作政策。不少台灣新創公司也鼓勵員工在家工作。

有些公司採取每週一至二天在家遠距工作的模式,減少員工密集接觸互相傳染的機率。為了讓新工作模式順利展開,公司必須加強資安保護機制,對習慣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而言,在家工作必須調整心態,以確保工作能有效執行。

全台最大線上課程平台「Hahow好學校」,3月17日試行了全公司遠端上班的政策。Hahow本來就施行彈性工時制,一直都有開放個人遠端工作的選項,讓夥伴有更舒適的工作環境,選擇更自在的工作方式以提升個人工作效率,現在則是全面遠距工作。Hahow共同創辦人江前緯曾分享關於遠端工作的四個面向:個人、團隊、會議、公司。

其中個人部分,第一個需要注意的是「儀式感」。江前緯表示,遠距工作最忌諱工作和生活分不開,有一個儀式代表開工非常重要,例如起床之後不要馬上工作,先換套正式服裝,坐在固定的辦公位置迎接工作的時段;之後還需再給自己一個停止工作的時間點,避免上、下班時間混亂。

第二,必須有「獨立空間」做為臨時辦公區域以便專注工作,尤其進行電話、視訊會議時,要避免被家人或寵物干擾。Hahow建議可以掛上「請勿打擾」門牌,和同住者溝通自己甚麼時候開工、甚麼時候休息,避免同住者打擾。

第三,任務如果有辦法「文件化」,並按照每個人可以獨立完成的範疇「單元化」,最為理想。對個人而言,即使在家也必須定時運動,保持生活的動能以增強免疫力。

時刻科技共同創辦人畢劭康。時刻科技提供 ▲時刻科技共同創辦人畢劭康。時刻科技提供 觀察2.「時間管理App」下載量倍增

居家工作容易因為沒有工作氛圍而降低專注力,無法有效管理時間。對現代人而言,「保護注意力」是時間管理的基礎。試想如果有大量空白的時間可以運用,就容易無意識地浪費,並在空白時間消逝後,後悔自己有許多事情沒有完成。此時就需要有更多時間管理的技巧,包括擅用時間管理工具。

「番茄時鐘」因為政務委員唐鳳提及而爆紅。唐鳳曾表示,二十年來的遠距工作都是採用番茄鐘工作法,專注工作25分鐘,休息5分鐘,有效拆分任務、分配時間。唐鳳曾說:「大家傳訊息與寫Email給我,我一定回、一定看,但一定半小時後去回。也就是說在每個整點開始到25分時,我就是很專心在工作或做其他事情。」

App「Forest專注森林」介面,用專注的時間種下一棵樹。時刻科技提供 ▲App「Forest專注森林」介面,用專注的時間種下一棵樹。時刻科技提供

Forest專注森林記錄使用者的時間分配。時刻科技提供 ▲Forest專注森林記錄使用者的時間分配。時刻科技提供

台灣遊戲化時間管理軟體先驅「時刻科技」,最知名的產品「Forest專注森林」,也是一款幫助用戶找回分散專注力的App,全球擁有超過3,000萬用戶,在125個國家效率類付費榜皆為第一名。Forest是有趣的森林養育遊戲,只要克制打開手機亂滑的習慣,在規定時間內不跳出App的畫面,樹就能越長越大,象徵用戶專注力逐漸茁壯,不然用戶就會親手扼殺自己的樹苗。

這款計時的工具型軟體,靠著「種樹」的遊戲化設計,拿下Google Play 2015至2016年度最佳App、Google Play 2018年度大獎、Google Play 2019最佳自我提升應用程式等大獎。時刻科技成立於2016年,共同創辦人畢劭康指出,現代人十分需要這樣的工具,尤其近幾個月居家工作人數增加,用戶對保護自身的注意力更有意識。

2020年1月到3月,相較於去年同時期,Forest在台灣的下載量增加了150%,有很大幅度的提升。此外,在中國的下載量也增加了100%,歐美地區下載量則增加10~30%。時刻科技的兩位創辦人畢劭康與鄭婷予,最初一同開發的App都以遊戲作為題材。但遊戲只能打發時間,這讓他們開始反思,App如何改善人類的生活,於是鎖定時間管理工具。當時市面上類似的App,多半是簡單的計時或鎖屏工具,缺乏讓用戶長期使用的動機。

於是他們透過遊戲化的應用,增加黏著度,提高用戶專注的效率。目前「Forest專注森林」App在蘋果行動作業系統iOS的7日留存率為20%、30日留存率有10%。用戶留存率是指在某一統計時段內的新增用戶數中再經過一段時間後仍啟動該應用的用戶比例。

時刻科技與非營利組織Trees for the Future合影。時刻科技提供 ▲時刻科技與非營利組織Trees for the Future合影。時刻科技提供

「Forest專注森林」最為人樂道的效用是可以「種真樹」。該App使用一段時間會獲得虛擬金幣,可用來買虛擬樹種,或累積到一定數量,在非洲種真樹。時刻科技找到 Trees the Future(致力於世界各地種樹的美國非營利組織),以部分營收贊助植樹。目前Forest用戶已累積種下70萬棵樹,結合真實的公益成果,讓用戶更有動力沉浸其中。

畢劭康特別談道,由於2020年遠端工作、上課風行,Forest營收有望增加80%~100%。協助用戶提升自律與工作成效,成為一種新商機。

因應疫情,居家工作讓視訊軟體的應用成為熱門話題。Adobe Stock ▲因應疫情,居家工作讓視訊軟體的應用成為熱門話題。Adobe Stock 觀察3.「視訊會議」工作生態形成

根據《哈佛商業評論》報導指出,遠距工作中,必須確保自己和團隊都能意識到自己「與其他同事有所連結」,而非感覺自己是「例外」。因此,不僅要定期召開視訊會議,哈佛商業學院教授Prithwiraj Choudhury甚至表示,「遠距Pizza會議」對於維持遠距團隊士氣,有非常正面的效果。召開遠距會議時,為每個開會的同事訂購口味完全相同的披薩,並在會議鏡頭前一起享用,這樣做的目的,無非希望能凝聚士氣,讓工作者維繫心理上和身體上的合作默契。

因為需求備增,視訊軟體的應用成為熱門話題。例如Zoom、微軟Teams、思科WebEx、Google雲端應用服務的Hangouts Meet,還有多項本土研發的雲端系統,如中華電信的視訊會議服務、台灣大哥大通訊軟體M+ messenger(M+)、訊連的U會議等。

視訊軟體Zoom有將資料傳到中國的資安問題,美國太空總署(NASA)、特斯拉(Tesla)等公、民營單位相繼宣布禁用。Adobe Stock ▲視訊軟體Zoom有將資料傳到中國的資安問題,美國太空總署(NASA)、特斯拉(Tesla)等公、民營單位相繼宣布禁用。Adobe Stock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Zoom。截至去年12月底,每天在Zoom上參與會議的人數,最多約1,000萬人,今年3月人數突破2億。Zoom由於功能完整,操作介面簡單,加上搭配疫推出一系列優惠方案,因而迅速普及。然而隨著對Zoom的使用和了解,許多資訊安全的隱憂一一浮現。4月9號凌晨,美國網路新聞媒體《Buzzfeed》一篇報導引用Google內部員工信件,信中稱Zoom有將資料傳到中國的資安問題,以安全漏洞(security vulnerabilities)為由,呼籲員工刪除Zoom。美國太空總署(NASA)、特斯拉(Tesla)等公民營單位相繼宣布禁用。

台灣也出現禁用潮,包括行政院、教育部都正式發函禁止員工在部會使用Zoom,原先的代理商之一中華電信亦宣布停售產品。真正讓人擔心的不外乎是因為Zoom創辦人是美籍華裔,研發中心就設在中國,主要開發團隊皆在中國境內。長久以來中國政府對於境內高科技公司的掌控,讓人不免懷疑Zoom是否也潛藏後門,資安及隱私問題沸騰全球。會議若具高度敏感性,專家建議改用其他視訊會議軟體較為安全。

此波居家工作型態轉變的風潮,未來恐怕會更加普及。居家作業能否有效節省營運成本,又不降低內部溝通的效率,還是要回歸企業自成的遠端工作管理法。改變全球人類互動方式,始於一場疫情,相關產業未來前景仍舊看好,這波方興未艾的趨勢,恐怕還沒有那麼快告終。

 

相關文章: 

零接觸學習:知識型商品線上化 Hahow業績爆發

宅在家消費:外送、居家娛樂、電商物流話題正熱

承傳三代糕糰店 「合興壹玖肆柒」翻轉中式點心

▲「合興壹玖肆柒」的第三代老闆鄭匡佑。吳長益攝影
第211期
楊櫻淑
位於迪化街的「合興壹玖肆柒」,源自南門市場的合興糕糰店,由第三代鄭匡佑、任佳倫夫妻共同經營,明星商品「鬆糕」改良自上海傳統點心,精緻的外觀與獨特的口感,成功吸引了年輕客群,成為老店轉型創新的經典案例。

4月春寒,驟降的氣溫更平添大稻埕罕有的落寞寂寥。以往無論平日或週末,總是車水馬龍的迪化街,近來在武漢肺炎疫情的影響下,曾經的摩肩擦踵已不復見,只有零星的遊客走過空蕩蕩的街頭巷尾。

合興壹玖肆柒明星商品──「鬆糕」。合興壹玖肆柒提供 

▲合興壹玖肆柒明星商品──「鬆糕」。合興壹玖肆柒提供

「合興壹玖肆柒」的老闆鄭匡佑,以不疾不徐的步伐,踏進古意盎然的優雅店鋪。雖然戴著口罩,但毫無隔閡的親切態度與謙虛的語氣,頓時讓防疫期間緊繃的空氣舒緩了不少。言談中沒有瑰麗的辭藻,或鏗鏘有力的箴言,然而在樸實無華的字句中,鄭匡佑與家族之間的深厚情感卻俯拾即是,令人倍感溫馨。

1970年的合興糕糰店。合興壹玖肆柒提供

▲1970年的合興糕糰店。合興壹玖肆柒提供

三代傳承》南門市場起家,至今七十餘載

故事要從南門市場的「合興糕糰店」說起。1947年,原本就是上海糕點師傅的任仁昌,於國共內戰期間坐船來台。由於卸下軍職後必須自謀生計,於是他開始在南門市場的臨時攤位販售上海的傳統中式點心,另外也賣排骨菜飯等,合興的歷史就此展開。

合興糕糰店第一代全家福。合興壹玖肆柒提供

▲合興糕糰店第一代全家福。合興壹玖肆柒提供

任仁昌有三名兒女,分別是任佳倫的大伯、父親任台興與姑姑。鄭匡佑笑說:「就像連續劇的情節,當爸爸會做甚麼的時候,他就會教小孩每個人都學一樣。」因此老大學賣麵、排骨菜飯、餛飩湯,老二則學包子、壽桃、饅頭、鬆糕,老么學的是湖州粽。所以早期在南門市場裡,合興有三間小店,分別販售不同的品項;爾後因其中兩間後繼無人,遂逐漸合為一家店。

1971年,第二代任台興接手經營合興糕糰店,延續了經典美味。訪談中,身為女婿的鄭匡佑,喚任台興為「老丈人」,這久未聽聞的稱呼充滿古風,對長輩的敬意更是溢於言表。至於為何店名是「糕糰」而非糕餅?鄭匡佑解釋道:「糕糰與糕餅不同,糰的意思是用發的,而傳統的餅是用壓的,差別在此。」 來到第三代,鄭匡佑與太太任佳倫原本都學設計,而鄭匡佑在工作八年後打算出國進修,於是夫妻倆便一同前往英國留學。原本他們並不打算繼承家業,卻在這場異國體驗中改變了想法。

當時他們發現,歐洲有許多傳統市場進行更新改造,兩人轉而思及家裡就有一間老店,卻沒有好好去了解它……三年後返台,夫婦倆人開始討論要自己嘗試找出傳統點心的特別之處,引起人們的興趣。鄭匡佑說:「這是我們做轉型的初衷。」

2016年9月,「合興壹玖肆柒」在迪化街展開第三代的全新故事。合興壹玖肆柒提供

▲2016年9月,「合興壹玖肆柒」在迪化街展開第三代的全新故事。合興壹玖肆柒提供

轉型創新》經歷世代磨合,轉戰迪化街

而轉型期間免不了也經歷了許多「世代磨合」。當初提出想回來幫忙經營時,老人家第一個想法很簡單:「喔,那你們甚麼時候來市場報到?」長輩認為上一代怎麼教他們,他們就怎麼教下一代。但年輕人想用自己的方法來做,於是開始研發新的模子與口味,讓老人家不以為然:「以前都是這樣做起來,你們就好好繼續做,為甚麼還要去搞一堆其他的東西?」這是他們面臨的挑戰之一。

鄭匡佑在品牌公司從事設計工作時,曾接觸許多國外的案子,例如日本老店拼轉型、英國老品牌意圖打入亞洲市場等,這些經驗都成了日後合興轉型的基礎。由於南門市場的客群較年長,因此他們考慮主動前往年輕人匯聚的地方。四年前,他們先後研究了東區、永康街等地,而當時大稻埕尚未再次翻紅,他們認為可以從這裡出發。

但由於迪化街前段都是南北貨、藥材行等老店,新店較難擠身其中,而適逢後段開始出現招租訊息,並遇上一間剛整理好的老屋,於是他們決定落腳此處。 於是,「合興壹玖肆柒」於2015年開始籌備,2016年9月正式開店。在不斷磨合的過程裡,任台興終於妥協放手,然而諸如拍桌負氣離開、女兒做的媽媽看不順眼、媽媽做的女兒覺得太老舊等兩代之間的衝突狀況,可說是家常便飯。

鄭匡佑明白長輩的反對是出於擔心,怕他們一股腦兒地做,但客人不接受,熱情會被澆熄。剛開店時,營業額不如預期,太太任佳倫的壓力很大,但任台興還是一直在旁鼓勵:「還可以,慢慢來、慢慢來。」

改良後的鬆糕精緻小巧,美觀又美味。合興壹玖肆柒提供

▲改良後的鬆糕精緻小巧,美觀又美味。合興壹玖肆柒提供

明星商品》獨家「敲鬆糕」,保留聲音記憶

在討論產品時,鄭匡佑與任佳倫決定以「鬆糕」作為明星商品,然而合興的鬆糕,無論形狀或大小,都與以往有著明顯的差異。鄭匡佑表示以前在市場幫忙時,由於聽聞客人想要買來分食的對話,讓他們意識到原本的鬆糕份量太多,可以將尺寸縮小;而以前的鬆糕只有圓形,後來他們依季節變化做不同的花朵造型,並配合每個時期的需求去調整,將鬆糕精緻化。

鬆糕的製作過程。合興壹玖肆柒提供

▲鬆糕的製作過程。合興壹玖肆柒提供

鬆糕的原料是米、水與糖,製作步驟是把米磨成粉,再把粉還原成沙子的大小,在填模子的過程中加入餡料,最後再「敲」出來——「敲鬆糕」是合興最大的特色。雖然很多店家都有賣鬆糕,但大都是用蒸的,鄭匡佑表示,老丈人任台興曾笑說:「現在全台北大概只剩我們還在敲鬆糕。」而這是第一代傳授給他的獨門絕活。

鄭匡佑回憶道,以前一走進市場,只要聽到「叩、叩、叩」這個聲音,他就知道合興還在忙,經常是從白天敲到晚上,甚至過年趕貨時,還得從晚上敲到半夜。對他而言,這不單單只是一個商品,而是一個特別的聲音記憶,因此他想要把這個動作保留下來。當客人還不認識鬆糕時,首先就會被這個聲音吸引過來。雖然敲鬆糕相當費工費力,鄭匡佑自己光是學「敲」,就花了一年多,而一名師傅從頭到尾學會製作鬆糕,則需時兩年以上。

古意盎然的店內座席區。合興壹玖肆柒提供

▲古意盎然的店內座席區。合興壹玖肆柒提供

老店新色》延續五感體驗,「市場」是設計關鍵

充滿活力且妙趣橫生的「市場」,是個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五感體驗豐沛的獨特場域。談及整間店的空間設計時,鄭匡佑希望能延續市場裡感受到的氣氛:敲的聲音、蒸的熱氣,看得到怎麼做、做出來吃得到。在合興,客人還是可以看到鬆糕現敲、現做、現賣的場景,也可以坐下來吃,與市場做緊密的結合。

合興壹玖肆柒延續傳統市場的氣氛與架構,現做現賣。合興壹玖肆柒提供

▲合興壹玖肆柒延續傳統市場的氣氛與架構,現做現賣。合興壹玖肆柒提供

新店不同的只是裝修上的元素,例如店裡所有的布,都是來自永樂市場的布行,色系與搭配也是延續原本建築的外牆顏色,希望「裡」和「外」能夠毫無違和地銜接,互相呼應。

有著一雙「設計師之眼」的鄭匡佑侃侃而談:「迪化街最有名的就是騎樓,遊客在騎樓穿梭,坐在店裡也可以看到外頭人群流動的場景,有一種投射。」他舉例就像去外國的咖啡廳,人們喜歡選擇室外雅座的感覺。

西式點心重視所謂的「擺盤」,其實中式點心也未嘗不可,使用的器皿與擺法不同,在視覺上與食用的感受就會不同。市場的特點是空間狹窄,所以每天現做現賣,商品堆得很高,希望客人看到的是琳瑯滿目的感覺。鄭匡佑想要延續傳統市場的架構,因此每天依照客人上門的時間進行現做,只是材料、陳列方式稍微改變,例如將商品放進櫥窗、打燈,營造精品的氛圍,或許就能引起年輕人對中式點心的興趣。

此外,合興每年都推出不同的禮盒,與不同的藝術家合作。例如去年過年,他們做了一張插畫,表現出「市場裡大人在忙,小孩在旁邊玩」的意象,由於任佳倫從小在市場長大,這樣的畫面深深烙印在她的腦海中,於是把這個印象變成商品。而對消費者來說,不只是買自己喜歡的東西,還可以把喜歡的東西送人,就像上市場的婆婆媽媽也會順便幫親戚朋友多買一份。「市場人情味」可以轉化到新的店鋪,同時他們也做了很多送禮文化的研究與觀察,並適度放進銷售要訣裡,讓鬆糕成為「伴手禮」,鄭匡佑認為這是未來推廣時很重要的一點。

合興轉型成功,鄭匡佑認為創業的過程其實是在自我突破。合興壹玖肆柒提供

▲合興轉型成功,鄭匡佑認為創業的過程其實是在自我突破。合興壹玖肆柒提供

創業維艱》培養客群與信任,毋忘家族連結

合興的客群以25到40歲左右的年輕人為主,其中70%是台灣人,30%才是外國觀光客,而光是日本人就占了20%,香港人也很多,歐美人的比例較低,因為他們對有水氣的點心接受度不高。唯二的例外,則是飲食文化與我們較接近的義大利與西班牙人,這又是另一個讓人訝異之處了。

而基本客群培養起來之後,熟客會帶來新客,店裡鎮日人聲鼎沸,長輩才終於了解:「原來你們想做的是這樣的方式。」鄭匡佑回想起以前上班時各忙各的,與長輩之間沒有太多交集。回來接手後,相處的機會變多了,彼此在糕點上也有說不完的話題,是彌足珍貴的時光。他自認很幸運,背後有一間老店,不比那些從零開始的創業,

從了解客群、增加顧客信任度做起都很辛苦。 然而轉型也稱不上輕鬆,「可以說,不辛苦是做不起來的。若只挑簡單的做,無法激起更多共鳴。在挑戰別人不想做的事情裡,可以發現盲點。」鄭匡佑認為:「創業的過程其實是在自我突破,找出常規上不一樣的東西。」

合興的logo是四個「合」圍繞在一起(圖中),意思是家族傳承。合興壹玖肆柒提供

▲合興的logo是四個「合」圍繞在一起(圖中),意思是家族傳承。合興壹玖肆柒提供

合興的logo是四個「合」圍繞在一起,意思是家族傳承,概念是從第一代創始、第二代延續、第三代承接,而現在已經有了第四代。鄭匡佑真摯地說:「我們是一個彼此有連結的店鋪,不管如何變化,其實都是大家一起去維繫,一直往後延續下去。」

合興壹玖肆柒大事記

• 1947年:第一代任仁昌創辦合興糕糰店

• 1971年:第二代任台興接手

• 2016年:第三代鄭匡佑、任佳倫夫妻創辦合興壹玖肆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