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漲風席捲,各國民眾飽受通膨之苦。在台灣,最近常聽到大家拿來消遣、甚至搬上廣告的一句話就是:「甚麼都漲,就是薪水沒漲!」在通膨上升之際,民眾的實質購買力已大受影響,許多人開始在衣食住行育樂方面精打細算,因為再不省吃儉用,錢恐怕真的是愈來愈不夠花了。
製造業面臨不景氣
實際上,物價上漲問題不但讓消費者受不了,生產商也叫苦連天。因為生產成本劇烈上升正使全球製造業進入一個艱難時期,全球各地的工廠普遍面臨訂單下降、生產萎縮的局面,一些製造商開始被迫把上漲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消費者不禁驚呼:「怎麼又要漲價了?」
漲價合理嗎?首先看看世界各地成本面的變化。歐元區的採購經理指數,6月份下降到49.2,這是3年來首次收縮;英國製造業的產量和新增訂單數量,雙雙創下近10年最快降幅,但投入成本和產出價格卻急速上升;美國芝加哥全國採購經理協會公布美國製造業中心中西部地區的商業活動連續5個月萎縮,6月製造業的指數仍低於50。
在亞洲方面,日本央行公布的企業信心指數,從3月份的11下降到6月份的5,出現5年來最不景氣的局面;素有「全球製造業中心」之稱的中國也不例外,最新公布的採購經理指數下降到52,達3年來最低點。
有專家認為,全球製造業正在進入一個艱難的不景氣時期,主要原因是能源和原材料價格的大幅度攀升。過去幾年來,金屬、木材、糧食等原材料的國際市場價格連年大漲,國際原油和天然氣價格更是接連創新高。這些都使生產成本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面臨成本價格的嚴峻挑戰,許多製造商開始把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轉嫁成本有副作用
英國製造業的產品價格正與生產成本保持同步增長。日本公司最近在生產成本的壓力下,也提高了製造業產品的價格,但是仍然不能充分抵銷生產成本的上升;中國公司也表示,它們將被迫把大幅攀升的成本分攤到產品價格中,最終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然而轉嫁生產成本是製造商不得已的選擇,整體而言將產生許多副作用。因為消費者將不願選購漲價的消費品。廠家可以為了反應成本而漲價,但最終可能產生一些惡果,一方面是需求減弱導致製造業訂單進一步下降,其次是通貨膨脹將更加惡化,進一步抑制消費和需求,導致製造業的不景氣陷入惡性循環。
以中國為例,今年以來,中國製造業產品的國內和出口需求都出現下降,廠商的訂單逐月減少。分析人士認為,出口減少固然和人民幣升值有關,但是國內訂單下降,顯然是受到產品價格上漲的影響。一些廠商受不了成本壓力,已經將工廠逐步遷出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