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龍對劉備忠心耿耿,在戰場上無畏生死的態度,
正是趙子龍被後世軍事家視為戰將典範、戰無不勝的主因。
趙子龍究竟有何異於常人的人格性質,造就了他在戰場上偉岸的形象?
古代的三國雖然是動亂的時代,但在這個時代中出現了許多動人的故事,感動了後世許多人。尤其是現代的商人更看出其中的商機,推出了許多電玩遊戲,所有遊戲中,皆不約而同地以三國中最出名的戰將趙子龍為主角。在日本舉辦的評選「你最喜愛的三國人物」活動中,結果諸葛亮排名第一,趙子龍僅在之下排在第二位。今年初上映的「三國之見龍卸甲」電影,由香港、南韓聯合出資拍攝,更是嘗試將趙子龍的一生呈現給大家;而目前正在上映的大導演吳宇森所拍攝的電影「赤壁」,描述三國時期的關鍵性戰役,號稱是有史以來投資額最高的華人電影,其中也是以「趙雲長坂坡救主」一戰,作為整部電影的開頭。
趙子龍如此令人喜愛的原因為何?其中的奧妙何在?
長坂坡單騎救主,勇冠三軍
趙雲,字子龍,和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並稱蜀軍五虎上將。趙子龍的故事傳揚千古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是一位戰無不勝的猛將,一生中最令人稱頌的戰役首推在長坂坡單騎救後主阿斗。劉備當時部下兵士只有三千多人,而當時曹操派遣五十萬大軍南攻荊州,想一舉掃平劉備和孫權一統中國。在如此懸殊的兵力下得勝的紀錄,只有南宋時岳飛帶領的背嵬軍,在朱仙鎮創下以五百精兵大勝十餘萬金兵可以比擬。
當時逃亡的劉備,帶著比官兵多三十餘倍的平民百姓,而且百姓攜家帶眷、扶老攜幼;反之,對手曹軍任何一個部將就帶領了一萬的官兵,每個部將都足以打勝劉備這稱不上有任何戰鬥力的逃難集團。
在逃難之中,劉備命趙子龍保護妻小,不料曹操大軍迅速掩至、勢不可當。在混亂中趙子龍與甘夫人、糜夫人及阿斗失散了,於是他奮不顧身衝入重圍,七進七出長坂坡。在這場戰役中,趙子龍以一擋百,在千軍萬馬之中,救出甘夫人與阿斗,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所到之處,威不可當,殺開一條血路直通長坂橋。曹操在景山頂上望見此景,非常驚訝何人能如此勇猛?!急忙遣將問道:「戰將可留姓名?」趙子龍回聲道:「吾乃常山趙子龍!」
我想很多喜愛趙子龍的讀者一定和筆者一樣,讀至這一段時,頓時血脈賁張。想那趙子龍單槍匹馬,視曹軍五十萬如無物,進出戰場救人,如進自家廚房如此容易,再加上戲劇中趙子龍銀鎗白馬,顧盼自雄,不由得令人深深喜愛。而那「吾乃常山趙子龍」的回應,真是氣勢雄渾、鏗鏘有力。
年齡雖長,虎威仍在
除此之外,在赤壁一戰後,東吳想一舉攻占蜀漢荊州,不料計謀被孔明一一擊破,這就是著名的「孔明三氣周瑜」,周瑜因此銜憤而死。諸葛亮前去弔祭周瑜時,周瑜部將皆欲殺孔明洩憤,但見趙子龍帶劍相隨,眾將皆知趙子龍在長坂坡的事蹟,無人敢輕舉妄動,孔明才得以全身而退。
在漢水之戰,搭救蜀漢五虎將之一的黃忠時,趙子龍所到之處,無人敢阻,讓曹魏名將張郃、徐晃,心驚膽戰,不敢迎敵。即便曹操親率大軍前來,趙子龍仍然從容鎮定的大開寨門,偃旗息鼓,暗伏弩兵,單鎗匹馬,站在營前,以待魏軍,最後以寡勝眾,大敗曹軍。趙子龍七十幾歲時仍為蜀軍前鋒,陣前斬殺被稱為「有萬夫不當之勇」的西涼大將韓德一門五將。
趙子龍單槍匹馬就足以扭轉戰局,相信喜愛趙子龍的讀者,都想化身為趙子龍,成為一名百戰百勝的戰將。而在三國時代,局勢多變,勝敗乃兵家常事,趙子龍對劉備忠心耿耿,在戰場上無畏生死的態度,正是趙子龍被後世軍事家視為戰將典範、戰無不勝的主因,也是傳誦千古的「將道」。
三國多勇將,趙子龍豈僅因勇而享大名?就讓我們來看看趙子龍有何異於常人的人格性質,造就了他在戰場上偉岸的形象。
尋找仁君,欲安黎民
在那戰亂不已的年代,沒有人會苛責別人因時勢所逼而另投明主,甚至還會將那些人歸類為視時務者。而趙子龍擇主的標準是「從仁政所在」,相較之下就非常突出。他的目標是「解民於倒懸」,讓天下重歸一統,百姓安居樂業。這種胸襟讓他的格局遠遠地超出一般的赳赳武夫。因此,趙子龍從袁紹轉投公孫瓚,最後投效了劉備,其原因就是他發覺到袁紹、公孫瓚私心過重,不是一位為國盡忠的將領,直到他遇上了漢室後裔的劉備,並一起合作打仗,在這過程中他看出了劉備是一位真正為天下蒼生設想的仁君,趙子龍深為感動,便與之立下「終不背德」的誓言。
禮義正身,私德不虧
赤壁戰後,趙子龍奉令攻取桂陽,此時桂陽太守是趙範。趙範一見趙子龍兵勢便出城投降,並與趙子龍一見如故,加上又是同鄉丶同姓,當下便結為異姓兄弟。趙範欲將有傾國傾城之色的寡嫂許配給趙子龍,想借此鞏固雙方關係,不料趙子龍見其居心不良,便義正詞嚴回絕道:「吾既與汝結為兄弟,汝嫂即吾嫂,豈可作此亂人倫之事!」之後,趙範陰叫手下詐降,想裡應外合一舉將趙子龍擒獲,不料反被趙子龍看破,殺卻帶頭將領,以仁義說降前來兵士,並藉此混入城中,不費一兵一卒生擒趙範,真是有勇有謀。
之後孔明問趙子龍何以如此?趙子龍回答:「此事有四大不妥之處,一是我與趙範既已結拜為兄弟,如果又娶其嫂,只會惹人非議;二是其嫂再嫁,便失大節;三是趙範初降,其心難測;四是主公新定江漢,枕席未安,趙子龍怎敢因一婦人之事而妨礙到主公之大事?」相較於一般將領常是不拘小節,以趙子龍如此之胸襟、氣度、見識,正足以成為武將之典範。
為國為民,不存私心
當初劉備完成三分天下之局,欲將成都的田宅分賜給諸將,然而趙子龍勸諫道:「益州人民,累遭兵火,田宅皆空。今當歸還百姓,使其安居復業,乃得民心。不宜奪之為私賞也。」劉備最後採納趙子龍建議,果然深得民心,奠下了日後與曹魏爭雄天下的基礎,而趙子龍這種以民為重丶以農為本的心,正是儒家的精神。以此觀之,趙子龍為國為民,不存私心,深體劉備為天下蒼生設想之心。
洞悉世局,忠心諫主
當劉備欲盡全蜀之兵攻吳,以報關羽被殺之仇時,趙子龍不意氣用事,反以大局為重勸道:「漢賊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願以天下為重。」表現出全然為公之心,不以私害公,這也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標,興復漢室,天下得以太平。
在三國故事中,呂布勇武常被人們稱為第一,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的美名,在虎牢關前獨鎮十八路諸侯,無人敢攖其鋒之時,連劉備、關羽、張飛三人聯手都無法戰勝。但呂布雖有天將之勇,而無忠義之心,為眾人所不齒。相較之下,趙子龍的人品是優秀的,在趙子龍身上體現出古人提倡的「忠、義、德、信」等美德,這些特質正是趙子龍除了在戰場無人能敵的魅力外,最令後世億萬讀者喜愛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