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第二次能源危機過後,造就了十大建設。
台灣過去如何一步步走來,值得在這個時刻重新檢視,以便再創新猶。
今年全球油價高漲,新一波的能源危機已然成型。台灣在過去歷經兩次能源危機,所幸兩次都安然度過。1973年第一次世界能源危機爆發後,台灣建構了整合能源政策的組織架構;1979年第二次能源危機過後,造就了十大建設。這次高油價風暴政府如何妥善因應,自然備受關注。
新政府就職迄今將近兩個月以來,儘管黨政矛盾心態糾結、劉內閣危機處理機制不盡人意、相關部會首長各行其是,種種情勢未如競選口號「馬上好」,對於人民的信心和台灣經濟必然有所衝擊。但是,多數國人都寄以期待,馬政府應該會劍及履及地調整步調,確實履行對國人的承諾,在維護國家的主權前提下,盡快提振台灣經濟。
撫今追昔,台灣過去如何一步步走來,值得在這個時刻重新檢視,以便再創新猶。
台灣是海島國家,資源稀少,自來就以貿易立國。遠在明末清初,鄭芝龍就首運樟腦銷到日本,清朝並藉由樟腦專賣制度開徵稅收,清末台灣樟腦的產量已居世界第一。荷蘭殖民台灣是以鹿皮和砂糖為主要貿易商品。甲午戰爭後,清廷割讓台灣與日本,台灣稻米、糖業、木材輸出日本更為興盛。
1940年代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政府由日本總督府手中接收台灣,承續發展公營事業,包括台電、台肥、台紙、台灣工礦、台糖、農林、台火、台泥等;中油則是1946年創建於上海,1949年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改隸經濟部。在早期的40年代,公營事業是台灣企業經營的先鋒,比較有規模的企業幾乎可以說都是國營事業。1954年,為實施耕者有其田,將台泥、台紙、工礦及農林等四大公司移轉,作為償付地主地價之一部分。
那期間,雖然也有極少部分在地的民營產業和自大陸撤退來台灣的企業,例如遠東紡織股份有限公司1949年將設備遷台,設廠於台北縣板橋;台灣勤益紡織在1951年復建毛紡織廠於台北縣新莊。至於真正屬於本土民間的工廠屈指可數,而且規模極小,例如鐵工廠、碾米廠、木材製材廠、磚窯、瓦窯、棉被工廠、草蓆、草帽、手工藝品、玩具、文具、飾品、陶瓷器、刀斧、五金農、漁用具、小型毛巾、火柴廠等。
鐵工廠算是比較多業者的一門,現在的台灣區機器工業同業公會,其前身台灣鐵工業公會遠在1945年就已經成立了。傳統產業的老大哥大同公司的前身大同鐵工所正是當時鐵工界中的佼佼者。
還有台灣老牌,時至今日創造年營收40億元的黑松汽水,早在1925年由張文杞兄弟等合股生產富士牌彈珠汽水;1931年再創設屬於台灣人的黑松牌汽水;1950年開發黑松沙士及自製瓶蓋;1961年代率先啟用印刷瓶,帶動國內飲料包裝革命;1970年代斗六廠、中壢廠陸續成立。
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開始對台灣展開大規模援助,此後近15年期間總共經援台灣14.8億美元,為台灣經濟發展提供了不可限量的助力。
中小企業勤儉務實真工夫
依據經濟部統計,台灣中小企業公司的平均壽命只有7年多,但是,不可諱言的,不論是工廠或是貿易商等中小企業,對於台灣經濟奇蹟的貢獻有目共睹且居功厥偉。另外,台灣優異的人力資本也是經濟奇蹟背後的助力,一大群勤奮的勞工以及優秀的理工人才,任勞任怨的打拚並支撐著工業的技術升級。
此外,單打獨鬥的貿易商或是小工廠老闆,憑著創業與冒險精神,風塵僕僕地拎著行李出國到處參加展覽和開發客戶、拜訪客戶,許多的訂單就是憑藉著那股衝勁、傻勁一點一滴累積而得來的。
1950年代
1950年代,台灣工業以紡織業為重,遠東紡織、台南紡織、中興、勤益、信華毛紡、六和紡織、坤慶等紡織廠如雨後春筍般相繼成立。此時期先後成立的大公司還包括中國化學製藥公司、味全、台塑、嘉新水泥、士林電機、唐榮鐵工廠、東元電機、亞洲水泥、南亞塑膠、南港輪胎、味王公司等。目前這些公司多數已邁向國際化經營,業績輝煌。
其他行業五花八門也應需求傾巢而出,竹、木、玉石手工藝品、電線電纜、紙漿、造紙、文具、印刷、鋼筋、螺絲、螺帽、鋼管、鋼板、縫衣機、燈泡、日光燈、水電配件、廚具、製帽、自行車、水泥等等工廠紛紛出籠。
1960年中日飼料公司首創以機器操作混合完全飼料,為台灣飼料業展開全新的生產模式。目前國內生產配合飼料的工廠約有140多家廠商,包括大成長城、卜蜂、統一、中日、嘉新、台糖、福壽、嘉新、泰山、福懋及台榮等。農牧業以及下游食品加工業得以水漲船高發展。
1960年代
1960年代,運動器材、家電、製鞋、三合板、電器、運輸、五金工具、機械業、塑膠等輕工業快速成長,台灣由農業社會逐漸轉化為工業社會。玉石、木雕、竹藝品、傳統木藝品家具等行業也隨著大批觀光客的垂青和國外訂單的湧進而欣欣向榮。
1960年代化學纖維廠鼎盛,遠東紡織於1963年增設棉花及化纖設備;台灣化學纖維公司及華隆公司分別成立於1965年、1968年;還有大明化纖、聯合耐隆等。60年代成立的知名企業還有統一企業、聲寶、歌林、三洋、台玻、震旦行、永大機電、三富汽車、華紙、萬海航運、長榮海運、裕民航運、中華汽車等,幾乎多數都是業界的翹首。
統一企業1967年8月創立於台南永康,第一個10年就建立了食品王國,1978年創立統一超商(7-Eleven)便利商店,顛覆傳統「柑仔店」,在通路上打下江山,為台灣第一大連鎖超商體系,目前已達4,770門市據點,並發展成跨國企業。
國外人士來台,多半都會驚訝於台灣滿街跑的「機車」。1961年創立、與日本本田技研HONDA合作的三陽公司,為全國第一家生產機車的公司,40多年來累計生產機車達600多萬台,為國內第一。其他機車廠隨後接二連三成立,包括光陽機車、功學社(山葉)、石橋、台灣偉士伯、鈴木、永豐、羽田、新三東、裕隆(蘭美達)、東菱等,1966年底,登記的機車工廠多達40餘家。
60年代,知名外商艾德蒙、RCA、TRW、台灣通用電子、德州儀器、飛利浦、天美時等紛紛競相進入台灣。當時中台灣也是縫紉機的生產重鎮,世界最大的縫紉機廠美國勝家公司1963年也在台中市設廠裝配生產。
1966年美國經援停止,但是台灣仍然全力發展外銷,民國1963年到1972年平均經濟成長率超過10%,堪稱台灣經濟起飛的黃金歲月。
1970、80年代
1974年政府積極推動交通、電力等基礎工程,及鋼鐵、石化、造船工業等十大建設,帶動民間建築業也興盛起來,對水泥需求量增加,水泥公司新建及擴建鼎盛。
1980年代末期台灣進入國際化時代。台灣除了電子產業名揚國際之外,其實台灣的遊艇製造業發展更是蓬勃,台製遊艇每年出口200艘,值70億。
經濟部從1968年開始籌備鋼鐵廠,1971年12月成立中國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中鋼建廠初期就大膽採用當時最新科技的百分之百連續鑄造製程,並決定百分之百的電腦化營運,並不惜重金培育人才,激勵勇於創新和敬業樂群,為企業本業營運具有相當的國際競爭力及中鋼集團建立多角化經營成功典範。
1974年,台灣製傘業者雖然只有60家左右,但是在國際市場已具有舉足輕重的力量。台灣製傘業者胼手胝足取代日本在製傘工業稱霸百年的地位成為製傘王國,最高紀錄曾1年出口3億把晴雨傘,外銷最高峰紀錄曾達5億5,000萬美元之多。當年最盛時期,以彰化縣為主要生產基地,單是和美鎮就有超過200家衛星廠。不過,大陸改革開放後,台灣製傘工廠紛紛出走,95%都移往中國設廠。
這個時期的成立大企業還有1971年設立的全球第一大的ODM電源供應器製造廠商台達電子;1973年設立的中船公司,1976年完成高雄總廠的建廠,1978年與台灣造船公司合併經營;市值3,000億台幣的鴻海集團創立於1974年,董事長郭台銘2005年以32億美元資產晉升台灣首富。其他知名大廠有還英業達、宏碁、中環、福懋興業等。
最近能源危機再起,自行車產業一枝獨秀,聞名全球的台灣前兩大自行車製造工廠巨大(捷安特)和美利達都創立於1972年,也都生產高級自行車及電動自行車內外銷。其實,此時台灣的車身打造、貨櫃拖車架、鑄造機械、工作母機等機械工業都已經相當亮麗成熟。必翔公司成立於1983年,成功研發出農地搬運車、電動輪椅和世界第一部「四輪電動代步車」,自有品牌「SHOPRIDER®」己成為全球前三大品牌。
1980年12月設立的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是台灣第一個科學園區。同年,台灣第一家晶圓製造廠聯電正式成立,台積電則於1987年成立。據統計至2003年止,園區內共設立370家高科技公司,1980年代設立頂尖廠商有茂迪、矽品、日月光、大立光、鈊象電子、錸德、友達等。另外,筆記型電腦五大代工廠之中,廣達、仁寶與華碩等三家,也都是在1980年代成立的。
值得一提的還有裕隆汽車1981年設立三義工廠與工程中心,引進第一流生產技術、購置生產設備,培養自有設計開發和生產人才;享譽國際的長榮貨櫃與長榮航空分別於1983年、1989年創立。
1990年代以後
國有銀行及企業自90年代逐漸民營私有化,台塑石化於1992年應運而生。民營企業隨著全球化的浪潮走向國際化,商品行銷通路邁向連鎖店、加盟店、服務導向、宅配、多媒體行銷等多元化發展。商品的開發朝高級、高效益、多功能、健康、精緻、輕薄短小、環保、省能源、傳統再出發等方向發展。從汽機車零組件、電子零組件、電腦周邊零組件、繪圖卡、照相機、電腦主機、筆記型電腦、半導體晶體、GPS衛星導航、面板、太陽能產業等,以及儀器、機械設備到各種整廠輸出,都在世界舞台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台灣平均每人GDP(國內生產毛額)也於1992年突破1萬美元(10,589US$)。
晶圓代工產業去年產值為138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名,全球占有率高達68%;封裝與測試業均位居全球第一,IC設計業排名世界第二、面板在產值、產量、市占率上都位居世界第一。
智慧型手機大廠宏達電和全球IC設計領導廠商聯發科同為1997年成立,兩者多次爭鋒輪替榮登台股獲利王寶座。一些代表性廠商還有台灣最大手機ODM代工廠華寶、南亞電路板、奇美電、伍豐科技、華新科、力晶半導體、南科、陞泰、緯創、益通光能、光寶科等。
新藍圖期許再創新奇績
總結來看,台灣過去的工業成果和經濟奇績可以說是奠基在人民的勤儉務實、中小企業的堅苦卓絕、美國經援15年、首創加工出口區、十大建設的規劃以及新竹科學園區的設立等優勢,因緣際會凝聚而成的結果。
目前台灣正在進行的建設有扁政府於2003年推行的M台灣計畫、台鐵捷運化、第三波高速公路和北中南捷運等等新十大建設,以5年5,000億擴大公共建設投資。新竹科學園區5座12吋晶圓廠的興建也已在3月11日啟動,這是推升經濟發展的核心產業;汽車零組件產業預期今年的產值可達3,784億元的規模。另外,經濟部已於年初妥善規劃2015年台灣產業發展,將以老化疾病診斷醫療等生物科技、前瞻材料、新興能源、半導體相關科技、新興資通訊、無線技術6大領域作為新藍圖,釐訂29項將是台灣最具影響力、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科技群組。
馬英九總統選前提出「愛台十二建設」計畫促進台灣的經濟成長、國民所得及就業率,近期馬總統也表示,4兆預算都已分配好,將花8年投資3兆9,900億元,其中政府投資2兆6,500億、民間投資1兆3,400億促進內需。全台便捷交通網就占1兆4,000億,其他為高雄自由貿易及生態港、台中亞太海空運籌中心、桃園國際航空城、智慧台灣、產業創新走廊、都市及工業區更新、農村再生、海岸新生、綠色造林、防洪治水及下水道建設。
期許新政府全力以赴發揮團隊執行力,落實競選承諾的政見,讓台灣的經濟向前行,再創新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