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阿美族人生態捕魚工法“「Palakaw”」,
走一遭馬太鞍部落,定能讓你大開眼界。
那一天,天清氣朗,和風習習,我們全家一行四人驅車來到花蓮光復。
吃冰、賞魚,光復糖廠樂消遙
首先,到台糖光復糖廠吃個冰吧。光復糖廠又名漪漣園,建廠於1920年,當時地名為「馬太鞍」,即阿美族語的「樹豆」之意,昔日這裡是河川沖積地,到處長滿樹豆,原住民採取樹豆為主副食,因而得名。
現在的光復糖廠經過轉型成功後,增加了許多附加價值,廠內除冰品享有盛名外,園區中附設有遊客服務中心、娛樂中心、各種藝品或特產展售。由於地理位置在全縣中區,交通方便,現在已成為往來花東縱谷必經之景點。
挑選了喜愛的冰品,坐在魚池旁,邊品嚐邊看著池塘中優游的魚兒,心情真是愉快極了。絡繹不絕的遊客興致高昂,想必也對這兒的環境非常滿意吧!
魚蝦優游、鳥兒飛舞,水雉來度冬
從光復糖廠出來,我們又轉往位於馬錫山腳下的馬太鞍生態園區。這湧泉不絕的天然沼澤溼地,是世居光復的阿美族人的傳統生活區塊,農業局規劃廣達12公頃的生態溼地,為花蓮縣之首。千百年來這片生態豐饒的溼地供應了部落的生活所需,儼然是馬太鞍部落的超級市場。
芙登溪是花蓮溪最南的源頭,貫穿馬太鞍溼地,與地底的伏流湧泉,同為馬太鞍溼地的生命之泉,自古以來,馬太鞍部落族人便以此溼地延續其農耕、捕魚的生活方式。
溼地各種水生植物、魚蝦豐富。常有紅冠水雞、栗小鷺、黃小鷺、白腹秧雞、環頸雉、白腰文鳥、班文鳥等鳥類在此出沒,甚至稀有的候鳥水雉也曾經南下至此度冬,這裡因而成為東部的賞鳥重鎮。
蓮花花海盡享浪漫風情
馬太鞍生態園區全區的規劃如生態館、木棧道、觀景樓、情人橋、涼亭、木雕館、傳統舞蹈表演館等,都是採用木質結構,讓自然建築與大自然風光融成一體。
登上瞭望台,可俯看馬太鞍溼地生態園區的全景。1991年,花蓮縣農會在此設立蓮花專業區,推廣種植花蓮縣的縣花蓮花。每年5月至8月,是絕佳的賞花期。
漫步在木棧道、溪畔綠堤、觀景樓和蓮花池間,飄逸悠閒地觀察各種水生、陸地植物,彷彿走進大自然的教室。享受置身於蓮花花海中的浪漫風情,真是心曠神怡。
一些喜歡騎自行車的遊客,三三兩兩沿著「馬太鞍溼地自行車道」風馳而過,享受自然野趣的腳踏車之旅,蔚為特殊景觀。
生態捕魚工法見創意巧思
來到溪水清澈的芙登溪,極具巧思的生態捕魚工法,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馬太鞍部落的阿美族人,利用食物鏈的方式,在溪裡設置維護魚類生態的工法,成為馬太鞍部落獨特的捕魚文化。
族人以樹枝、竹筒建構三層結構式魚的家,供牠們棲息繁衍,稱為「Palakaw」(巴拉告),意思是指「讓魚棲息的池塘」。
他們在最底層放置大竹子或筆筒樹樹幹,中間層用九芎樹枝幹綑綁,交疊覆蓋在大竹筒上,最後將最細的竹枝放在最上層。上層生長的浮萍、水草等水生植物,會吸引迴游的魚類來覓食,有鱗片的魚類優游其中,排泄物掉在中間層的樹枝上,成為無鱗魚蝦的養料,魚蝦的排泄物及屍體,下沉至放置竹筒的最底層,自然成為鰻魚、鱔魚、土虱等的食物,形成天然的生態循環。
每個魚塘都留有進出水口,讓魚蝦自由出入,捕魚的時候,會在出入口處,放置竹子做的捕魚的籠子「Rakar」,然後搬動「Palakaw」,魚蝦受到驚嚇,就會游進出入口處的籠子裡。
阿美族人知足常樂,要吃多少魚就捕多少魚,這種千百年來的生態捕魚法,讓溼地成為馬太鞍部落最親密的生活區域。
馬太鞍溼地獨特的生態之美,讓在都市長大的兒女開了眼界,也讓我們這趟行程留下了甜美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