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時復習這些智慧,
才能保證在滾滾濁世安身立命、撣去塵埃
如果在春秋時期學堂有聯絡簿的話,每日檢查項目裡面一定有一項「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是孔夫子以身作則,交代給學生的每日功課。
吾日三省吾身,可以無過、無憂
孔子的學生多是士大夫,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官員、公務員。孔子要學生每天反省自己,第一項就是問自己:為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忠?甚麼是「忠」?忠於君(委託人)、忠於事。既然是盡忠,就沒有為己謀私利的餘地。孔子這樣指導學生,既能使委託人無怨,也能使自己的學生無過。
除了工作,一個人最重要的人際關係就是朋友。孔子認為益友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損友也有三類: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個性耿直、說真話、誠懇而博學多聞的是好朋友;專走邪門歪道、看人臉色諂媚逢迎、善於花言巧語的人則是壞朋友。交友要交益友,對於益友,孔子交代學生每天要做的第二項功課就是問自己:和朋友交往,有沒有不守信用或不誠實?孔子這樣指導學生,就是要保證學生交的是益友,而非損友。
朋友是如此的重要。二人相聚為朋,群聚為黨。政黨是多數人的組成,互稱為同志,是志同道合的一群朋友。與朋友交要守信,也就是要說真話,做真事。一個政黨必須是益友結交的清淨地,而不是損友充斥的垃圾場。
更多的人集合成國家。交友要交益友,治國要靠甚麼?〈管子牧民篇〉裡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甚麼是禮義廉恥,最白話的解釋就是現在還可以在很多學校看到的標語:「禮是規規矩矩的態度,義是正正當當的行為,廉是清清楚楚的辨別,恥是切切實實的覺悟」。管仲認為四維裡面只要有一條線斷掉了,國家就會傾斜;如果斷了二條線,國家就危在旦夕;斷了三條線,國家就會覆亡;倘使四條線全斷,國家就會滅絕。
孔子交代的每日功課最後一項,學生應該每天問自己一次:師父教我的事情,我有沒有溫習不忘?「傳」不習乎,那個傳字包括「禮義廉恥」這樣的古訓,還包含了信仰的傳承。人會遺忘太久不接觸的事物,包括真理。時時復習這些智慧,才能保證學生在滾滾濁世安身立命、撣去塵埃。
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有老師指導。沒有導師,就像在大海航行卻沒有羅盤。在西方,許多人以耶穌基督為生命的導師,以《聖經》為安身立命的指導;正如同在東方,孔子被尊為「人倫之楷模,萬世之師表」,《論語》是學校必讀的課程。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則勿憚改
儒家的思想貫通了華人社會,從政治、法律、社會、人倫、經濟,全都離不開儒家的影響。以總統的職位來說,中華民國總統就職的宣誓詞是「余誓以至誠,向全國人民宣誓,余必遵守憲法,盡忠職務,增進人民福利,保衛國家,無負國民付託,如違誓言,願受國家嚴厲之制裁,謹誓。宣誓人XXX。」這段誓詞雖短,卻展現了為人謀要盡忠的完整精神。
在法律上,宣誓可以分為「宗教式宣誓」與「非宗教式宣誓」,但不管是哪一種宣誓,是否有踐行一定的宗教儀式(例如:一手按著《聖經》,一手舉起宣誓),其實都是基於信仰,以信仰為前提。甚麼信仰?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相信每個人親口立的誓言,會受天地神明的監督,最後都將應驗,所以人不可以隨便起誓。
關於起誓,《馬太福音》6-4有一段耶穌基督的話:「你們又聽見有吩咐古人的話,說:『不可背誓、所起的誓、總要向主謹守。』只是我告訴你們,甚麼誓都不可起,不可指著天起誓,因為天是神的坐位;不可指著地起誓,因為地是他的腳凳……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
所謂吩咐古人的話,是指《舊約》「不可背誓、所起的誓、總要向主謹守」這段經文。這段經文的原意是要人遵守自己的諾言,但到了耶穌基督在世上傳道的時候,當時的人道德已經下滑,發誓變成騙取別人信任的手段。所以耶穌讓人不要發誓,只要講話時「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這樣就能遠離邪惡。
很多人都對「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句話朗朗上口,但卻往往忘了下一句「過則勿憚改」。改過反省,在消極面看來是自我檢查、自我防腐的動作,可以讓人無過、沒有恥辱加身;但從提升生命層次的角度來看,反省是生命昇華的起重機,找到自身的缺失正是去除缺失的機會,因此子路「聞過則喜」、大禹「聞過則拜」。因為別人指出我的過失,是為我淨化提升,是我的恩人。見到恩人,當然是欣喜,當然要鞠躬。
從來沒有一段古文告訴我們,當別人指出我們的過錯時,我們要指著其他犯下相同過錯的人,追問:「為甚麼不抓他?!」或者為自己大呼倒楣,或者指責司法被利用來抄家滅族。因為中華民國總統就職的宣誓詞是「如違誓言,願受國家嚴厲之制裁」,不是「如違誓言,當國家抓到所有違誓者,我就願受國家嚴厲之制裁」。錯了就認錯,再無其他餘話。
神佛天國之門為每一個洗淨罪業的子民而開,神佛從未要求人不犯錯,而是要求人悔過。犯過不可怕、一時的制裁不可怕,以種種藉口掩飾過錯才是對一個生命最嚴厲的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