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媒觀察

澳洲政壇「變天」時代到來

澳洲政壇「變天」時代到來
《雪梨晨鋒報》報導:「It's Premier Who(州長是那個誰)?」左圖為新南威爾斯州新任州長李斯(Nathan Rees)和他未婚妻,中圖為新任副州長特巴特(Carmel Tebbutt),右上圖為被「逼宮」的前任州長伊曼(Morris Iemma),右下國圖為已離任的前財務廳長高斯塔(Michael Costa)。
第21期
曾錚

近幾星期以來,澳大利亞政壇發生了兩起被媒體稱為「選民衝擊波」的大事件,觀察家們則驚呼:澳洲政壇的「變天」時代到來了。

這兩個「選民衝擊波」,一個是澳洲最大的州——新南威爾州州政府的大換血,州長、副州長、財務廳長和其他好幾名重量級廳長統統一夜之間全部「下課」。

另一個衝擊波發生在西澳,兩個大黨——自由黨和工黨都未能在州選舉中贏得多數議席,結果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讓在州議會中只擁有幾個席位的國家黨變成了權力的「平衡器」,也就是說,國家黨選擇與哪一個黨結盟,那個黨才能達到組成政府的最低議席要求。

第一大州換「無名英雄」當州長

新南威爾斯州這次衝擊波則極具戲劇性。執政的工黨在強行推銷電力私有化政策失敗之後,黨內出現了嚴重分裂,再加之近幾年經濟表現不盡人意,在全國處於相對落後的地位,醫療、交通、教育等領域也存在諸多問題,因此還未等外界「發力」,工黨內部就已自亂陣腳。

到了9月4日晚,州長伊曼(Morris Iemma)找財務廳長高斯塔(Michael Costa)談話,讓他下台,後者堅決不同意。在第二天的黨內會議上,伊曼提出一個新的內閣成員名單,卻遭到黨內其他成員的堅決反對。最後鬧到不可開交,以伊曼「撂挑子」不幹了作為結局。

這是澳洲工黨在其建黨117年的歷史上,第一次強行「逼宮」,迫使一名還在任期之內的州長下台。

伊曼「撂挑子」之後,工黨立即選出一名新州長——年僅40歲的「無人知道他是誰」的李斯(Nathan Rees)。

李斯9月7日上台伊始,便宣布:「肥皂劇」結束了。他一口氣任命了6個新的廳長,表示要立即著手應對新州政府面臨的嚴重挑戰,主要是政府財政收入下降、無力支撐公共開支、信用評級可能會下降的問題。

幾天之內,新州政府就這麼「改朝換代」了,23名新的內閣成員9月8日全體宣誓就職。這個時候媒體似乎才反應過來,開始「挖掘」新州長李斯的背景,發現他出生貧寒,大學期間曾靠收垃圾維持生計,因此戲稱他為「垃圾佬」(ex-garbo)。他在大學中攻讀的是英國文學,畢業後曾任多名廳長,包括被他「擠走」的前任州長伊曼的幕僚。他進入州會擔任議員的時間才一年半。

據說,黨內大老一致將他推出的原因,正是因為他從政時間短,政治包袱輕,想靠著他的衝勁重振工黨民望。而他則跟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馬侃一樣,選了一名女性作副手,使44歲的特巴特(Carmel Tebbutt)成為新州歷史的第一位女性副州長。

不過,新上台的州長和他的新內閣能否收拾「殘局」,現在還很難說。離下一次的州大選只有兩年半的時間了,所以新班子面臨的挑戰非常嚴峻。

經濟好,政壇為何還會「變天」?

《雪梨晨鋒報》的政治版編輯哈捷(Peter Hartcher)發表文章說,一年之前,澳洲還是看起來非常「滿足」的國家。在聯邦和州政府的大選中,出現了連續12次現任政府繼續執政的局面。但自去年11月的聯邦大選出現執政黨被反對黨「顛覆」的局面之後,情況開始發生變化,選民們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告訴政客:不要覺得一切都「來得容易」、「理所當然」,我們對你們的表現相當不滿。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最近幾次政壇「變天」的情形,都是在經濟形勢相當良好的情況下發生的。比如連續擔任總理12年的何華德去年11月被選下台之前,澳洲的經濟已經連續成長了17年,正處於幾十年不遇的「好日子」之中,但作為苦心經營這一切長達12年的總理,何華德卻毫不留情的被選民們趕下了台。

同樣的,最近北領地和西澳的執政黨工黨所面臨的危機,也是在經濟形勢相當良好的情況下發生的。這說明,僅僅有良好的經濟數據和經濟表現是不夠的。選民們在問:經濟既然這麼好,政府稅收收入也在大增,那麼你們拿這些「橫財」去幹嘛了?為甚麼醫療、交通、教育沒有改善?為甚麼我們的河流乾涸了?為甚麼我們的競爭力下降了?

因此,最近澳洲政壇的一系列「地震」,都意味著原來由兩個大黨「理所當然」的「一統天下」的時代的結束。選民們不再是那麼容易就被打發的,他們在發表宣言說:解決我們的問題,否則我們就把你們踢下台去。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現在可以買房子嗎?
1979年底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當時台灣有一些民眾急著辦移民,草草地把房產賣掉變現。有些一時拿不到綠卡的人,就先轉到南美洲的阿根廷或巴西,…
撫臺街洋樓的今與昔
記憶猶新的忠孝橋拆除工程,得以讓北門重見天日。然而與北門也有著同樣歷史淵源的,則是位在延平南路上的撫臺街洋樓。單向道的馬路與小巷,…
北京冬奧會 意外引爆中韓愛恨情仇
北京舉辦冬奧本來是要宣揚國威、營造大國形象,可是弄巧成拙,大外宣不成,反釀「八國聯軍」抗議,並意外化解了日本和韓國的多年恩怨,韓國群情激憤…
台灣第一家訂閱網媒 《有物報告》關鍵啟示錄
在現今網路「滑」時代,一篇專業嚴肅、沒有圖片、動輒八千字的超長文,不僅有人要看,還願意每個月固定花錢買。這不是甚麼天方夜譚,…
全球氣候變遷 每年15萬人遇害
  全球氣候變遷已經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造成影響,小則花期失序、夏冬氣溫失常,大則颱風洪水大雪成災,甚至嚴重傷害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誰舞漢家衣裳
「你可曾見我漢家衣裳,她飄舉翩躚像風一樣,卻丟失在多年前的一個夜晚;你可曾見我漢家衣裳,她溫柔沉靜像雲一樣,卻巧奪天工出自我的祖先炎黃。…
尊重是和睦相處的前提
這兩天(按:7月9、10日)又一次漢藏討論會在華盛頓DC舉行,我因另有行程而沒去參加。一位關注的朋友來電詢問,就此跟我探討起藏獨、台獨問題…
念故鄉
愈是深層的情感,愈難表達。於我,這種情感是鄉愁,因它跟了我三十年;是對父親的思念,因為有遺憾。 父親去世九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