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焦點

全球金融危機 誰是罪魁禍首

全球金融危機 誰是罪魁禍首
全球金融海嘯,傷心失望的不只是市場交易員。Getting Images
第24期
方清月

論是天災或人禍,災難發生後,總少不了究責之聲。這波全球金融大震盪,讓歐美等各國央行忙於救災,而且損失慘重。但央行「損失」的資產,說穿了也就是納稅人的錢被拿去「救災」了。「冤有頭、債有主」,要說追究責任,總得知道誰是禍根。但此波金融危機源自金融、資本市場,資本市場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所以該負責的還是人類自身。

金融體制提供了環境供一批「天才」揮灑創作,透過金融機構的包裝和行銷,吸引投資人編織一個個美好的「投資理財夢想」。如今,夢想竟成為全球金融危機的惡夢,除了「上一次當、學一次乖」、「跌倒再爬起來」之外,追根究柢,人們不禁要問,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有人認為,金融界「聰明的」「工程師」發明了拆散、組裝公司的遊戲,然後再買空賣空,名義上是替企業籌資,實際上則是從中抽取鉅額佣金。這些人正是這波金融惡浪的始作俑者。

這些人並沒有直接從事製造或是提供服務,而是處理公司的財務來源。在金錢搬運過程中,他們將所有風險推給「別家銀行同業」或「企業客戶」,而同業之間的互相投資,看來很安全,只有利潤,沒有風險。

金融工程 無中生有

投資銀行業者甚至認為,次級房貸這一類信用較差、利率較高的購屋貸款也是獲利來源,利用銀行間的相互貸款和轉嫁,進行著沒人搞得清楚細節的乾坤大挪移,你買我家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我買你家的公司「結構債」,然後再透過世界各地的通路賣給各類投資人。直到有一天猛然一驚:「我們之間所交易的東西,根本不值一文。」

玩火者自焚,總有出事的時候,最後終於有業者不支倒閉了。但美國聯準會和各國央行會出面挹注公帑來「穩定市場」。原來,這些金融工程師們把不值一文的「紙上」金融商品轉換為他們口袋裡的「實質」金錢後,最後付帳的就是廣大的納稅人。

這和台灣用「金融重建基金」來挹注資金給因為信用擴張和不當放款,導致壞帳高、虧損累累的問題金融機構類似。用整體納稅人的錢來填補個別「金融大盜」挖出的財務大洞,都是由全民買單。

當然該負責的不只是金融工程師。一些「貪婪的」「投資銀行業者」,明知向外界推薦的「避險基金」一點都不避險、「保本基金」都不一定保本,甚且即將幻滅,還能臉不紅、氣不喘地將風險賣給一些無知、不適合購買的投資人,或許他們才是最該負責的人。他們說服一些投資人購買其實不值一文的金融商品,隨著愈來愈多的人買,一再捧高價格、共同分攤風險,只要不出事,這個遊戲就可以繼續。

 

為求績效 不擇手段

學者將這現象比喻為1902年代末經濟大恐慌前夕,銀行界像老鼠會般無所不用其極地推銷有價證券,讓最後一隻老鼠承受最大損失的情形。在整個轉嫁過程中,除了個人「實質的錢財」損失,人與人之間的互信受損更大。因為竟然有這樣多的人為了求利,竟然不顧道義,儘管他們「或許」也沒料到結局竟是這樣。

有人不禁要問,這種生意是可以隨便做的嗎?沒有法令約束嗎?如果說是「體制誤人」,那麼美國前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葛林斯潘顯然難辭其咎。著有《葛林斯潘的泡沫:聯準會的無知時代》(Greenspan's Bubbles: The Age of Ignorance at the Federal Reserve)一書的弗雷肯斯坦(William Fleckenstein),把葛林斯潘比喻為「又賣酒又做酒測」的人,因為在葛林斯潘擔任聯準會主席期間,就不主張各國央行打擊投機,他認為那將抑制經濟成長的速度。可是,當這些投機行為讓「投資公司」的資產價值大跌到帳面價格以下時,葛林斯潘又不吝於採取降息來拯救它們。

放任投機 葛老被批

另一方面,葛林斯潘長期把利率壓抑在1%「荒謬的低水準」,讓銀行界完全違反專業邏輯,正好是製造房地產泡沫的元凶。而他也支持所謂的證券化——把未來「希望中」的現金流換成當下「大筆、可用」的現金。葛老所製造有利於房地產飆升的大環境,加上拚命促進房屋交易的掮客,關心自己的佣金甚於客戶的還債能力,以致於房市泡沫越吹越大。

在各界的指責聲中,葛林斯潘坦承,他近年來反對規範某些衍生性金融商品,有「部分」錯誤。但他當初認為市場會自我管制、私人規範較政府管制更可抑制風險,因而放任金融投機所導致的金融海嘯,連他自己都感到「震驚不信」。錯誤已經造成,事實擺在眼前,可葛老要怎麼負責?

這些苦果由廣大納稅人、房貸族和貸款銀行在承擔。如今房市泡沫戳破了,預計未來5年,全美國有650萬個家庭將因付不出房貸,房子遭到拍賣。

投資理財 認知不當

那麼投資人是否要負責?說穿了,這一場從頭到尾,從無中生有的商品創意到「最後一隻老鼠」,很大部分是因一個「貪」字,加上「欺騙」和「無知」從旁推波助瀾,終於氾濫成災。「投資理財」是近幾十年市場上新的流行詞。物欲化的社會,大肆鼓勵消費,為了享受現在的消費,把「借錢」包裝成「高尚的行為」;為了享受未來的消費,一再灌輸「你不理財、財不理你」、要「錢滾錢」賺取「easy momey」……於是各種五花八門的金融商品就一波波襲向世界各地投資人,一些在短期致富者的案例,被拿來作為投資理財的教材,「教」人們如何「投資致富」,實現提早退休、環遊世界等各自不同的夢想。

此時此刻,不少人不禁要感嘆,結果往往事與願違,甚至有去無回,業外損失超過本業薪水,提早退休不成,反而被迫得延後退休,甚至舉債度日。這種個人對信用擴張、風險控管的疏忽所造成的損失,如果放大到整個大環境,便成為金融市場、政府的災難。

雖然全球在近百年來歷經了1930年代大蕭條、兩次石油危機、198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2000年網路泡沫等幾次重大經濟危機,讓各國央行與財政部從中累積了多次的救市經驗。但這場全球金融危機,卻讓各國繃緊神經,紛紛使出渾身解數,希望避免重蹈美國大蕭條期間,導致五分之二的銀行倒閉、失業率高達25%的覆轍。

全球央行 聯手救市

各國政府和央行展開史無前例的聯手救市行動,相關措施包括各國聯手降息、提供美元流動性、對銀行紓困與擔保、銀行自組借貸聯盟、政府入股銀行、提供存款全額保障、成立穩定基金及其他救市與刺激經濟方案,牽涉金額高達數兆美元,創新紀錄。

雖說銀行體系信用危機解除,全球經濟困境將可止血,但恐怕還談不上實體經濟的復甦。憂心的美國家庭正盡力調適信貸快速收縮、退休基金面臨威脅,以及工作不安穩的情況,而這些都將導致消費者縮減開支。因此經濟復甦腳步也不可能太快,因為這次傷得最重的不只是金錢上的損失,而是金融業最根本的原則──信用和道德。

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曾強調,資本主義要運轉,信賴是重要的基礎。而美國羅斯福總統也曾鼓勵美國人:「除了恐懼,我們沒甚麼好恐懼的。」如今的問題是,金融體系讓太多人失望、傷心,要恢復大家對體制的信心,並且重新建立「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態度,恐怕還要等不少時日。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中國國內通貨膨脹嚴重
中國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今年9月,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和去年同期相比)上漲3.6%,連續第三個月突破北京設定的3%…
讓美味加倍!生活中的實用沾醬
1. 基本醬油調料 醬油,是東方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味料,舉凡鍋貼、水餃、蛋餅、白切肉片、雞肉冷盤、滷味切盤等,…
2014年3月 數字看台灣
洪仲丘案一審出爐 最重判8個月 陸軍542旅下士洪仲丘遭虐死案,一審判決於3月7日出爐。桃園地方法院認為18名被告非蓄意虐死洪仲丘,…
中國人民為何勤而不富?
世界銀行2007年發布了一份極具震撼力的報告,這份報告指出,中國在2001年至2005年間,經濟以每年10%的速度成長,…
虛擬網路的失魂少年
青春、靚麗、多情、時尚、有錢、有閒,某狐騷氣十足的門戶網站上推出一位神祕富貴少年的部落格,極力營造一種妖女勾引唐僧的靡靡氣氛。…
2017全球人力資本最佳10國
全球經濟成長最重要的因素是甚麼?不是跨國公司,也不是基礎設施或技術,而是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即國民技能培訓和教育。…
北京當局對馬雲、馬化騰「精準拆彈」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近日發表演講,表示將對金融和科技領域跨界混業經營「精準拆彈」。…
與小兒談心
「心動不一定要行動。」小兒子「傑」這麼對我說。 我好奇地問他:「為甚麼呢?為甚麼心動不一定要行動?」 傑回答說:「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