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機不可避免的引起世界性的經濟災害,如今金融面的危機已近尾聲,但實質面的經濟災害才剛開始。究竟大家的苦日子要過多久,沒有人確切的知道。我們只能說爬得高、跌得重是必然的道理。
苦日子還在後頭
這次金融危機從美國次級房貸發生問題開始,愈演愈烈終至不可收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為有可以燎原的環境,何況次貸問題嚴重,並非星星之火。
美國《商業周刊》(The Business Week)的Maria Bartiromo問布希政府初期的財政部長歐尼爾(Paul O’Nell),這次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是甚麼?歐尼爾回答說:「由好幾件事情合在一起造成。開始是出於一種愚蠢的觀念,以為我們可以讓沒有所得、沒有財產、也沒有固定工作的人有房子住。然後是我們在這個了不起的社會,創造了各種複雜的金融工具,最先的放款人可將債權出讓,有人願加擔保,然後和一些別的東西摻在一起。雖然可能有3%到5%的違約風險,但尚在可管控的範圍之內,以為沒有人會受到傷害。其實這一切都是幻影。」
Bartiromo女士在另外一期《商周》中,訪問富國銀行(Wells Fargo)董事長Dick Kovacevich,問道:「富國與其競爭者相比何以能屹立不搖?」Kovacevich說:「我們只是沒犯別人所犯的錯誤。我們仍然犯了一些錯誤,那是很不幸的。有些地方,我們應該做得更好才對。一般來說,我不知道是否太自誇,我們可能是一群醜鴨子當中最不太醜的一隻,因為我們沒做那些太過分的事,尤其是次貸、擔保負債憑證(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CDOs)與高槓桿放款。」
金融危機四個根本原因
Kovacevich所說的「太過分的事」(the excesses),用台灣當前流行的話表示就是「太超過」。這句話真是太精采了!這次世界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很多方面都「太超過」了。太多人做了太多「太超過」的事,結果釀成大禍,讓全世界的人受苦,卻沒有一個人道歉與負責。
用我們自己的話來說,這次金融危機有四個根本原因。一、美國次級房貸(subprime loans):金融機構大量貸款給償債能力薄弱的購屋人,不顧利率上升、房價下跌與經濟衰退、失業增加的風險;二、資產證券化(securitization):將債權證劵化,再經保險機構擔保,加以出售,分散風險,取得資金;三、結構式金融產品(structured finance products):將各種單項債權,包括公司債、政府債、CDOs、各種證券,包裝為內容複雜的投資標的,經過信評機構評等,大量販售;四、高財務槓桿(high financial leverage):以少量資本操作大量金融資產,賺取高額利潤,但也可能產生鉅額損失。
二、三兩項可視為近年金融服務業的產品創新(product innovation),第四項可視為經營模式創新(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金融機構如以審慎負責的態度加以運用,不僅會增加本身利潤,應亦有助於經濟成長。然而不幸沉迷於金錢利益的追求,很多事做得太超過,以致在有利的環境下,造成資產泡沫,而泡沫終必破滅。這有利的環境就是1980年代以來的管制鬆綁(deregulation),美國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與國際資金氾濫。後兩項可視為這次世界性金融危機的中期原因。
是創新?還是花樣翻新?
很少人注意到,1990年代以來的自由化和全球化,修正了傳統的貨幣數量學說(the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根據傳統的理論,貨幣數量增加使物價上漲,形成物價膨脹(inflation);物價膨脹指一般物價水準的持續上升。但在自由化、全球化的今天,製造品跨越國界自由流動,任何國家的物價如上漲,國外的商品即流入,產生平抑物價的作用。因此過多的貨幣往往引起資產價格膨脹(assets inflation)而非商品價格膨脹。
資產包括房地產和金融資產。貨幣數量增加,利率降低,二者皆使資產價格上漲,而資產價格上漲產生資本利得(capital gain),吸引更多購買,使資產價格更漲。資產價格超過其收益所能支持的部分即為泡沫。雖然大家都知道不斷膨脹的泡沫不會持久,然而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少數人有智慧或運氣好能及早抽身。
今年11月1日《中國時報》「國際瞭望」報導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主播庫柏(Anderson Cooper)提出這場金融風暴的罪魁禍首,第一名就是美國聯準會前主席葛林史班(Alan Greespan)。這篇報導說:「老葛抗拒對金融市場監管,連續28次降息,放任美國銀行和非銀行的金融機構在票劵業務和房地產上,毫無止境的瘋狂貸款,助長了房市泡沫,最後房市崩潰,拖垮了信貸市場。」
誰該負責:美國?中國?
也許更基本的原因也可以說是遠因,不是葛老的貨幣政策發生問題,而是國際貨幣制度出現問題。多年來美元為世界主要準備貨幣,美國的負債成為其他國家的外匯資產,美國隨著國際收支經常帳逆差的不斷擴大,對外負債不斷增加,其他國家的外匯資產和國際流動性就不斷累積。對很多國家而言早已超過外匯準備所需的程度,因此近年才有「主權基金」的成立,突破傳統思考的窠臼,為過多的外匯尋找經濟上甚至國力上更有利的用途。不過我們不能只片面追究美國的責任,其他很多國家主要如中國,利用偏低的幣值,促進對美出口,以增加國內就業、生產與所得,提高經濟成長率,累積外匯準備,也難辭其咎。因此我們看到中、美雙方互相指責。其實中國因此累積的外匯如不動用,則和政府花錢購置國內的產品,然後付之一炬並無差別。過多的國際流動資金對實質經濟成長並無幫助,只有虛增資產價格,造成資產市場動盪不安。
國際貨幣制度該改變了
國際貨幣不應容許單一國家以膨脹負債的方式無限供給,必須有所限制,才能使體制長久維持。戰後布列敦森林(Bretton Woods)會議所建立的國際貨幣制度至今已逾60年,國際經濟大勢早已不復當年。美元價格在尼克森時代即與黃金脫離關係,可調整之固定匯率制度也已為變動(flexible)或浮動(floating)匯率制度代替,重加檢討、建立更切合現實的新制,此其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