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社會屬於群性社會,在群性社會中,特別重視個人的工作,因為工作代表社會對一個人的地位與成就的看法。在西方社會,一個人失業了,他會去排隊領失業救濟金,不會有甚麼特別的感受。在東方社會,失業的人可能還不敢讓家人朋友知道,還每天假裝去工作。
失業已成社會問題
過去的社會觀感,認為不努力才會沒有工作。失業者不被社會尊重,某種程度上受到社會排擠。失業者被邊緣化,最後可能就是鋌而走險或者變成遊民,我們已經看到太多這樣的例子。
但是今天的失業問題已經是不分性別、不分年齡、不分學歷。主計處公布1月份失業人數已經超過50萬人,英國經濟學人更預估:年底台灣失業人口可能會突破100萬人。
失業已經不是少數人的事,而是變成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除了等待經濟復甦或他人(政府)協助,更重要的是失業者必須自立自強,才能突破失業的困境。英國前首相邱吉爾說過一句話:「你不面對現實,現實就會面對你。」今天經濟環境不佳,失業者更不能悲觀。如果失業者自己更封閉、更加離群索居,那就更難擺脫失業的宿命。
清點所有的裝備
上戰場打仗之前,士兵們要清點自己身上有甚麼裝備,才能知道上戰場之後,能做甚麼事情、有甚麼武器可用、水和糧食可以支撐多久。
面對今天的失業大潮,首先我們必須瞭解自己可以運用的資產或資源,才知道面臨風暴的時候,可以如何因應。
資產可分為有形資產跟無形資產。有形的資產包括自身的財產、存款、投資等。我們應該先盤點自己身上的存款可以支應自己生活多長的時間。以現在的經濟情況來看,保險起見最好是擁有足夠支付一年以上生活開支的存款較為足夠。
如果身上的存款、現金不夠支應未來的生活開銷。一方面就必須檢視自己的生活支出,看看是否有可以減少支出的地方。另一方面,就必須考慮在適當的時機將過去的投資或保險進行贖回。除非是萬不得已,千萬不要舉債度日,那只會讓自己陷入更難掙脫的財務上的泥沼。
無形資產包括知識技能以及人脈。失業者應該先審視自己擁有的知識技能是甚麼?可以做哪方面的事情?
正視自己的知識技能
有些人認為自己沒有甚麼特殊的知識與技能,但是,知識技能是一種相對的概念。也許你的電腦沒有IBM工程師那麼厲害,但是對於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來說,你就是他們心目中的電腦高手。你的數學可能沒有大學教授那麼精通,但是對於小學生來說你就是他們心目中的數學天才。
即使是沒有甚麼特殊的技能,但是每個人身上都有一樣很公平的東西,那就是「時間」。上天給每個人一天的時間都是24小時,沒有人會比較多,也沒有人會比較少。因此,某些人就會用錢來「買時間」。最近社會上出現一些「跑腿幫」或「排隊幫」,就是看準有些人願意花錢來「買時間」的心理,替人跑腿或者排隊購買東西。雖然收入不高,但也是不無小補。想想看自己能不能替人節省時間,也是一個賺錢的方式。
人脈與資源運用
失業者經常忽略人脈運用。因為在東方群性社會,失業的人往往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失業的事實。其實,我們應該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正面看待失業這件事情。失業只是一時的失志,並不可恥,失業者應該以誠懇、正面的態度讓周遭的朋友、家人知道自己的狀況,透露自己所需要接受的幫助,這樣別人也可以替自己留意工作的機會。
除了自己的資產之外,社會上也有很多資源可以運用。例如:政府提供了很多職業訓練的機會,讓民眾可以學習一技之長並且可以輔導就業。另外,網路上也有很多資源、資訊,可以讓民眾學習新知或者是尋找工作職缺,這些都是失業者可以好好運用的。
永不放棄希望
失業的人除了要掌握自己的資產跟資源之外。也要努力擺脫負債。所謂的負債,不僅僅是財務上的負債,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負債:包括負面的情緒、悲觀的心理、失落、害怕、自暴自棄等等。這些精神上的負債都是阻礙失業者做出改變的重要因素。失業者一定要學會正面思考,失業的時間可能有長有短,但是失業的人一定要記得時時刻刻打起精神,鼓舞自己、充實自己,不要放棄任何一絲希望,相信一定會有否極泰來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