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學校可以永續經營,我們相約在這裡退休!」兩位看起來很年輕,卻已經在共和國小服務十多年的老師黃久珍和吳麗紅不約而同地說:「來到這裡就不想離開了!」
老師真誠相待,對學生無私關懷
和一般偏遠地區學校留不住年輕老師的情況相反,共和國小像吸鐵般吸住了所有教職員。黃久珍說:「是一種善的循環吧,因為同事間能夠真誠相待,有事互相支援,凝聚成一個很好的共事團體,辦公室每天都傳出快樂的笑聲,這樣的工作環境很難得,所以新來的同事也不想走啊!」
這群充滿教育熱誠的老師,長久以來對學生無私的關懷,贏得家長的信賴。兒子從這裡畢業,現在孫子也在這裡上學的陳奶奶,每天早晨到學校旁的農園工作,經常看到老師準備點心給沒有吃早餐的學生吃,她說:「這裡真的太好了!校長和老師都把學生當自己的孩子在關心和照顧,這是大學校做不到的。」
共和村是一個客家人與閩南人混居的村莊,共和國小成立於1959年,原為東光國小共和分班,1966年獨立為共和國小,學生人數最多時超過150人。由於社會變遷及少子化的影響,學生逐年下降,至2006年只剩22人,因而面臨裁撤危機。
村長王永足表示:「共和村地處偏遠,阿公阿嬤那一代的村民幾乎都是文盲,中生代的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學校是地方唯一的文教機構,和社區緊密結合,學校老師教育程度比一般的村民高,不止教育孩子,還能為村民解惑,像我如果遇到問題請教她們,老師都很樂意幫我,等於多了很多顧問。」他擔心如果學校被裁撤,村民遇到問題不知道要怎麼解決。
陳麗惠到任後,積極瞭解學區狀況,發現有些家長將孩子送到埔里就學,她覺得是因學校與社區互動少,家長不瞭解學校辦學理念的緣故。為打破這樣的僵局,陳麗惠以各種方式和新生家長聯繫,將學校的資訊傳達給他們,甚至親自拜訪、帶著小禮物送給小朋友,瞭解家長的需求,讓家長感受到學校的誠意和用心。果然,學生人數止跌回升,這一學年已經增至25人。
「一般家長認為大學校比較有競爭力,這是一種迷思。」陳麗惠認為小校學生少,孩子可以獲得較多的關注,更能因材施教:「共和國小有許多單親家庭或隔代教養的孩子,老師們都非常認真,輕聲細語對孩子循循善誘,沒有體罰,他們花很多時間在學校,經常主動加班到很晚,這是源於對孩子的愛,因為這些孩子真的很需要關心。」
學生越區而來,真誠點燃希望
在老師耐心的輔導下,不僅適應有問題的孩子情況獲得改善,上個學期還有兩名埔里地區的孩子因慕名共和國小師資優良而越區就讀呢!
陳麗惠生長於傳說中泰雅族發源地的仁愛鄉瑞岩部落,原住民的身分讓她對融合不同族群顯得十分游刃有餘。「在這裡只要你真誠地與人交往,認真做好每一件事情,讓大家看到你對社區、對這所學校的用心,村民就會支持你。」
她更感激老師們認真教學、無私地付出,為學生營造一個優質的學習環境,讓她不用擔心未來學校的發展會因她離開而中斷,因為「一個很好的團隊,不管換哪位校長都能一直運作下去。」
這一切努力,就是希望增加學生,學校得以永續經營。她說:「我希望未來可以吸引認同我們辦學理念的家長,把孩子送來這裡讀書。」然而,雖然家長對學校的認同感持續提升,未來幾年入學的孩子正在逐年下降卻是不爭的事實,陳麗惠無奈地說:「這是我們無法主導的事,學校未來會不會被裁撤我不敢講,這是一個人口減少趨勢的問題。」
「不管如何,避免學校被裁撤是我們的目標,但更重要的是,只要學校存在的一天,我們就要努力地辦學,認真地去教育這些孩子。」這是共和國小全體教職員的共識。陳麗惠說:「當學校還肩負教育使命的時候,我們都要堅持到最後,未來學校真的必須關門時我們都能夠無愧於心。」
陳麗惠以真誠的心為共和國小點燃永續經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