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得空閒,我們驅車前往桃園大溪老街。大溪老街泛指和平路、中山路、中央路三路上的歷史街屋,這幾些街區,整體保留著清末民初的歲月痕跡,古舊的建築、廟宇與古道,述說著大溪的曾經榮景。
陀螺造景,隨處可見
聯絡大漢溪兩端的大溪橋,以巴洛克風格設計,與大溪老街相互呼應,步行橋上心情也開闊起來。穿越大溪橋,來到蓊鬱的中正公園,是我對此處的初乍印象。中正公園1909年由日人闢建,為在地居民的休閒處所,園中古木參天,漫步與騎單車者穿梭其間,我們儼然如闖入的陌生客。然而,大溪老街地區獨特的地域特色或許正在於此,地方與觀光交錯融合。
公園內大型的陀螺建置和路旁隨處可見的陀螺造景,訴說了代表此地的文化產物。木器產業曾光輝一時的大溪,發展出各種木材製作和玩法的陀螺,蔚為特色,不知如今陀螺達人尚有幾人。公園內置有先總統蔣中正先生的騎馬銅像,此具體的紀念碑,與一旁的蔣公行館和不遠處的慈湖遙遙相望。
行館幻化,展演藝文
距中正公園僅約100公尺的蔣公行館,現已擘劃為大溪藝文中心,門口的鐵製招牌不知是否因天災無情,顯得有些鏽蝕斑駁。保留日式建築特色的行館和公會堂加上偌大的庭園,廣達1,300坪,整體看來簡單樸實。走在磚瓦迴廊,鋪著日式黑瓦的斜屋頂和典雅的平房,異國風味濃厚。前往的當日,藝文中心沒有表演,我想像廣場曾有的熱鬧演出,期待下回再走一遭。現今,藝文展演活動、餐飲咖啡的新面貌,讓這片土地幻化重生,沉重嚴肅的過往記憶,得以輕淺卻永久地銘刻。
牌樓石雕,細緻華麗
繞向下個街區,步行至尚未翻修的中山老街,目光所及,盡是最原始的時光遺跡,沒有商家沿街叫賣,更顯靜謐而深刻。我雖不諳建築,卻被這些美麗典雅的歷史遺跡吸引!
大溪傳統街屋在日治時期的市區改正計畫下,居民將牌樓以石材雕塑裝飾,雕工細緻、造型華麗,和巴洛克風格的拱門梁柱,延留至今。兩旁街屋的立體雕刻細緻多元,鳥獸花草的山牆泥塑爭奇鬥妍,蔚為奇觀。行過一回,發現柱子亦是其中特色,圓、方、八角、亞字等柱體,正展現古典主義的風格,家家戶戶的樣式不同,每一戶都是一段過往,一則故事。建築者的創意令人感佩。
其中,牌樓標誌「烏衣舊族」,不由讓人聯想到東晉王導、謝安的居所烏衣巷,當時繁華烜赫已遠之境,竟與此番情景共感,真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歷史的陳跡僅供憑欄,我在牌樓前想得入神。「永春」一家草飾看來完好,山牆兩端有祥獅,左有竹梅鹿,右有松竹鶴,很具特色。現稱作藝文街的中山老街,一間「行風畫室」吸引我的目光,標榜懷古思縈大溪歷史,充滿藝術風情的木製招牌和花樣裝置,展現人文藝術的創意思考,適逢其休館,甚感可惜。
古舊廟宇,見證歷史
步行至重建後的和平老街,面貌與中山老街相去甚遠。走在「亭仔腳」,可感受到家家戶戶緊密相連的氛圍,建築的整修痕跡也格外明顯。昔日充滿異國情調的商業小鎮,已為招徠觀光客的店家取代,販售大溪豆干和夏日冰品,讓人眼花撩亂,於是我甚麼都沒買,空手返程。
移民遷徙拓墾,廟宇必定是地方信仰的中心,我們也拜訪幾座古舊廟宇。普濟堂與福仁宮建築細膩,是大溪老街地區歷史悠久的廟宇,福仁宮更早於嘉慶十八年即建成,見證先民來台的血汗歷史。大溪藝文中心對面的長老教會,高聳入天的歌德式造型十分醒目,吸引遊人多看幾眼。
今昔建築,錯落並置
這些標示身分的移民建築,當溯自清末至日治時期。大溪地區因大漢溪水運之便,曾經舟楫往來,商賈雲集,後因失去交通地位,繁華遂逝。我近距離步行其間,古老建築與現代居所錯落並置,有時空交錯之感。
據悉,大溪老街的歷史街屋已部分拆除改建,如何在維繫老街的歷史風貌之餘,能顧及當前的經濟發展,並回歸在地特質,整合街屋、傳統產業和宗教節慶等元素,保存傳統面向未來,確實值得深思。
步行在大溪老街上,我彷彿走入時光隧道,這些古道建築寫著歷史,記錄著時空,也供人想像憑弔。它們的斑駁甚至傾頹,展示著說不盡的故事,即使不曾親身經歷,難以遙想當年,卻讓我不禁駐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