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外出授課,張秀鴻和先生一起經營、座落在花蓮溪出海口附近的民宿「洄瀾灣」,就是她平日創作的天地。
「你看過嗎?當月亮從海上升起,好大、好亮!」「你知道嗎?太陽從海上蹦出來那一剎那,那一輪金黃......」聽張秀鴻生動地描述洄瀾灣的海上明月和日出,讓人心生嚮往,旅人的腳步也情不自禁在此停駐。
登上洄瀾灣二樓,就可一覽無際的太平洋,視野開闊。清晨黃昏,天空猶如變換的畫布;夜晚,可以細數星辰,也可迎著海風,期待那詩詞中「海上生明月」的浪漫景致,這些都豐富著張秀鴻創作的內涵。
真誠交朋友打造旅客另一個「家」
「200年前,西部的漁船來到花蓮溪出海口,看到太平洋海浪打上來,碰到大石頭產生迴旋的浪花,以後再度來此,看到迴旋的海浪,就說洄瀾灣到了!上岸來看到風光景色很美,就把此地叫做洄瀾,後來轉成國語發音就變成花蓮。」
坐在藍白相間的地中海式建築的露台上,啜飲著現煮的熱咖啡,聽主人說著洄瀾灣的故事,彼此像老朋友一樣地閒聊,許多遊客就此戀上這裡。口耳相傳,甚至有海外的遊客也慕名而來。
「真誠地把客人當朋友,客人也會把你當朋友。」夫妻兩人都是親切熱誠的個性,讓旅客感覺這裡好似另一個「家」,因而有在西部任教的老師每年暑假會來包住兩個月,還有人住下之後,和主人一見如故,乾脆改變行程,不但多住了好幾天,最後還跟著主人外出度假。
偶然機緣經營民宿的夫妻倆,把一切都看成是緣分,「保持平常心,買賣雙方一切隨緣,賺我們該賺的,不屬於我們的不強求。」八八水災後,許多人退房,兩人毫無怨言地把訂金如數寄還。張秀鴻說:「凡事要往好的地方想,也要為客人想。」
室內做紙畫戶外學老農
洄瀾灣的大院子裡,養羊、養鵝,養火雞、珍珠雞,還種了許多菜蔬,像個小型農場。張秀鴻說:「我們都是鄉下長大的,對大自然本來就很熟悉和愛好,種菜養鵝,不是勞力,而是享受,讓腦袋可以放空。」
在主人的精心設計下,洄瀾灣各層都有獨立的進出空間,也有小型圖書館,可當會議室兼做紙藝教室。每個房間也都有獨特的布置、優雅的窗簾和觀景台。來訪的遊客可以跟著主人回歸田園、跟著女主人學做紙藝,也可以甚麼都不做,靜靜地放鬆,單純地品味這兒的休閒。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高興是一天、愁苦也是過一天」,張秀鴻選擇認真開心地過每一天。對她來說,生活就是不斷地學習,該做的就要認真去做。樂觀的她說,許多觀念一轉,就像洄瀾灣的自然景致,天天都是海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