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農委會為加強推動農產品外銷,建立國際「台灣」農產品品牌,特選定蝴蝶蘭以及烏龍茶、台灣鯛、芒果作為「台灣四大旗艦外銷農產品」。官方對於這幾項產品的照顧自然不遺餘力。
有關政府在台灣蘭花產業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承擔的任務,農委會農糧署主任祕書許漢卿如數家珍。他首先介紹台灣蘭花產業的特性:「台灣蘭業開始於零星的民間趣味育種栽培,當初的產業規模只是地方性的零星交易,直到1990年代以後才逐漸發展成種苗出口的外銷產業,生產的品種主要是蝴蝶蘭與文心蘭二種。」
許漢卿介紹:「蘭花的花型盛開,植株比較小,但很耐看,開花時間又很長。像蝴蝶蘭,在低溫的狀況,如過年期間,大概花開兩個月沒問題。所以蘭花在市場上就變成一個切花、盆花很重要的材料。尤其蘭花是以水草栽種,消費者不需要甚麼管理,不必澆太多的水就可以耐很久,所以變成很風行的擺飾盆花。」
此外,蝴蝶蘭還具備組花的多樣性並得利於台灣得天獨厚的天然環境:「蝴蝶蘭單株、組盆,甚至要造一個景都可以。同時,台灣的環境高溫、多濕,造就了很好的栽培環境,所以蝴蝶蘭這樣一個產業,就這樣產生。」
台灣蘭花產業的形成與演變
就台灣蝴蝶蘭產業形成而言,台糖公司於1988年投入蝴蝶蘭等精緻農業,並且成立台糖研究所園藝系,組成蝴蝶蘭研發團隊,進行育種、栽培、病蟲害、溫室設施、採收後處理等研究,導入以外銷為導向的企業化經營蝴蝶蘭體系,帶動趣味栽培業者轉型,吸引了大企業的投入,成為技術成熟的先鋒。
許漢卿舉例,這些隨後投入蝴蝶蘭產業的企業包括陸仕公司(清波蘭園)、金車飲料公司等,創造出的營業額使台灣成為當時蝴蝶蘭最大的外銷國。
2003年,有鑑於蝴蝶蘭產業在農業領域的重要性,「台灣蘭花生物科技園區」在多方期待下於台南縣後壁鄉成立。許漢卿說,2004年蝴蝶蘭總出口量高達7億8,000萬台幣;同年台灣承辦了「第八屆亞太蘭花會議暨蘭展」,美國也同意台灣蝴蝶蘭可附帶栽培介質而非以裸根的狀態運輸到美國,這代表著台灣蝴蝶蘭產業的品質獲得極重視動植物防疫的美國所肯定。
2004年官方把蝴蝶蘭列為加強農產品國際行銷方案花卉四大旗艦產品之一,2005年元月19日,台灣第一批帶著水草的蝴蝶蘭苗在美國洛杉磯機場成功通過檢疫入關。2005年6月,全球第一架彩繪蝴蝶蘭飛機,隨華航飛機飛向國際。
就文心蘭產業部分而言,許漢卿表示,1992年台灣本地的文心蘭已經可以取代新加坡、泰國進口的切花,並且開始試銷日本市場。1998年,台灣成為全球文心蘭產業第一大供應國,2001年外銷數量高達1,421萬株。許漢卿拿出統計數說,這個數量是東南亞各國銷日量總和的兩倍以上!
緊接著在2003年,政府配合農業試驗所開發出海運保鮮技術,使文心蘭可以冷藏貨櫃出口日本。這項技術降低了運輸成本,同時在運輸過程中保存了文心蘭的品質,進而使外銷量繼續成長。2009年文心蘭開始試銷中國大陸,嘗試開拓新市場。
台灣官方輔導蘭花產業的成果
許漢卿指出台灣官方在蘭花產業的發展過程中,達成幾個重要的輔導成果:
第一、研發推出新的品種,並且協助國內品種進行海外品種、專利登記,保護業者的權益。許漢卿表示,配合〈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政府開放登記,找到新品種業者就可以來登記。
這幾年來官方研究單位在蘭花品種上完成了許多品種權的申請,在蝴蝶蘭品種方面包括:嘉大仙蒂、嘉大金星、嘉大坦白等項目。不僅如此,還進一步選育蝴蝶蘭優良單株,透過公開程序完成技術轉移給國內業者。
第二、協助蘭花業者取得美國的許可,得以附帶栽培介質。許漢卿說明種苗帶介質輸出的重要性。與裸根相比,附帶栽培介質可以減少運輸儲藏的損耗,對於運輸儲藏後苗株生長力的恢復有很大助益,並得以提升台灣輸美蘭苗品質和外銷數量。
第三、成立技術服務團隊,幫助業者解決生產和貯運等問題,同時設立「台灣蘭花生物科技園區」,促進產業升級。
除了蝴蝶蘭之外,官方將文心蘭、拖鞋蘭的人工水苔應用技術,以及「改善蝴蝶蘭組培苗葉片黃化及發根不良之研究」、「文心蘭二列二條式岩綿栽培系統」、「利用人工水苔作為蝴蝶蘭栽培介質」等技術授權給業者使用,協助蘭花業者提升品質。
第四、積極主辦和參與國際蘭展,在桃園機場建立「蝴蝶蘭展示館」,還透過彩繪飛機,把台灣蘭花形象散播全世界。
農委會未來在蘭花產業的努力方向
站在現在的基礎上,許漢卿說未來農委會將配合「世界級花卉島」、「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蘭花產值倍增計畫」等政策,推動整合花卉市場開發、科技研究以及產業輔導,針對目標市場需求,採取市場區隔策略,繼續開發有發展潛力的花卉種類。像是蝴蝶蘭、文心蘭以及蕙蘭等技術成熟的類別,則將加強產區整合,設置生產專區,以期邁向產業群聚,透過蘭花產業技術服務團,提供業者諮詢輔導,幫助產業技術提升。
農委會根據「推動精緻農業方案」將在「台灣蘭花生物科技園區」內建設一個「全球蘭花運籌中心」。這個運籌中心為了配合產業需求,先期將設置蘭花研究中心、物流中心以及運籌中心辦公室。
在蘭花研究中心部分,許漢卿表示將由「農業試驗所花卉研究中心」或「種苗改良繁殖場」擇一主導,整合現有研究資源,發展成為種苗專責機構。然後針對新品種特性測定研發有效的技術,提供業者使用,並且建立蘭花科技成果示範點。
至於物流中心將以園區為基地,結合現有資源並配合設置減壓燻蒸場,針對目標國檢疫官來台駐點檢疫的方式,進行可行性評估和相關工作協調,並且推廣共同流通規格的台車等包裝容器。
在運籌中心辦公室部分,將成立單一窗口,提供業者成立營運總部所需的服務,並邀請各領域學者專家擔任委員,提供研發、生產環境建構、智財、人力資源、國際行銷等專業諮詢服務,並提供國際合作等媒合服務,協助業者建立物流、金流、智財權及成功邁向國際行銷。
許漢卿強調,站在政府的立場,成立全球蘭花運籌中心的目的,當然是為了讓資訊更加流通,在智慧財產權上提供業者充分的保護,並且提供蘭業技術服務,以期形成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投資者。如此一來再搭配政府推動的亞太海空運籌中心和自由貿易港的政策,維持台灣蘭業的永續競爭力。
關於蘭業應該如何發展,是否該集中一區或者吸引更多投資人加入,業界與學界頗有相左的聲音,對於政府的政策也有不同意見。對此許漢卿強調,政府在制定蘭花產業輔導政策和和措施,都會通過座談會、會議和實地訪視的方式跟業者進行溝通,匯集產、官、學研各方代表的意見,每年也會檢討執行的成果。他誠懇地表示:「大家的聲音,政府都有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