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經驗,去餐廳點菜,拿到菜單時會出現一種茫然的感覺。是餓昏眼花了?才不是,是因為看不懂菜名在講甚麼。難道菜單不是中文嗎?不,內容當然是中文,只是此中文非彼中文,而是被餐廳「加了工」的中文。
有趣吧!菜可以加工,菜名居然也玩起加工。我經常在餐廳玩猜猜看的遊戲,當然答案揭曉人就是餐廳的服務員,不過也因為常常好奇心大起,不小心問過頭,害負責點菜的服務員成了說文解字的老師而尷尬不已。但我真的不是故意的,因為有些菜單還真的讓人摸不著頭緒呢。
例如去吃喜酒時,常會在桌上看到一張寫滿菜名的小卡片,裡頭一堆文謅謅的詞,還真夠折殺想像力不夠的人哪。舉例來說,「花好月圓」或許還勉強讓人猜出跟湯圓的關係,但「金玉良緣」到底為甚麼跟螃蟹有關係,「紅袍錦繡齊歡慶」為甚麼是烤乳豬拼盤,「美點映雙輝」為甚麼指的是燒賣點心......如果看倌們不是在餐廳工作,光看這些菜名就可以馬上說得出菜色,那我只能深深一鞠躬,對您的想像力拜服拜服。
實在不曉得為甚麼菜名要弄得這麼複雜,後來聽說這是香港人的習慣,大抵是因為菜名取得吉祥漂亮,叫起來好聽,客人會比較高興吧。不過這種另類的形式主義真讓人有點彆扭,不問怕不懂,問了怕鬧笑話。最近我才搞清楚菜名或飲料名稱上有「鴛鴦」指的就是混搭。
如果是菜單大猜謎,那我還覺得有些樂趣,不過有一些菜單我比較不能理解,明明用的是我們熟知的蔬菜,但是卻不用我們的一般用語稱之,而是用另外一種稱呼。如果不是經常去高級餐廳用餐,而且有過槓龜經驗,誰會知道原來西蘭花是花椰菜,蕹菜就是空心菜啊。
哎,不要光說中式餐廳了,西式餐廳的菜名也是誇張,經常是「落落長」一串,讓讀菜單的人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好好的奶油燻鮭魚麵,偏偏要叫做酸豆奶油燻鮭魚羅勒義大利細麵;明明是白酒蛤蜊麵,卻要稱做羅勒白酒風味海瓜子義大利麵;更別提義大利肉醬麵成了波隆那風味紅酒肉醬義大利麵。不過這些也都還好,因為挺明白地把用材料都呈現在菜名裡了。
不過我們的網友們很愛搞笑,也把中式的菜名搞成一樣的德性,讓人看了很噴飯。例如把陽春麵改成了「中式肉末佐青蔥蔬菜細麵」;「清蔬牡蠣蛋汁薄餅佐特調醬汁」就是我們的小吃冠軍蚵仔煎啦!「羅勒風味酥炸椒鹽雞塊」大家猜得出是鹹酥雞嗎?
光看到這些變化版就讓人笑到無力。沒想到對岸的朋友更「猴塞雷」,菜名抽象後現代到破表。舉幾個例子,有道菜叫「母女相會」,指的是黃豆炒黃豆芽;還有青、紅椒配在一塊也成了一道「絕代雙嬌」;「悄悄話」是豬耳朵跟豬舌頭;「白馬王子」則是一塊白豆腐配上某位香港四大天王的照片。這把畫餅充飢的成語演繹到極致的功力,真的只能用N個驚嘆號形容。
不過玩起抽象菜名的爆笑程度還是這邊比較厲害。大家猜猜「雪白原野上的肉體誘惑」指的是哪一道美食?呵呵,別想歪了,先賣個關子,請自己在本刊某頁找答案吧!